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上报军区
七十年代龙阳军工厂,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工业特有的味道——煤烟、机油和金属粉尘混合的气息。
对于龙阳军工厂的工人们来说,这味道就像盐溶于水一样,熟悉得近乎麻木。
但这两天,这熟悉的空气里,似乎多了一丝不一样的“佐料”。
关于大学生姜晨和那把被他“捣鼓”了一番的63式步枪。
从民兵连的靶场飞到机器轰鸣的车间,从热气腾腾的食堂,到工人们休息抽烟的角落、下班推着“永久”或“飞鸽”自行车的路上。
以及家属区的水泥乒乓球台旁,发酵、蔓延。
“哎,老张,听说了没?民兵连那个新来的大学生,叫姜啥来着?”
午休时分,锻造车间的老工人李师傅一边用粗糙的大手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朝旁边拿着搪瓷缸子喝水的老张努努嘴。
他的蓝色工装上沾满了油污,袖口磨得发亮。
老张,五十出头,是厂里的老师傅了,技术过硬,但对“知识分子”总带着点眼光。
他呷了口浓茶,茶叶梗在浑浊的茶水里沉浮。
“姜晨嘛,咋个不晓得?不就是前阵子分来的那个,白白净净,看着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被老刘头要到民兵连去了嘛。咋个了嘛?他又出啥幺蛾子了?”
“幺蛾子?”
“嘿,这回可不是幺蛾子,是真家伙!”
李师傅压低了声音,但兴奋劲儿却藏不住。
“听说啊,他把咱们厂出的那63式给改了!就咱们自己都觉得不趁手,有时候还卡壳的那玩意儿,他给改好了!”
“啥?他改枪?”
老张手里的搪瓷缸子差点没拿稳。
“就他?一个毛头小子,刚出校门几天?枪栓拉没拉过几回?他懂个球?别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或者干脆就是有人在吹牛吧?”
“吹牛?人家可是在老王和好多民兵面前打靶验证过的!”
旁边一个年轻点的工人小王也凑了过来,他是钳工,消息灵通。
“听说是改了导气系统和闭锁结构,反正具体咱也不懂,就是步枪现在打得又准又稳,还不卡壳了!昨天下午靶场那边围了一堆人看呢!”
“真的假的?”
老张还是将信将疑,他摸了摸下巴上的硬胡茬。
“那小子平时看着闷声不响的,除了看书就是写写画画,生产车间不要他,便让他去烧锅炉。我还以为他就是个读死书的,没想到还有这两下子?”
“可不是嘛!”李师傅一拍大腿,“当初被分配到老刘头那里,多少人背后嘀咕,说老刘头运气真背,分到这么个文弱书生,扛枪都嫌费劲,还不如我们这些抡大锤的实在。”
“嘿,现在怎么样?人家不声不响,干了件大事!”
“我记得上次开大会,他还因为提了个什么‘优化生产流程’的建议,被老刘给不软不硬地顶回去了,说他不切实际,脱离工人阶级。”
“哼,有些人啊,就是看不得年轻人有本事,尤其是大学生。”正在擦拭零件的女工王嫂插话了,“觉得人家是‘臭老九’,靠不住。我看啊,这姜晨同志,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下好了,给咱们龙阳厂争光了!”
“争光?那也得看上面认不认。”老张毕竟年长,想得更多,“这枪是部队的制式装备,能随便改?改了是好是坏,可不是咱们说了算。万一上面怪罪下来……”
“应该不会吧,”李师傅挠了挠头,“听说军区来的陈参谋挺重视,还把图纸啥的都收走了,估计是要上报呢。”
“这下可热闹了。”小王嘿嘿一笑,“以前大伙儿总都唠厂里的生产标兵、劳动模范,要么就是哪个车间又超额完成了任务。现在倒好,话题全围着这个姜晨转了。这小子,一夜之间成咱们厂的风云人物了!”
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
从最初的轻视、怀疑,到现在的惊讶、赞叹,甚至隐隐的佩服,这种转变如同车间里淬火的钢铁,迅速而剧烈。
与此同时,与车间的喧嚣嘈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厂长办公室的安静肃穆。
在陈旧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文件、一个笔筒、一个军绿色的保温水壶。
以及那张摊开的、画满了精密线条和数据的图纸。
王连长,龙阳军工厂的现任厂长,也是一位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老兵,此刻正坐在桌后,手里端着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缸,热气氤氲了他饱经风霜的脸庞。
他的目光,却紧紧锁在对面那位穿着笔挺军装、肩上扛着两杠一星的中年军官身上。
陈参谋的注意力完全被桌上的图纸吸引了。
他时而俯身仔细研究图纸上的细节,时而拿起桌角一支磨得发亮的红蓝铅笔,在图纸旁边的空白处轻轻划着,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看了许久,他才缓缓抬起头。
“老王,即便是现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这图纸是那个大学生画出来的。”
王连长放下茶缸,点了点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可这确实发生了!老陈,不瞒你说,刚开始我也不信。”
“这小子刚来没多久,分到老刘的锅炉房,我还觉得是不是有点屈才,但也没太当回事,毕竟很多大学生都去了乡里种地去。”
“谁知道,他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63式这个老大难问题给解决了!”
“解决了……何止是解决了!”
陈参谋拿起一张标注着导气装置修改方案的图纸,手指在上面轻轻敲击着,“你看这里,他对导气孔的位置和大小进行了调整,还优化了活塞和调节器的设计……思路非常巧妙!”
“还有这个闭锁结构,改动不大,却有效提升了闭锁的可靠性,减少了火药燃气后泄对射手的影响。”
“这几处改动,都是针对63式在实战和训练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而且改得非常到位!”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激动:“前两天我们靶场也试过了,测试的初步数据,精度提升明显,故障率大幅下降,尤其是卡壳问题,几乎没有了!”
“这……这简直是解决了我们基层部队,尤其是班一级的一块心病啊!”
陈参谋放下图纸,目光炯炯地看着王连长:“老王,这份图纸,连同测试数据,必须立刻上报!要尽快上报给军区首长!改良型的63式,如果真能达到图纸和测试所显示的效果,那对于提升我们边防部队的战斗力,意义太重大了!我们必须尽快争取上面批准,投入生产!”
王连长重重地点头,脸上也泛起了红光:“我也是这么想的!老陈,你不知道,看到那小子改的枪,能打出那么漂亮的成绩时,我这心里……真是又惊又喜!这大学生,真是块好料子!有想法,有能力,还肯钻研!”
但他话锋一转,带着些许感慨:“说实话,之前咱们厂里不少人,包括我,对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多少有点……嗯,有点看法,觉得他们理论脱离实际,眼高手低。现在看来,是我狭隘了。这姜晨,不仅有理论,动手能力也强,关键是脑子活,敢想敢干!”
“是啊,”陈参谋深有同感,“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我们现在搞建设,搞战备,正需要这样有知识、有技术、有闯劲的年轻人才!”
王连长像是下定了决心,猛地一拍桌子:“这小子待在老刘手下当个锅炉工,实在是太屈才了,简直是埋没了!我琢磨着,得给他挪个地方,让他到真正能发挥他才能的岗位上去。”
“哦?你有什么想法?”陈参谋饶有兴趣地问道。
王连长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我考虑过了。咱们厂的武器设计车间,虽然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但在理论创新和突破性思维上,确实有些跟不上了。我准备向厂党委提议,把姜晨直接调到武器设计车间,担任技术组组长!”
陈参谋闻言,立刻表示赞同:“好!这个安排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嘛!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本身就是对我们事业负责!我相信军区首长知道了,也一定会支持你的决定。这个姜晨,要重点培养!”
“那事不宜迟,”陈参谋站起身,“我现在就给军区首长办公室打个电话,汇报一下这个情况。这么重大的技术突破,必须第一时间让首长知道!”
王连长也立刻起身,走到办公桌旁,拿起那部黑色的、略显笨重的拨盘电话机。
在那个年代,能直接接通军区首长办公室的电话线路,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分量和级别。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熟练地插进拨盘上的小孔,随着“咔哒、咔哒”的转动声和回弹声,一个连接着龙阳军工厂与千里之外云南军区指挥中枢的无形通道,正在被缓缓打开。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厂区里机器的轰鸣声隐约传来,一切如常。
但办公室内,王连长和陈参谋都清楚,随着这个电话的拨出,一些重要的改变,已经悄然开始。
而那个此刻还在车间角落默默烧着锅炉,正在被工友们当作“风云人物”议论的年轻大学生姜晨,他的命运,乃至改良型63式步枪的命运,甚至更远处边境线上士兵们的命运,都因此而走向一个新的方向。
电话听筒里传来“嘟…嘟…”的接通声,在安静的办公室内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敲击在两人心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