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音乐的男生
1981年6月,小曾参加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他以比录取分数线多一分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遂川中学。
进入初中后,小曾除了喜欢拉二胡、听歌之外,还开始学习唱歌。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他就在家里跟着电唱机、录音机一道唱。
一天中午,小曾放学回家打开收音机,无意中收到一个音乐台,其中有个《中广流行歌曲排行榜》节目的歌他觉得特别好听。从此,每天中午放学一回到家,他就急急忙忙盛上一大碗饭菜,把自己关进房间里一边吃饭一边听歌。这些歌让小曾开阔了眼界,他感觉这些歌词歌谱的写法与自己平时听的歌不一样,他想“怎么可以这样写呢!”
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小曾自费订了一份《歌曲》刊物。这个刊物开设了一个《外国歌曲》专栏,上面刊登的多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乡村歌曲。这些外国的乡村歌曲,歌词取材于日常生活,诙谐幽默,角度独特,曲谱清新自然,直入人心,给小曾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小曾后来的歌曲创作有很大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普及电脑,更甭提互联网,要想得到一首歌曲的曲谱很难,小曾就用了一个最原始的笨办法——抄歌。遇到好听的歌,他就想办法抄下来,日积月累,他整整抄了两大本。这两本手抄本歌曲成了小曾的宝贝,他总是随身携带。
当时在学生中流行台湾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这些歌小曾很喜欢,不少都被抄进了他的手抄本里。那时候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一些歌被定为“靡靡之音”,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学校是禁止学生唱的。小曾觉得这些歌好听,就偷偷地唱。为了应付老师检查,小曾准备了两个抄歌本,一个用来抄外国和港台的流行歌曲,一个用来抄中国大陆的民歌。遇到老师检查,他就把民歌歌本拿出来,老师一看上面抄的都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民歌,自然也就蒙混过关了。
初三那年,小曾有了创作的冲动,特别想写歌。于是他悄悄地写了几首,一开始还不好意思拿出来,直到上了高中才拿出来给同学们唱。
1984年,小曾以音乐特长生身份直接升入本校高中。这时他遇到了特别高兴的一件事,把他引进音乐殿堂的倪传龙老师调到了遂川中学,还当上了他的班主任。从此,在倪传龙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小曾学习音乐的热情更高了。
1985年,遂川中学举行了一次唱歌比赛,小曾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报名参加。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唱歌比赛,选一首什么歌呢?那一年正好台湾歌手齐秦出版了专辑《冬雨》,专辑内《大约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两首歌广为传唱。其中《外面的世界》这首歌是齐秦根据自己在少年感化院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经典代表作,旋律简单却催人泪下。小曾决定选这首歌。
比赛那天,其他的选手上台都是清唱,唯独小曾用伴奏带唱,效果非常好。比赛结束,小曾进入前三名,获得了二等奖,他也成了学校第一个拿伴奏带唱歌的歌手。
从此,小曾在学校名声大作,他既会唱歌又会写歌,还会拉二胡、小提琴,一群爱好文艺的同学整天围着他转,鼓动他牵头成立学校文工团。小曾也想组织一个文艺团体,但当时学校没有条件。文工团没成立,“曾团长”的头衔却在同学中叫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