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冯教授的怀疑

军区总部机关的反应远超王连长和陈参谋的预期。

63式步枪,作为当时边防部队的主力装备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前线战士的生命和战斗能力。

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可靠性方面的缺陷,一直是压在装备部门和军区首长心头的一块石头。

突然之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大学生,声称对这块“顽石”进行了成功的改造?

这消息太过于匪夷所思。

军区首长的指示简洁而有力:“迅速核实,拿出意见!”

命令层层下达。

效率高得惊人。

仅仅一天之内,一个由军区装备部牵头,汇集了兵器工程、材料学以及实战应用等多方面专家的六人调查组便宣告成立。

带队的,乃是军区乃至国内都赫赫有名的武器专家——冯远征教授。

冯教授,年近花甲,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总是穿着一身裁剪合体的中山装,而非军装。

他是国内第一代兵器工程的科班出身,参与过多种型号枪械、火炮的设计定型工作,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国内武器研究领域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冯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技术问题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

同时,他也带着那个年代老一辈知识分子特有的矜持和审慎,对于没有经过反复验证的新事物,尤其是出自年轻人之手的东西,总是习惯性地带着审视甚至怀疑的目光。

在他看来,武器设计是严肃的科学,需要深厚的积累和反复的试验。

绝非一朝一夕、灵光一闪就能轻易突破的。

如果说这枪是王家那小子改的,他信。

但要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改的。

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怀疑。

三天后的清晨,秋末的凉意已经相当明显。

龙阳军工厂那扇略显斑驳的铁门前,气氛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王连长和陈参谋都换上了笔挺的军装,肩上的领章在晨光下熠熠生辉。

脸上带着郑重而又难掩一丝紧张的神情,频频望向厂区外的道路。

在他们身后三米开外,姜晨哈欠连天、睡眼惺忪。

他身上的确良衬衫领口歪着,头发乱糟糟地翘着几撮,显然是刚被人从温暖的被窝里强行拽出来的。

老刘头站在他旁边,还在低声埋怨:“你小子,昨晚又捣鼓啥到半夜?看你这点出息,军区来大专家,你这形象能见人吗?”

姜晨揉了揉眼睛,脑子还有点懵。

他昨晚确实在琢磨一个新的关于弹匣供弹口优化的小想法,画图画到了凌晨。

刚睡下没多久就被老刘粗暴地拍门叫醒,只说有重要人物要见他。

具体是谁、什么事,老刘也说不清楚。

只强调“天大的事”。

此刻站在微冷的晨风里,他还有点没回过神来。

“来了!”眼尖的陈参谋低呼一声。

一辆军绿色的“北京吉普”和一辆嘎斯轿车缓缓驶来,停在了大门前。

车门打开,先下来几位穿着军装或干部服、气质干练的中年人,簇拥着一位身穿深蓝色中山装、戴着眼镜的老者。

正是冯远征教授。

冯教授下车后,目光锐利地扫视了一下工厂的环境,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冯教授!各位专家!欢迎,欢迎来到我们龙阳军工厂!”王连长和陈参谋立刻迎了上去,热情地伸出双手。

“王厂长,陈参谋,辛苦你们了。”

冯教授的声音平和,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与王连长和陈参谋简单握了握手,目光落在了他们身后的姜晨身上,“这位就是…姜晨同志?”

“啊,是,是的,冯教授,他就是姜晨。”

王连长赶紧把还有些迷糊的姜晨拉到身前。

“姜晨,快,这位是军区来的冯远征教授,是国内顶尖的武器专家!”

姜晨这才彻底清醒过来,看着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老者,连忙立正,有些拘谨地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冯…冯教授好!各位专家好!”

冯教授推了推眼镜,仔细打量着姜晨。

眼前的年轻人,确实太年轻了,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穿着随意,甚至有些邋遢,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能独立完成重大武器改进的技术人员。

他心中那份固有的怀疑,不由得又加深了几分。

“嗯,年轻人,你好。”冯教授不咸不淡地点了点头,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王厂长,我们时间有限,先看看图纸吧。”

“是是是,冯教授,各位专家,请随我来,会议室已经准备好了。”王连长连忙在前引路。

一行人穿过略显空旷的厂区道路,来到了办公楼的会议室。

长条桌上,早已铺满了姜晨绘制的那些图纸,从整体结构改动示意图,到每一个细小零件的加工图,一应俱全,旁边还整齐地摆放着上次测试的原始数据记录。

六位专家立刻围拢了过去,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翻动图纸的“哗啦”声和专家们偶尔低声交流的声音。

“嗯…这个导气装置的调节思路,确实新颖…”

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专家首先开口,他是专门研究自动原理的。

“闭锁结构这里的改动,受力分析很到位,理论上能有效提升闭锁的可靠性。”另一位看着像是搞结构力学的专家点头赞同。

“材料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要求也标注得很详细,考虑得很周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补充道。

专家们都是行家里手,很快就从图纸上看到了这次改进的技术含量。

他们越看越是心惊,图纸绘制得极为规范,标注清晰,逻辑严谨,设计思路更是巧妙,处处透着一股对63式结构和原理深刻理解后的灵气。

这绝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真正抓住了核心问题的系统性改进方案。

议论声渐渐大了起来,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了不起啊!这个方案如果真的可行,那63式的战斗性能将提升一大截!”

“是啊,很多我们之前讨论过但没能下决心改动的地方,这里都给出了非常巧妙的解决方案。”

然而,随着赞誉声越多,专家们看向角落里那个略显局促的年轻人的目光,就越发充满了怀疑。

终于,冯教授轻轻咳嗽了一声,会议室再次安静下来。

他拿起一张关键部件的图纸,目光却没有看图,而是直视着王连长和陈参谋:“王厂长,陈参谋,恕我直言。”

他的语气依旧平和,但其中的分量却让王连长和陈参谋心头一紧。

“这份图纸,设计水平很高,思路也很成熟,看得出来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冯教授缓缓评价道,“但是,要说这完全是这位…姜晨同志,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到厂里也才几个月的年轻人,独立完成的…”

“坦白说,我个人持保留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