
第6章 上古部分(3)
第三节 古代两河流域
1.乌贝德文化
苏美尔文明铜石并用时代,为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的第一个时期(约公元前4300—前3500年)。在此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初步掌握了人工灌溉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畜牧业和渔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劳动工具大部分为石器和骨器,但已开始出现铜器。居民的住房为用泥土和芦苇筑成的小屋。在埃利都遗址,发现一些建筑在高大土台基上的泥砖神庙,反映出氏族社会内部的分化。在埃利都遗址的墓地,出土了一座男性雕像,左手执一根泥制棍棒。这座男像代表了氏族部落的军事首领,其手中的棍棒则是后世王权和权标的起源。这说明苏美尔人已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2.乌鲁克文化
苏美尔文明铜石并用时代,为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的第二个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这一时期,人工灌溉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社会分化更为明显。乌鲁克遗址出土的石膏瓶上的浮雕清楚地表明了两个对立的阶级,一方是穿着长袍的祭祀或氏族贵族,另一方是奉献产品的裸体群众。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粗具规模的城市和宏伟的神庙建筑,作为财产标志的圆形印章和象形文字也已经出现。这些事实表明,苏美尔人已经迈入文明的门槛。
3.阿卡德王国
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2371—前2230年)。约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击败乌玛军队,俘虏国王卢伽尔扎吉西,建立阿卡德王国。随后,他经过多次战争,征服苏美尔诸城邦,向外扩张势力到达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首次建立起一个西起地中海,南至波斯湾,东抵扎格罗斯山区的庞大王国。同时,萨尔贡一世兴修河渠、统一度量衡、扩建常备军,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国王纳拉姆辛统治时,国势最盛,后渐衰,纳拉姆辛的儿子沙卡里沙在一次宫廷政变中失踪,阿卡德王国灭亡。
4.乌鲁卡吉纳改革
苏美尔城邦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吉纳执政时期推行的改革。乌鲁卡吉纳推翻卢伽尔安达的统治后,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以加强城邦政权对奴隶实行专政的职能,他进行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如废除债务奴隶制,释放过去因债务而失去人身自由的平民,减免前任对婚丧嫁娶的收税,禁止贵族巧取豪夺,不得强迫平民出售自己的财产,取消对孤儿寡妇征收的税赋等等许多具体惠民措施。同时也降低贵族的捐税负担,平民与贵族均有所得。约公元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拉伽什,乌鲁卡吉纳改革彻底失败。乌鲁卡吉纳改革是人类史上所知的首次自上而下的重大改革,改革废除了先前的各种弊政,缓和了先前的各种矛盾,打击了贵族寡头势力,减轻了平民的负担。
5.乌尔第三王朝
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又称“苏美尔复兴”。约公元前2113年,乌尔总督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前2006年)。乌尔纳姆在位期间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诸城邦,并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颁布《乌尔纳姆法典》,为目前所知最早的法典;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如开凿运河,发展农业,促进内外商业往来,完善城防设施等。他去世后,其子舒尔吉保持了乌尔的霸国地位。公元前2029年伊比辛即位,乌尔第三王朝内乱兴起,东部城市脱离乌尔。约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与埃兰人乘机入侵,末代君主伊比辛被埃兰入侵者擒获,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南部两河流域重新陷入诸邦分立局面。
6.《乌尔纳姆法典》
乌尔第三王朝颁布的法典,为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为了适应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主镇压奴隶反抗的需要,缓和自由民内部的矛盾,他下令用苏美尔文写成了一部适用于乌尔全境的法典。法典包括序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序言宣称,是神授予乌尔纳姆统治权力,乌尔纳姆在人世间的行为是按照神意,确立正义和社会秩序。正文是对奴隶制度、婚姻、家庭、继承、刑罚等方面的规定,规定不准非法占用他人土地;不许女奴擅居其女主人的地位;反对行巫术;带回逃亡城外的奴隶,主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伤害他人肢体、器官要处以罚款等。《乌尔纳姆法典》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创新之处,在西亚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两河流域各国制定法典影响颇大。
7.萨尔贡
阿卡德王国的创建者。约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击败乌玛军队,俘虏国王卢伽尔扎吉西,建立阿卡德王国。建国后,他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委任总督统治其征服地区,又兴修河渠,统一度量衡,发展经济,规定官方语言为阿卡德语。在军事上,他建立了两河流域第一支常备军,先后出兵34次,击败乌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挥兵南下征服乌尔、乌鲁克、拉伽什等,从而结束了巴比伦尼亚近千年来分立的局面,第一次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他自称“天下四方之王”,又称沙鲁金(意为“正义之王”)。公元前2316年,萨尔贡病逝。
8.古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巴比伦城市出现较早,但作为一个城邦大约是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建立的。到第六代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时,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汉谟拉比登上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汉谟拉比在位时,除亚述和埃什嫩那未被最后征服外,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他还颁布了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谟拉比法典》。至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时期,乌尔、乌鲁克、伊新等地都发生了大规模暴动。古巴比伦王国在内外交困中日益衰弱,约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9.汉谟拉比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在他统治期间,两河流域的君主专制得以确立;注意修建灌溉渠道,发展经济;注意保证军队的稳定,分给他们土地,并不许买卖;他加强法制建设,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为宣扬君权神授,他竭力神化自己,自称其权力是马都克神授予。还采取灵活务实外交,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在位42年,是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时期。
10.亚述帝国
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0世纪,亚述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为其长期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给养。征战初期以掠夺为目的,以极度凶残为特色。自亚述纳西拔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后,亚述遭到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与乌拉尔图王国的战争也屡遭失败,许多被征服地区重获独立。自沙尔马内塞尔三世(公元前858—前824年在位)以后,由于经济衰落、对外战争失败和统治阶级内讧,亚述进入危机时期。公元前746年,军事将领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夺得王位,实行亚述一系列改革,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和剥削。改革后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张。击败乌拉尔图,占领叙利亚,进入全盛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庞大的官僚制度。经过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伊萨尔哈东(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的征服,亚述已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亚述巴尼拔统治末年,发生内战,游牧部落西徐亚人入侵,征服地区纷纷独立,帝国迅速走向灭亡。公元前612年,在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打击下,阿淑尔和尼尼微先后陷落,亚述帝国灭亡。
11.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亚述帝国国王(公元前745—前727年在位)。即位后,为恢复亚述实力,维护国内稳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在军事方面:实行募兵制,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等;军队装备由国家供给,配备铁制的刀枪、弓箭、盔甲、护甲战马、攻城槌和投石机;用充气的山羊皮筏作渡河工具;建立王家兵团,作为军队的核心,加强国王对军队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在政治方面:将大区改为小行省,对于不能并入版图的国家,一律保留原自治政府;在行省派监察官,缩小行省总督的权力;改变以往对被征服地区斩尽杀绝的政策,通过将被征服者迁徙到其他地区并交亚述奴隶主所有的方式保存和利用人力。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中各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使亚述帝国迅速成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12.亚述巴尼拔
亚述帝国最后一个君主。在他统治时期,亚述的军国主义达到了崩溃前的顶峰。他文武兼备,曾进行多次远征。于公元前652年,他征服了整个埃及,并把安纳托利亚西部也收入帝国版图。他还在首都尼尼微的王宫内建立了一座大型图书馆。派遣僧侣和书吏到各地收集苏美尔—巴比伦文献,所收泥板文献一度近三万块。这些泥板文献中,既有各种宗教经典、文学作品、天文观测记录、医学原典、数学、化学、植物学及其他科学著作,也有历史文献、条约、法律、命令、书信、王室的经济报表、房屋和沟渠建筑的报告,还有语法著作,词典以及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
13.新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626年塞姆族迦勒底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26年,亚述人派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却发动了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王国联合,共同反对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它的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同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新巴比伦王国开始衰落。公元前539年,波斯军队占领巴比伦,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14.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公元前605—前562年在位)。即位前任王国的军事统帅,即位次年发兵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公元前601或公元前600年被埃及击败。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于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远征埃及,掠得大量财富。他在国内大兴土木,翻建了巴比伦城墙,用三道墙围绕城市。主墙长24千米,城墙上可四马并行,三道墙共计城门100个,均用铜铸成。建造了楼高7层约50米的马都克神庙,扩建了王宫。为取悦其米底王妃,以解她思乡之情,又下令修造了一座高25米、每边底长120米左右的人工梯形山丘,其上遍植奇花异木,再现米底山区的景色,被誉为“空中花园”(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于公元前3世纪被毁。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鼎盛时代。
15.《吉尔伽美什史诗》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巴比伦年代编订成书。该史诗分别记载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史诗的情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城的残暴统治,以及他与恩启都的友谊;第二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启都的英雄业绩:战胜林中妖怪洪巴巴和杀死残害乌鲁克居民的天牛;第三部分写吉尔伽美什为探索人生奥秘而进行的努力;第四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启都幽灵的谈话。这首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悲剧色彩。现存的版本是亚述帝国时期的抄本。
16.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墙被拆毁,神庙、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烧,全城活着的居民几乎全被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17.海上民族
公元前13—前12世纪从海上入侵埃及、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的一个成分驳杂的民族集团。其名称常见于当时的古埃及文献以及赫梯文学和考古材料。据研究,海上民族包括腓力斯丁人、吕基亚人、亚该亚人、撒丁人、西库尔人等。所有这些民族都来自欧洲的迈锡尼世界和安纳托利亚西部地区。被当地居民打败后,他们有的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区,有的返回家乡,还有的转向西部地中海寻找殖民地。据认为,赫梯王国的灭亡以及特洛伊战争都同他们有关。
18.楔形文字
古代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因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板上写字,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由表意符号(意符)、表音符号(音符)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苏美尔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塞姆语系的阿卡得人、迦南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语系难定的埃兰人、胡里安人和乌拉尔图人都用苏美尔文字来记写自己的语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体系。公元前后,楔形文字逐渐被人遗忘而变成一种死文字。1857年,楔形文字被英国学者罗林森释读成功,由此诞生了一门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使用楔形文字诸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亚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