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班长”小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校乐队的二胡手

七岁那年,小曾告别了农村这所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告别了疼爱他的外公外婆,告别了村里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回到了遂川县城。

新学期开学,妈妈给小曾背上新书包,牵着他的小手,把他送进了泉江镇红卫小学(后改名泉江小学),从此小曾成了一名真正的小学生。

小曾家住在县城的一条老街上,这条街叫名邦街,对面是红墙黛瓦的清代建筑万寿宫,这里便是1928年初毛泽东亲手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旧址为三扇大门,全部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占地2000多平方米。1968年遂川县对工农兵政府旧址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在此设立了旧址陈列馆。旧址大院里种了不少松柏、橘树和柿子树,小曾放学后经常和小伙伴来这里玩耍,爬树、做游戏,特别喜欢听大人讲红军打仗的故事。一次,邻居家一个小女孩想吃橘子,小曾爬到树上去摘,不小心失手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摔在树下的一块花岗岩上,满嘴鲜血直流,吓得小伙伴们惊慌失措。家里人闻讯赶来,赶紧把小曾送去医院,结果在嘴里的伤口上缝了七八针。

学校里有一支由学生组成的乐队,乐队里有一对敲扬琴的兄妹与小曾住在同一条街上,小曾对兄妹二人羡慕不已,他也想参加学校这支乐队。

机会终于来了。一年级下学期,学校乐队招人,小曾立即跑去报名,凭着他在外公那里学到的一点音乐基础,他竟然被录取了!乐队老师分配他学拉二胡,小曾十分高兴,因为外公就是拉二胡的。

小曾的语文兼音乐课老师叫倪传龙,同时也是乐队的指导老师,他是小曾走上音乐道路的第一位音乐老师。

报名参加乐队的同学十分踊跃,乐队一下扩大到五六十人。按照学校规定,乐队队员每天早上五点半要赶到学校练琴一个小时,六点半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还要回到学校上课。下午第六节课后,其他同学进行课外活动,在操场上打球、跳绳、踢毽子,乐队的同学要继续练琴一个小时。一开始,队员们热情很高,可是没有多久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了,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最终乐队仅剩下十多名队员。

小曾当时还是个七岁多的孩子,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要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学校练琴,时间长了自然受不了这般苦,他也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父亲对于小曾参加乐队一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文化为重,他的信条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小曾当初报名参加学校乐队他就不同意,后来拗不过孩子也就随他了。母亲与父亲的看法相悖,她尊重儿子的自我选择,鼓励孩子全面发展。

关键时刻,母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早上小曾不肯起床去学校练琴,母亲就一边打他的屁股一边说:“参加乐队是你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下去!”

在母亲的鼓励下,小曾战胜了惰性,坚持留在了乐队。几个月后,他学会了拉二胡。

1977年国庆前夕,红卫小学举行国庆文艺演出,小曾随乐队第一次登上了舞台,初次演出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喜悦。

从此,小曾迷恋上了音乐。为了听歌,他疯狂地买唱片,父母给他的压岁钱、零花钱都被他用来买了唱片。有时候看到一张好的唱片没钱买,他就找姐姐和弟弟要。最窘困的时候,为了能买下一张自己喜欢的唱片,小曾顾不上脸面,满大街去捡烟蒂,然后剥开一个个的烟头,取出里面的烟丝,靠卖烟丝换回几毛钱去买唱片。到小学毕业,小曾积攒了几百张唱片。

在倪传龙老师的指导培养下,小曾勤学苦练,二胡演奏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除了一般的伴奏曲外,他开始接触一些难度较大的二胡独奏曲,诸如《赛马》《二泉映月》《良宵》《江河水》等名曲。

小学高年级小曾学会了识简谱,并学习了一些基础乐理知识。这些对小曾后来的歌曲演唱和歌曲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学校乐队后,小曾有了更多上台表演的机会。最让他开心的是能够参加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县文艺会演,演员们集中到县委党校吃住,在小曾眼里那叫高手云集,让他眼界大开。县城大礼堂成为小曾童年时代登上的最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