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世界历史知识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上古部分(2)

第二节 古代埃及

1.塞姆—哈姆语系

分布于北非和西亚的一个主要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豪萨语和阿姆哈拉语等主要语言。使用人口近2亿。通常分为以下5个语族:闪米特语族、埃及—科普特语族、柏柏尔语族、库施特语族和乍得语族。其特征是一种屈折语,辅音除了有清辅音和浊辅音外,还有一种重辅音,是在口腔后部和喉腔形成的。动词有人称前缀,有格和性的区别,但比印欧语系简单,词根基本由辅音组成。

2.巴达里文化

古代埃及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因发现于上埃及的巴达里村而得名,距今约4500—4000年。巴达里文化的居民定居于村落,种植大麦与小麦,饲养绵羊、山羊,也从事渔猎,但手工业已不再为简单的石器制作,已有陶器和铜制装饰品。从房屋遗址和遗迹来判断,巴达里人建筑了圆形或次圆形的周边底部凹陷的茅舍,并身着兽皮或亚麻制的衣物。在该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裸体的妇女小雕像,用象牙和陶土制作而成,并且妇女的墓一般比男子的墓大一些,由此推断埃及在这一时期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3.涅伽达文化

埃及史前文化时期遗址之一,因发现于埃及南部的涅伽达而得名。共分为两个时期,其中涅伽达文化Ⅰ期又称为阿姆拉特文化(公元前4000—前3500年);涅伽达文化Ⅱ期又称为格尔塞时期(公元前3500—前3100年)。涅伽达文化处于埃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前段属原始社会末期,后段已建立若干奴隶制小国,在埃及史上有前王朝时期之称。涅伽达文化时期石器和陶器制作日精,对外贸易发展,铜器逐步增多,人工灌溉逐渐发达。这时村落转变为市镇,出现了最早的埃及文字、王族墓葬及国王权标,表明国家形成。当时涅伽达和耶拉孔波利斯相继为埃及南部最大的城镇和政治中心。涅伽达文化与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有较多接触,表明这两处人类文明摇篮在文明开始时期联系密切。

4.诺姆

古代埃及各地出现的最早城邦国家形式。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埃及人自称为“斯帕特”,汉译为“州”或“州国”。当时在埃及共有40多个诺姆,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大都是从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转变过来的,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各诺姆都有一个处于交通要道上的城市,城内设有政府机关、王宫、神庙等国家机构。其最高统治者称为“阿塔兹”,拥有军事、行政、司法和祭祀大权。各诺姆之间为争夺土地、奴隶、财富和水源等经常发生战争,互相兼并。

5.纳尔迈调色板

埃及著名文物。发现于埃及希拉康波里,属于早王朝第一王国时期文物,是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调色板的正面,纳尔迈头戴白冠,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发。在国王的脚下,还有两名敌人正在狼狈逃窜。调色板的反面,纳尔迈头戴红冠,和他的随从一起巡视战场。他们的前面,横躺着10具被斩首的敌人的尸体。反面最下部分,象征着国王的公牛攻破了设防的城市,正在践踏着企图逃窜的敌人。调色板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的纳尔迈戴的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戴的王冠,则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红白两冠戴于一身,这在日后的埃及历史上一直都是表示全国统一的标志,而且有时两冠合一,被称为红白王冠。调色板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有些学者认为纳尔迈就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美尼斯,画面刻画了他为统一上下埃及而进行的战争。

6.青铜时代

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熔点较铜低,质地较铜坚硬,是制作工具与武器的良材,远胜先前的铜器与石器。根据考古发现,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与伊朗南部,时间是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之交,青铜文化相继传至今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区。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7.铁器时代

以使用铁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当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铁器与其他金属相比,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便宜、质硬和耐磨损等优点,所以它的使用价值更大、范围更广。不同地区进入铁器时代的时间有所不同,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北部的赫梯王国,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欧洲铁器时代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开始的。中国商代中、晚期人们已对铁有所认识,商代藁城台西遗址和平台刘家河商墓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掌握冶铁技术并使用铁器是在春秋中后期。非洲南部和撒哈拉地区,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铁器时代。这表现了生产工具质料的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不一致性。

8.法老

古埃及对国王的尊称。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或国王的神庙住所,有神化君主之意。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我们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统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拉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9.维西尔

又译作维吉尔。古埃及语为特提,维西尔是现代埃及学者引用阿拉伯语的一个词,中国将其译为宰相。维西尔是由国王任免的。古王国时期负责掌管行政、司法、经济、神庙等事务,也负责担任世俗法庭在中央的最高法官。该职位在新王国时被一分为二,其中之一主管上埃及和努比亚的事务,另一个分管下埃及和西亚的事务。前者权力较大,国王不在时可代行朝政。其职责范围包括行政、经济、司法、宗教、土地诉讼、分家析产、灌溉、遗嘱、农事、赋税等。但其主要使命仍是执行法老的指令,是法老专制统治的工具。

10.金字塔

古代埃及法老的一种坟墓形式,因其形似汉字的“金”字,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始于第三王朝第一个法老乔赛尔,第四王朝第一个法老斯涅弗鲁时期是从层级金字塔向真正角锥体金字塔转变的时期,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的胡夫法老时修建的。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自第三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岩墓的形式),它们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耗费了国家的人力和物力,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削弱了君主专制的力量。

11.喜克索斯人

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可能由塞姆族的部落以及部分胡里特人和其他印欧族的人混合而成。在古代埃及第二中间期,他们借埃及政局混乱之机,携带硬弓、利箭和长矛,乘坐马拉战车,一批批侵入富饶的三角洲。形成盘踞势力后,喜克索斯人于公元前1720年自立王朝,建都于三角洲东部的阿瓦利斯。喜克索斯人文化落后,在埃及推行武力统治政策,屠杀居民,焚毁城市,毁坏神庙,征索贡赋,派兵驻守各地。喜克索斯人统治下埃及约150年,历经第十五、十六两个王朝,南部埃及也曾一度臣服。这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遭遇外族的长期统治。但喜克索斯人的统治范围不仅包括埃及大部,而且还包括西亚的一部分地区。因此,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在客观上对埃及和西亚的交往起了沟通作用。

12.哈特舍普苏特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六位法老,公元前1479—前1458年(一说公元前1503—前1482年)在位22年。30岁那年,她的丈夫图特摩斯二世去世,王位继承人图特摩斯还不到12岁,哈特舍普苏特自然就成了摄政王,在“垂帘听政”了3年后,她索性宣布自己是法老。为避免图特摩斯的威胁,把图特摩斯安排到阿蒙神庙里当祭司。任命两个阿蒙神庙的大祭司为主要幕僚。在位期间中断了图特摩斯一世以来为征服亚洲进行的远征而转行和平贸易外交,特别注重与非洲的贸易,执政的第九年派遣的蓬特交易船,是那一时代的代表性活动,同古莱塔的贸易也活跃起来。在底比斯西岸的提埃尔巴哈利营造壮丽的葬祭殿,乘卡纳克神庙的扩大,供献方尖塔。为强行即位和变更对外政策,在政治中枢安插了孙谟特(据说为女王情夫)等忠实亲信。随着图特摩斯三世的成人,这些亲信相继失宠。不久,女王的身影也消失了,但她究竟是自然而死还是被暗杀,或是退位,尚不得而知。

13.图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504—前1450年在位),公元前1458年前,哈特舍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图特摩斯三世被安排到阿蒙神庙里当祭司。从公元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收复了西亚失地。约公元前1445年,图特摩斯三世打败了米坦尼国王,夺占米坦尼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土地。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北临小亚细亚。为了巩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西亚驻扎精悍的军队,并派驻总督进行治理,同时也利用当地土著王公进行统治。他还将大批战利品奉献给阿蒙神庙,助长了阿蒙僧侣集团的权势。图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先进的中东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4.拉美西斯二世

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法老(公元前1304—前1237年在位)。继位后,他力图恢复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帝国版图,发动了对西亚的大规模征服战争。公元前1299年,在叙利亚的卡叠什城下与南下扩张的赫梯人进行决战,战争延续十几年。公元前1283年,与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签订和约(即银板和约),大体以伊留西鲁斯谷划定边界,巩固了埃及在巴勒斯坦和南叙利亚的统治。他还发动了对利比亚和努比亚的战争。拉美西斯二世大兴土木,在埃及和努比亚到处修建或扩建庙宇宫殿,其中尤以卡尔纳克的阿蒙神庙和拉美西斯庙最为知名,许多建筑物上,都铭刻着他的名字。他把首都由底比斯迁到三角洲东北部,在那里建立了名为培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之家)的城市。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埃及67年,是古埃及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法老,标志着埃及帝国法老的权力达到顶峰。

15.阿蒙荷特普四世(埃赫那吞)

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379—前1362年在位)。即位后,为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进行了全面的社会改革。主要内容:太阳神阿吞为国家唯一崇拜的神,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崇拜;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抹掉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将首都迁往阿玛尔那并改称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野”;提拔出身中下层奴隶主担任高级官吏。这场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的外衣下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它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的地位,提高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阿玛尔那文学艺术的发展。但由于保守势力太强大,阿蒙荷特普四世死后,法老图坦哈蒙放弃改革,恢复对阿蒙神的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改革最终失败。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16.涅杰斯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出现的一个以中小奴隶主为主的社会阶层。“涅杰斯”一词原意为“小人”,非贵族门第的人,大概起源于古王国末期。在第一中间期,涅杰斯形成一个小私有者阶层,是当时各诺姆军队的重要来源,从而成为各诺姆统治者所倚重的人。涅杰斯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化的产物。而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涅杰斯阶层的分化。早在第一中间期,就已出现了所谓的“强有力的涅杰斯”。到中王国时期,这种分化仍在继续。有的涅杰斯已参与政权,成了高级官吏。但是,也有一些涅杰斯贫穷了。涅杰斯在政治上的发展与王权的加强息息相关。涅杰斯是中王国时期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了统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埃及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涅杰斯这个阶层的力量还是十分软弱的。

17.波克霍利斯改革

古埃及第二十四王朝时期进行的关于限制债务奴役的改革。后王朝时期,战乱不断,加剧了埃及内部的阶级分化,许多自由民丧失自由,变为债务奴隶,危及国家的兵源。因此,第二十四王朝的法老波克霍利斯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禁止本利之和超过本金双倍,即利息不得超过本金;(2)债权人只能索取债务人的财产作抵偿,而不能占取债务人的人身,因此财产属于个人,而公民人身属于国家,国家需要他们服役。

18.克莱奥帕特拉七世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公元前51—前30年在位),又称埃及艳后。托勒密王朝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左右逢源,力图自保。末代女王克莱奥帕特拉七世起初按埃及传统与父亲托勒密十二世,之后与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十四世共治。后在罗马统帅恺撒的支持下实现个人独裁。她作为恺撒情妇为其生有一子。恺撒遇刺后又与罗马统帅安东尼结为夫妻,力保王国不失。公元前30年,在罗马军阀的内战中,安东尼被屋大维击败,克莱奥帕特拉七世让毒蛇咬伤手臂昏迷而死。克莱奥帕特拉七世之死,标志着长达300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宣告结束。此后,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直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

19.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创造的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象形文字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700个符号。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词,成为“音、形、义”俱全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属器和木器上,或书写在神庙墙壁或纸草上,但保留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原文最多。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罗塞达碑文和另一块尖碑上的铭文,成功地释读了埃及象形文字。

20.阿蒙神

古埃及宗教所信奉的神。阿蒙的神兽是绵羊,他的形象通常是坐在王座上的男人,有时是羊首人身,头上戴着两根长羽毛和一轮日盘。崇拜的中心在底比斯,阿蒙神被认为是该城的保护神。中王国时期,底比斯统一了埃及,阿蒙神地位逐渐上升,特别是在第十八王朝中期以后,他取代了拉神的地位,上升为全国崇拜的主神和王权的保护神,并又与拉神结合为阿蒙—拉神。法老为了把自己神化,往往自称阿蒙神的儿子。公元前664年,亚述毁灭底比斯,结束了阿蒙及其祭祀的崇高地位。

21.木乃伊

即“人工干尸”,意为“沥青”。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最为著名。在埃及发现的木乃伊的数量最多、时间最早、技术也最复杂。古代埃及人用防腐的香料殓藏尸体,年久干瘪,即形成木乃伊。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等人死后,均制成木乃伊,作为对死者永生的企盼和深切的缅怀。

22.奥西里斯

埃及最重要的九大神明“九神”之一。相传他生前是一个开明的国王,死后是地界主宰和死亡判官。他还是复活、降雨和植物之神,被称为“丰饶之神”,他在做国王时教会了埃及人耕作,是文明的赐予者,冥界之王,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审判。奥西里斯以一个留着胡须、手持连枷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权杖、头戴王冠的木乃伊形象出现,他头戴的白色王冠象征上埃及;皮肤为绿色,代表着植物。

23.伊西斯女神

古埃及守护死者的女神,亦为生命与健康之神。在古埃及神话中,伊西斯首先是以一位忠贞的妻子形象出现的。她尽心尽力地辅佐丈夫奥西里斯管理国家,然而奥西里斯的弟弟塞特却由于嫉妒心生杀兄之念。他使用金柜之计诱骗其兄躺进去,继而派人锁住柜子将奥西里斯封死在里面,扔进了尼罗河,自己当上了国王。伊西斯闻听丈夫的死讯伤心欲绝,于是沿河追寻,终于在尼罗河的入海口找到了金柜,并将之载回埃及。在旅途中,伊西斯化身为鸢鸟,拍动翅膀在奥西里斯身上盘旋,因此受孕,诞下鹰头儿子荷鲁斯,她请求天神让她的丈夫复活。然而,塞特得知后却再次使用毒计,将奥西里斯剁成14块,分散到埃及各处,并使其迅速腐烂。但是,伊西斯没有退却,踏上了寻找丈夫尸块的艰难历程。然而,此时天神却说奥西里斯已经不能再回到人间,只能安排他去做冥王。于是,伊西斯只能独自将儿子抚养大,并且在荷鲁斯长大后帮助他打败了塞特,一雪杀父之仇,继承了王位。

24.荷鲁斯

古代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同时,他也是一位战神。相传,荷鲁斯是伊西斯和奥西里斯的儿子。他的母亲将他抚养成人,让他为被其兄弟所谋杀的父亲报仇。最终荷鲁斯赢得了整个埃及的统治权。起初,荷鲁斯是天空之神,像鹰一样在埃及上空盘旋,来保护他的父亲奥西里斯国王。当荷鲁斯打败了谋杀父亲的凶手塞特时,他成为整个埃及的国王。他被描绘成头戴一顶上半部为象征上埃及的白色、下部为象征下埃及的红色的王冠。因为这个原因,埃及的统治者们总是将自己看成是人间的荷鲁斯,死后则成为奥西里斯的化身。在埃及神话中,荷鲁斯的形象是一位鹰(隼)头人身的,头戴埃及王冠,腰围亚麻短裙,手持沃斯(能量)手杖与安柯(生命)符号的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