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上古部分(4)
第四节 古代伊朗、小亚细亚、巴勒斯坦
1.埃兰人
目前能够辨识的伊朗地区的最早居民。公元前3000年代,埃兰人生活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并于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形成国家,之后1000年里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但都立足未稳,最终退回高原地带。埃兰人的语言系属不清,肯定不属西亚北非流行的塞姆—哈姆语系,也不属于印欧语系。古代埃兰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约公元前2700—前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400—前1100年)、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800—前600年)。公元前650年,埃兰人被阿舒尔(古代亚述人崇拜的主神和战神)人所征服。
2.米底王国
以古代伊朗为中心的王国。领土最大时东起伊朗高原中部,南抵波斯湾,西达叙利亚,北邻里海。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根据希罗多德的文本记载,米底王国的创建者是戴奥凯斯。因他善良忠诚、常为人民解决争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被推举为国王,并建造了埃克巴塔那。然而,由于这个记载与亚述的一些文献相违,因此历史学家一般以普拉欧尔铁斯(即戴奥凯斯的儿子)作为米底的开国君主。普拉欧尔铁斯领导米底人征服波斯,然后他同亚述进行战争,但遭失败并战死于军中。其子库阿撒列斯于公元前675年成为米底王国的君主。他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将其分为持矛士兵、持弓士兵和骑兵;将埃克巴塔那定为米底的首都。并于公元前612年联合新巴比伦王国攻占了亚述首都尼尼微,灭亡了亚述帝国,分去了亚述帝国的许多地方,大大扩大了米底王国的统治地区。库阿撒列斯同小亚的吕底亚王国的战争(公元前591—前585年),因一次日食而以和平告终。库阿撒列斯之子阿斯杜阿该斯与吕底亚的公主缔结了婚约,双方还划定了边界。在阿斯杜阿该斯统治末期,波斯人在居鲁士的领导下争得了独立,并于公元前550年灭亡米底王国,阿斯杜阿该斯被俘,米底成了波斯帝国的一部分,原米底王国征服的地区也相继被波斯人所征服。
3.波斯帝国
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帝国。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定都波斯波利斯。波斯人在居鲁士二世的带领下,经过8年抗争,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朝,取得了独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帝国的强盛达到顶点。公元前492—前449年,波斯帝国发动了长达40多年的希波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希波战争严重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实力,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从此国势渐趋衰弱。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所灭。
4.居鲁士二世
古代波斯帝国的创立者,亦称居鲁士大王。出身于波斯阿契美尼族。该族以活动于公元前7世纪初的先祖阿契美尼而得名,世代称臣于西亚的米底帝国。其祖父居鲁士一世和父亲冈比西斯一世,都是安善地区波斯人部落的首领,称安善王,据有埃兰东部和帕尔萨等地。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继承安善王王位。他继位后,立即领导波斯人民进行反对米底人奴役的准备工作,联合10个波斯部落组成联盟。公元前553年,发动波斯联盟反抗米底统治,到公元前550年,终于推翻米底王,建立起阿契美尼王朝,并以米底国都埃克巴塔那为都城,在米底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波斯国家。建国后,他通过外交和军事两种手段,逐步向外扩张。公元前546年,他灭小亚细亚强国吕底亚,并采取分化收买和武力征服相结合的政策,使小亚细亚沿海各希腊城邦臣服。公元前545年,领兵东进,占领阿富汗北部等地。公元前539年,进军两河流域,攻占巴比伦城,灭巴比伦王国,释放多年前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让其回归耶路撒冷。公元前529年,为巩固帝国的东北边境,居鲁士率军越过药杀水,深入马萨格泰游牧民族境内,不久即在一场激战中阵亡。居鲁士二世戎马一生,有勇有谋,是波斯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对建立强大的波斯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劳,在古代西亚军事史上写下了难忘的一页。
5.高墨塔暴动
波斯帝国前期发生的一次暴动。波斯帝国刚建立不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乃至统治阶级内部王权与贵族的矛盾都十分尖锐。当冈比西斯对利比亚和努比亚的征服遭到挫折时,终于引发了高墨塔暴动。暴动于公元前522年3月爆发于波斯国内的庇里什瓦德地方的阿尔卡德里什山。暴动者打着冈比西斯的弟弟巴尔狄亚的旗号起兵。暴动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响应。高墨塔自立为王,号召各地人民拥戴他而抛弃冈比西斯。他还派人到各地去宣布免除3年兵役和赋税。公元前522年9月,出身于阿契美尼族的大流士同其他6个波斯贵族一起密谋,杀死了高墨塔及暴动的其他领导者,镇压了各地起义,暴动历时7个月,震撼了波斯帝国的统治。
6.《贝希斯吞铭文》
古代波斯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崖的记功铭文。大流士即位后,为颂扬自己,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铭文约1200行。主要记述冈比西斯二世死后到大流士一世重新统一帝国期间的史事,其中包括高墨塔暴动、大流士镇压起义、大流士出征等。铭文左上部有浮雕,表现大流士头戴王冠,一只脚踩在高墨塔身上,身后有2名侍卫,面前是9名被俘国王;上方刻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形象。该铭文于1835年为英国学者罗林森发现。《贝希斯吞铭文》对研究两河流域历史和波斯古代文字有重要意义。
7.大流士一世
波斯帝国的第三代君主(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出身于阿契美尼族,其父维斯塔斯帕是帕提亚的总督。大流士随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被任命为万人不死军的总指挥。公元前522年在镇压高墨塔暴动中夺取政权。此后,他次第平定巴比伦、埃兰、波斯本土和帝国东境等地的反抗,并两次出兵希腊。为巩固中央集权,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确立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将全帝国分为20个行省和五大军区,整顿军队;统一铸币制度;修建驿道;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巩固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公元前492年与公元前490年,发动了两次征服希腊的战争,均告失败。
8.小居鲁士
波斯王子,国王大流士二世之子。吕底亚、弗里吉亚和卡帕多细亚总督。公元前407年被任命为波斯驻小亚细亚军队总司令。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曾协助斯巴达舰队司令来山德击败雅典军队,保证了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胜利。公元前405年大流士二世临终时,小居鲁士被召回。公元前404年,当长兄阿萨西斯登上王位,称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卡里亚总督提沙费尔尼斯指控小居鲁士企图谋杀他的哥哥,但是由于母后说情,小居鲁士被赦免,又回到原来总督的位子上。复任后,他立即开始准备夺取王位,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公元前401年,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起兵叛乱,率领约2万士兵(其中11700名希腊雇佣兵)东进幼发拉底河争夺王位,他势如破竹般地进入巴比伦尼亚,其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赶紧召集一支军队,两军在库那萨克相遇,小居鲁士阵亡,但他所雇的希腊雇佣兵却成功退回希腊本土,这件事被色诺芬记录在他的《长征记》里。色诺芬对小居鲁士的勇气和能力有很高评价,但是从阿契美尼王朝的观点看,小居鲁士只是个勾结外人阴谋叛乱的人物而已。
9.波斯波利斯
波斯阿契美尼王朝的都城。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盆地中。为了纪念阿契美尼王朝历代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即位后,下令营建。前后花费60余年,历经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三代国王才得以完成。该城东邻库拉马特山,其余三面是城墙,城墙依山势而高度不同。城内王宫建于石头台基上,主要建筑物包括大会厅、觐见厅、宫殿、宝库、储藏室等。全部建筑用暗灰色大石块建成,外表常饰以大理石。王宫西城墙北端有两处庞大的石头阶梯,其东边是国王薛西斯所建的四方之门。大会厅在城市中部西侧,边长83米,中央大厅和门厅用72根高20余米的大石柱支撑。觐见厅在城市中部偏东,是有名的“百柱厅”。城西南角为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和薛西斯一世的王宫,东南角是宝库和营房。成为当时波斯帝国最辉煌的城市。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波斯波利斯,在疯狂的掠夺之后无情地将整个城市付之一炬。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0.拜火教
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的一种二元论宗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或祆教,相传为伊朗人的先知琐罗亚斯德所创。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胡拉·马兹达,是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阿格拉·曼尼,是黑暗、邪恶之神。善恶二神始终处在斗争之中,善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该教要求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同恶神作斗争。其经典是《阿维斯塔》。该宗教的教义大概与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绿洲和沙漠的对立、矛盾有关。大流士统治时期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拜火教在南北朝时(420—589年)传入中国,被称作祆教或波斯教;唐代时曾得到很大发展,首都长安建有祆教庙宇。
11.泰莱皮努改革
公元前16世纪时赫梯王国泰莱皮努推行的王位继承制度改革。改革确定了王位继承的原则,即王位首先应由长子继承;无长子则依次由次子按照年龄大小继承;如没有王子则由长女婿继承。为解决王室内部斗争,规定王室内部纠纷由彭库思会议作出裁决;国王不得任意杀戮其兄弟姐妹;国王亲属犯罪,由其本人负责,不得牵连其家属和没收财产。改革调整了王室内部关系,巩固了王权,维护了赫梯王国政治稳定。
12.卡叠什会战
埃及和赫梯为争夺叙利亚而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埃及第五年,进军叙利亚,赫梯国王穆瓦塔鲁也将军队开进了叙利亚。埃及军队抓获了两个充当赫梯细作的贝督英人,据他们说,赫梯军队还在离卡叠什很远的地方。拉美西斯二世听信了这个假情报,亲率一个军团,孤军深入,进到卡叠什城西北扎营,而其他三个军团则落在后边。直至此时,拉美西斯二世还不知道赫梯大军近在咫尺。当拉美西斯二世再度审问两个贝督英人时,才知自己已陷于危急境地,于是赶快派人去通知援军。但赫梯军已行动起来,包围了拉美西斯二世的这一个军团,并几乎歼灭了它。不久埃及援军赶到,打败了赫梯军,才解了拉美西斯二世之围。卡叠什战役中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公元前1283年,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和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13.腓尼基文字
古代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共22个,是线性符号,只有辅音没有元音,字的读音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后来,腓尼基字母传到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入元音,制定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制定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后来为西方各国字母奠定了基础。东方的阿拉米亚字母也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而阿拉米亚字母又发展出希伯来字母、古波斯字母、阿拉伯字母、安息字母等。
14.希伯来人
属古代北闪米特民族,是犹太人的祖先。历史家们使用“希伯来人”一词来指称《旧约全书》中那些族长们(如亚伯拉罕、以撒等人)的后裔,其时间即从那些族长们生活之时直到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末期征服迦南(今巴勒斯坦及其周边)为止。以后这些人就被称作以色列人,直到他们由巴比伦流亡返回迦南的公元前6世纪之末为止。此后这个民族便被称为犹太人。
15.士师时代
以色列犹太史上的部落联盟时代。《圣经》中把以色列人占领迦南(约公元前1230年)到梭罗称王(公元前1020年)之间的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称为士师时代。士师是集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位一体的,被看作上帝选定的、被赋予上帝智慧的一些人,实际上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王或军事首领。士师时代是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制度解体的时期。
16.梭罗
古代以色列王国的建立者(约公元前1079—前1007年)。为了反对腓力斯丁人,以色列人民要求先知撒母耳立一个王来治理和领导他们。于是,约公元前11世纪,梭罗被抽签选为领袖。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同腓力斯丁人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自己也战死沙场。梭罗的军事成功促进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觉醒和统一。
17.大卫
古代以色列王国的第二任国王(约公元前1000—前960年在位)。他依靠腓力斯丁人的力量,战胜梭罗的儿子,当上国王,并统一了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后来,他同推罗结成同盟,开始同腓力斯丁人进行战争,并对约旦河以东死海以南的一些地区进行征服。他将腓力斯丁人赶出了以色列犹太国家,又从迦南人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首都定于此城。从此,耶路撒冷就成了以色列犹太人的圣城。他还征服了周围许多其他地区,扩大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版图。
18.所罗门
古代以色列王国国王(约公元前970—前931年在位)。在位期间,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他将全国划分为12个行政区,设总督治理。每个行政区每年向国家提供一个月的所需费用。在对外方面,他采取与腓尼基城邦交好的政策,积极参与其水陆贸易活动,促进了国内商业的发展。所罗门还对外用兵,将其势力向南扩展到红海与亚喀巴湾沿海地区,向北伸入赫梯境内。此外,所罗门还大兴土木,耗巨资完成了由大卫时期兴建的豪华宫殿和神庙。所罗门统治时代,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全盛时期。
19.犹太教
以色列犹太人信奉的一神宗教。犹太教发展了对民族神的排他性崇拜,以创造主耶和华为唯一的神,认为以色列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主要经典是《圣经》(即《旧约全书》)。在犹太历史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把坚信犹太教作为民族认同的根据。犹太教对后来形成的基督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20.摩西五经
又称摩西五书,是希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相传它是由摩西接受上帝的启示而撰写,内容是古代的以色列人民间故事,主要思想是: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摩西五经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犹太国被灭亡后,它仍以习惯法的形式自动调节犹太人的生活。
21.十诫
又称《摩西十诫》。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在摩西的率领下离开埃及重返迦南。在归途中,希伯来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人心开始涣散。摩西为了统一人心,团结一致,重申了雅赫维(即上帝)与希伯来人的立约,并且借雅赫维之名制定了十条戒律,即著名的“摩西十诫”。十诫的主要内容是:只信奉雅赫维为唯一的神、不可制造和崇拜偶像、不可妄称雅赫维之名、以安息日为休息的圣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财产及妻子。这十诫后来成为希伯来人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摩西声称,人们只有遵守十诫,雅赫维才会赐福于他们。这样,希伯来人的一神教观念得到了加强,并成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