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男发第一号家信,内呈堂上信三页,复诸弟信九页,教四弟与厚二从汪觉庵师,六弟、九弟到省从丁秩臣,谅已收到。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号,系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肠风,赖神灵默佑,得以速痊。然游子闻之,尚觉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初八日恭逢寿筵,男不克在家庆祝,心尤依依[1]

诸弟在家不听教训,不甚发奋。男观诸弟来信,即已知之。盖诸弟之意,总不愿在家塾读书。自己亥年男在家时,诸弟即有此意,牢不可破。六弟欲从男进京,男因散馆去留未定[2],故比时未许。

庚子年接家眷,即请弟等送,意欲弟等来京读书也,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专擅[3],故但写诸弟,而不指定何人。迨九弟来京,其意颇遂,而四弟、六弟之意尚未遂也。年年株守家园,时有耽阁,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无良友,考试又不利。兼此数者,怫郁难申[4],故四弟、六弟不免怨男。

其可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爱[5],可怨一矣;己亥在家,未曾教弟一字,可怨二矣;临进京不肯带六弟,可怨三矣;不为弟另择外傅,仅延丹阁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两弟不愿家居,而屡次信回,劝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

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6],前次含意不申,故从不写信与男;去腊来信甚长,则尽情吐露矣。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惧者,惧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深知此理,故禀堂上各位大人俯从男等兄弟之请。

男之意,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九弟前年欲归,男百般苦留,至去年则不复强留,亦恐拂弟意也。临别时,彼此恋恋,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后,思之尤切,信之尤深。谓九弟纵不为科目中人,亦当为孝弟中人。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则虽不得禄位,亦何伤哉!

恐堂上大人接到男正月信必且惊而怪之,谓两弟到衡阳,两弟到省,何其不知艰苦,擅自专命。殊不知男为兄弟和好起见,故复缕陈一切[7],并恐大人未见四弟、六弟来信,故封还附呈。总愿堂上六位大人俯从男等三人之请而已。

伏读手谕,谓男教弟宜明言责之,不宜琐琐告以阅历工夫。男自忆连年教弟之信不下数万字,或明责,或婉劝,或博称,或约指,知无不言,总之尽心竭力而已。

男妇、孙男女身体皆平安,伏乞放心。

男谨禀。

【注释】

[1]依依: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

[2]散馆:明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3]专擅:不请示或不经上级批准而擅自行动。

[4]怫郁难伸:忧郁之情难以舒展。

[5]威克厥爱:威严超过慈爱。厥:其。

[6]隐衷:内心深处难以对人说的或不愿告诉人的苦衷。

[7]缕陈:详细地陈述;缕述(多指下级向上级陈述意见)。ft

【译文】

儿国藩跪着禀告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儿子寄出第一封家信,里面有寄给父母亲大人的信三页,给弟弟们的信九页,教四弟和厚二随汪觉庵老师学习,六弟、九弟跟从丁秩臣学习,想必已经收到了。二月十六日,接到第一号家信,是新年正月初三交彭山屺的那封,已知道一切情况。

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忽然患肠风,幸亏神灵保佑,很快痊愈了。但在外的游子听了,还是心有余悸。六弟生了一个女儿,这自然是大喜事。初八日恭逢寿筵,儿子我不能在家里庆祝,心里特别挂怀。

几位弟弟在家不听教训,不很发奋,儿子我看弟弟们的来信就已经知道了。看来几位弟弟的心意,还是不愿意在家塾学堂读书。己亥年儿子我在家里时,几位弟弟就有这个意思,真切牢不可破。六弟想跟儿子我进京,儿子我因翰林院庶吉士期满而去向尚未确定,所以当时没有答应。庚子年儿子我接家眷进京,就请求由弟弟们护送,便是想让弟弟们来京读书,只是因为祖父母、父母大人在上,儿子我不敢擅作主张,所以只写明由弟弟们护送,而没有具体指定由谁送。等到九弟来京,他的心意可以说是如愿以偿了,可是四弟和六弟的心愿却没有满足。年年呆在家里,学问难免有时耽搁,父亲大人又不能总是呆在家里教育他们,附近又没有良师益友,进学考试又失利。几方面不顺加在一起,内心郁闷无处诉苦,因此四弟和六弟难免要埋怨我。

四弟和六弟埋怨我是有原因的:丁酉年儿子我在家教他们时,威严太过,慈爱不足,这是可以埋怨的第一个原因;己亥年在家,儿子我连一个字都没有教弟弟们,这是可以埋怨的第二个原因;临到进京了,又不肯带六弟,这是可以埋怨的第三个原因;不为弟弟们从外头选择老师,而只请了丹阁叔来教他们,违背了他们的心意,这是可以埋怨的第四个原因;明明知道两位弟弟不愿在家,却每次回信都劝他们守在家塾读书,这是可以埋怨的第五个原因。

想想正因为儿子我有可被埋怨的五个原因,因此四弟和六弟难免将隐情藏在心里,以前一直闷在肚子里不能申述,所以从不给儿子我写信。去年腊月写了一封长信,才把这一肚子苦水都吐出来。儿子接到信的时候,真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弟弟们有不可遏止的勃勃志气;担心的是儿子我若再次违背他们的意愿,恐将伤了兄弟之间的和气。有道是,兄弟和睦,即使是穷困的小户人家,也必将兴旺;兄弟不和,即使是世代的官宦人家,也必将败落。儿子我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禀告堂上各位大人,恳请听从儿子我兄弟几人的要求。

儿子我的念头,实在是把兄弟和睦放在第一位。九弟前年想回去,儿子我想尽办法苦苦挽留,到去年则不再强留,也是怕违背了九弟的意愿。临分别的时候,我和九弟彼此依依不舍,情比海深。因此儿子我从九弟走后,非常地想念他,也更加相信,觉得九弟即使不是科场中人,也会是孝悌中人。兄弟们如果能个个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靠,就算不当官,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些担心父母亲大人读到儿子我正月写的信,必然会惊讶并要责怪我,说让两个弟弟到衡阳读书,两个弟弟到省城读书,怎么这样不晓得其中艰苦,怎么就擅自做主了呢?要知道儿子我实在是为了兄弟和睦友好起见,才反复向双亲大人申诉这一切;儿子我又担心双亲大人没有见到四弟和六弟的来信,所以一并附在后头寄回呈阅,只希望堂上六位大人能听从儿子我兄弟三人的请求。

恭读父母亲大人的亲笔书信教诲,说儿子我教育弟弟们应该把话说明,明白责备为好,不应唠唠叨叨地给他们讲太多阅历。儿子我回忆这么多年来为教育弟弟们而写的信,不少于几万字,或是明白地责备他们,或是委婉地规劝他们,或是广泛论述引导他们,或是细细指点帮助他们,凡是我所知道的,没有不说给他们听的,总而言之,尽我的一切努力吧。

您二老的媳妇和孙子孙女都平安,请放心。

儿谨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