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住宅

八间头[pe55ke33tʰəɯ22]

连城常见的较为大型的民居建筑。房子为两进,上下各两个房间(共四间),上厅、下厅及左右侧厅,一共八间(厅堂及房间),故名。左右两旁可延伸加盖类似建筑,作为兄弟、子嗣分居的住房。一组八间头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聚居群。更大的是“双八间”,有四厅,八个房间。“八间头”既有木屋结构,也有土木结构。无下厅但有主厅、横屋的叫作“轿杠屋”[kʰiɒ55kɔŋ3viɛ35]。

1-1◆罗坊

枋屋[piɔŋ33viɛ35]

连城东部、南部的山区,因为取材方便,民居多为因地制宜的木头房子。以前城关地区也很常见。这类房屋,有平房(见图1-3),也有两层的楼房(见图1-2)。木墙,叫作“枋墙”[piɔŋ33tshiɔŋ22]。木屋不仅冬暖夏凉、抗潮保湿、透气性好,还蕴涵着醇厚的文化气息,淳朴典雅,适合居住。房屋的建筑原料多选用杉木,环保无污染、结构强度高。缺点是怕火,也怕小孩闹腾(孩子在木头房子的二楼奔跑起来,响声特别大)。年底的时候,这种房子用谷糠加水来搓洗,清洁效果最好。

当地木屋建造的历史很悠久,目前连城县内最早的一些宗祠都是木屋。图1-2是在姑田镇下余村拍摄的,这个木屋至今还有人家居住。

1-2◆下余

1-3◆下余

楼[ləɯ22]

土木结构的楼房。因为土质不适合的缘故,城关地区较少。

1-4◆高地

门楼[mæ̃i22ləɯ22]

门,有关拦的作用。民间出于美观、风水的考虑,民居的门,可以另外在主建筑一定距离外设立,这就是门楼。门楼多数有盖顶,民间认为在风水上有重要价值,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其朝向、设立日期都特别慎重。“门楼都了撇渠”,是用来表示威胁的语句,意思是要掀翻其老巢。

1-5◆下余

老屋[lɒ21viɛ35]

老式建筑,多为明清传下来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现在多为宗祠。明清以来,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先民先后兴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誉为“客家大宅门”。

图1-6为渔溪公祠,也称“集鳣堂”,是杨姓祖屋,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式民居建筑。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构造,具有四进四直三开间的“九厅十八井”规模,以上、中、下三厅为主体中轴对称分布大小房间101间,建有内外门楼、雨坪、月池、两口水井、内外文武学堂和后花园,建筑面积达535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

1-6◆芷红

正厅[tʃæ̃i3tʰæ̃i42]

也叫“上厅”[ʃɔŋ55tʰæ̃i42],传统民居的大厅。靠后的那扇墙叫作“天子壁”[tʰe33tsɿə21pio35],一般都安设了家神主位,前方有个神桌,下方是土主神位。厅的正壁常贴上“天地君亲师”字样,现在“君”也改为“国”了。正厅是摆放供品的地方,红白大事都在此操办。凡亲长者垂危弥留之际,须移到正厅直至咽气,方为寿终正寝。

民间认为神桌前禁忌摆放药品。

1-7◆文地

横屋[vaŋ22viɛ35]

“八间头”左右两侧的房子,可以住人,设置厨房,小厅可待客、用餐。

1-8◆文地

厢房厅[siɔŋ33fɔŋ22tʰæ̃i42]

正厅下方左右两侧的厅,可摆放茶几,接待客人。也叫“私厅”[sɿə33tʰæ̃i42]。

1-9◆文地

厨下[tʃʰiɛ22ho42]

厨房。也叫“灶腹前”[tsɒ3piɛ55tsʰe22]。

传统的农家,厨房内还是烧柴火的,摆设如图所示。一般有“灶”[tsɒ5]灶子、“锅头”[kəɯ33tʰəɯ22]铁锅、“碗橱”[va21tʃʰiɛ22]碗柜、水缸等设施。因为烧柴火,灶子上方有些部位因为烟熏火燎,久了会比较黑。

客家人的灶子,多数烧柴火。灶火有时兴旺,火苗跳跃,当地叫作“火在笑”,民间认为这往往意味着有贵客来临。

1-10◆下余

老瓦[lɒ21ŋo213]

从老房子上卸下来的旧瓦,完整的往往会保留起来,用于猪圈、厕所等不太重要的建筑物上。

1-11◆芷红

水泥瓦[ʃiɛ21ne22ŋo213]

新式的建筑材料,以水泥、砂浆倒模预制做成的长瓦,用于覆盖简易房等。

1-12◆芷红

火砖墙[fɯ21kue33tsʰiɔŋ22]

与“泥墙”[ne22tsʰiɔŋ22]土墙相对的砖墙,以前以青砖居多。砖墙结实,虽历经风雨,墙体仍不易腐蚀。图1-13为庙前镇丰图村的青砖房。

1-13◆丰图

泥墙[ne22tsʰiɔŋ22]

土墙,即泥水师傅将去除了石子、用筛子筛去渣滓之后的黏土,倒在木墙板之间,以“舂锤”[ʃɤŋ33ʃiɛ22]夯筑而成的墙体。为了拉紧、巩固墙面,墙体内会加上竹篾。

1-14◆故溪

墙绷[tsʰiɔŋ22paŋ42]

生土夯筑的墙体内,用于固定、拉紧墙体的一些竹片、木头等,其效果类似水泥中的钢筋。

1-15◆丰图

墙脚[tsʰiɔŋ22kiəɯ35]

为了防止雨水浸蚀而加固墙体,在底部用大石块垒成的墙基。

1-16◆下余

围墙[vi22tsʰiɔŋ22]

房屋厅堂、庭院外围的一堵墙,起隔离、防范的作用。“爬墙头”[pʰo22tsʰiɔŋ22tʰəɯ22]通常暗指偷盗、通奸等卑劣行为。

1-17◆下余

燕子孔[ie3tsɿə21kʰɤŋ213]

以木条和竹片编成墙面,糊上“纸脚”[tʃʅə21kiəɯ35]纸筋灰,形成一个隔音而不占地的隔墙——“障壁”[tʃɔŋ3pio35],这块地方也叫作“燕子孔”。

1-18◆有福

店架枋[te3ko3piɔŋ42]

店门板。由多块杉木板组合而成的活动门墙,上下有槽,外扣里闩。外扣的机关,叫作“门鼻”[mæ̃i22pʰi35]。以前的学徒,早上忙于“下店架枋”,夜里打烊则忙于“上店架枋”。

1-19◆莲峰

骑楼[kʰi22ləɯ22]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伸出一楼店面一米左右,用立柱支撑,外沿有栅栏围住,形成内部的人行道,其第二层伸出的部分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这种建筑样式是华侨从南洋引进的,适合于多雨的南方地区。在莲峰镇、莒溪镇等地有不少遗留的骑楼式建筑。

1-20◆莒市

大门[tʰa55mæ̃i22]

民居的正门。大门是一栋房子的门面,非常重要。民间认为大门的朝向、安装大门的时辰以及高度、宽度等都有讲究,大多数情况下要割鸡祭祀。大门的门钉,要配上五色布(门钉加布可防止铁钉受潮生锈,也是民间避邪的需要)。构成门扇的木板为单数。

1-21◆培田

八字门[pe55tsʰɿə55mæ̃i22]

也叫“双合门”[sɤŋ333mæ̃i22],是老房子或宗祠大门的式样,大门内收,前有台阶。两侧砌有“燕子孔”[ie3tsɿə21kʰɤŋ213],可以画画,可以雕刻,以青砖做成。门上方有“鳌头”[ŋɒ22tʰəɯ22]或“翘角”[kʰiɒ335]。

1-22◆芷红

门口碫[mæ̃i22həɯ21tuo5]

大门前方的门阶、步级,多为石头砌成。依地势而建,坡度高的比较长;反之,则比较短。

1-23◆文地

半门子[pa3mæ̃i22tsɿə213]

在农村,白天有人在家是不能关上大门的。农户多自养鸡鸭,有时鸡鸭在 院中转悠。为了阻拦鸡鸭入内,就在大门上安装一种小门,不到大门的一半高。这一设施也有利于通风与采光。

1-24◆曲溪

坜门[lo55mæ̃i22]

旧式房子的内门,上方常筑成拱形,多为正厅通往“横屋”[vaŋ22viɛ35]厢房的小门。

1-25◆培田

门斗[mæ̃22təɯ213]

户枢承放大门转轴的木质底座。门斗外侧钉入了“五色布”[ŋ21suo55piɛ5],用于避邪、防潮(图1-26中有三块)。

1-26◆下余

门环[mæ̃i22va22]

门钌铞,多由铜制。铜门环下有门承,也起着敲击、叩门的作用。

1-27◆芷红

门阆[mæ̃i22lɔŋ35]

门闩,是大门的紧固装置。其中可活动的横梁叫作“门阆杠”[mæ̃i22lɔŋ55kɔŋ5]。求人不成时,城关人常附上一句气话:“唔求你家合音你的做~。”

1-28◆下村

飞鳌笡角[fi33ŋɒ22tsʰio335]

在老房子的大门上方的装饰性构件,左右对称,往上翘起,有四层。

1-29◆中堡

门当户对[mæ̃i22tɔŋ33fiɛ55toe5]

旧时大户人家大门口的装饰性设施,蕴含男女和合、家业兴旺的祝福。“门当”是门上方往外突出的莲花柱形(见图1-30);“户对”位于门下方(见图1-31),左右各一,类似石鼓状。

1-30◆培田

1-31◆培田

四方窗[sɿə3fɔŋ33tsʰɤŋ42]

砖木结构房子的一种木制方窗,其楞条上下直立而无横梁贯穿。“爬窗子”[pʰo22tsʰɤŋ33

tsɿə213]是通奸的隐语。

1-32◆培田

花窗[fo33tsʰɤŋ42]

大户人家的老房子,有些比较讲究,会选择一些表示吉祥意义的汉字或图案来作为窗棂以美化窗户。宣和乡培田古民居内,有很多类似的花窗。

1-33◆培田

葫芦扃[fiɛ2222kuaŋ42]

葫芦状凹凸起伏的窗棂,形状美观,在大户人家的老房子内还很常见。

1-34◆培田

钉天井[tæ̃i33tʰe33tsiaŋ213]

富裕人家的房子,天井比较讲究美观。天井中间略高,常常用鹅卵石拼成美丽而吉祥的图案,这叫“钉天井”。

1-35◆雾阁

押堑[o55tsʰe5]

连城城关话“篱笆”的叫法独特,叫作“堑围”[tsʰe3vi22]或“围壁”[vi22pio35],而在菜地周围以上下两列竹片夹住,关键位置打下几个固定用的木桩,放入其他木条,拦起一个篱笆,就叫“押堑”。

1-36◆下余

街路[ki3335]

墟镇上的街道,中间是宽大的条石,两边铺就的是“鸡卵石”[ki33luo21ʃo5]鹅卵石。图1-37为培田的街道,是历史上“吴家坊墟”留下来的。

1-37◆培田

坜[lo35]

房屋之间比较狭小的通道,叫作“坜”。

1-38◆培田

鸡卵石[ki33luo21ʃo5]

鹅卵石。拳头大小的河石,多用于铺建民居路面与 院,起着装饰的作用。宣和乡培田古民居内有大量铺就的各类精美图案。

1-39◆培田

村庄[tsʰæ̃i33tsɔŋ42]

连城全县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有的位于中间的盆地、山谷,有的位于东西侧的高山中的平地,多数是风景秀丽的场所。民间认为,村子前要有曲水流淌,后有高山依靠;左青龙、右白虎,则是指左右有低矮丘陵相附;村子也讲究出水口,要“煞”[sa35]紧闭。各个村子常见的通名是“地”“坊”“屋”“营”“坑”“漈”“碫”“垅”等。多数村庄是单姓的,常有祖先卜居的动人故事。有的说祖先挑着孵着鸡蛋的母鸡,小鸡孵出时,就停下;有的说,祖先挑着钱袋子,装着菩萨,袋子挂在某处取不下、拿不走时,就可安居;有的还说,祖先某地无意倒插了竹子,第二年生长了,因此是风水宝地,可以“落株”[lɯ3tiɛ42]定居

1-40◆培田(邹宏江摄)

1-41◆故溪

青砖[tsʰiaŋ33kue42]

旧时的建筑用砖,多数是青砖,是用湿松树枝条点燃生热来烧制的。

1-42◆培田

红砖[fɤŋ22kue42]

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机制砖,用煤烧成。

1-43◆芷红

三佮土[saŋ3355tʰiɛ213]

一种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多以糯米、红糖、粗砂、石灰等混合做成。用这种方式做出的地板,硬如磐石,结构稳定,经久不坏。除了用于一般的地板,墓穴内室及上方也有人用三佮土来填实。


1-44◆培田

纸脚[tʃʅə21kiəɯ35]

纸筋灰。碎纸浸泡沤制,打烂,石灰化好后与其一起搅拌而成,用来粉刷墙壁。

1-45◆培田

旧料[kʰiəɯ55liɒ35]

老屋拆下来的木料。屋梁、椽子等大块木料往往还有继续使用的价值,可称重出售。不少卖到了广东等地,有人买去做家具。

1-46◆芷红

屋背头[viɛ55poe3tʰəɯ22]

也叫“背头沟”[poe3tʰəɯ22kəɯ42],指屋后的水沟。一段时间要做清理,以防暴雨时堵塞,出水不畅。有些后墙上挂一块木牌,雕有神兽、宝剑,写着“泰山石敢当”字样,民间用于镇邪。

1-47◆下余

门口坪[mæ̃i22həɯ21pʰiaŋ22]

农户门口的平地,用于休闲、晒谷子等。

1-48◆下村

石磡[ʃo3kʰɔŋ5]

屋前坡度较大的时候,用大石块垒砌,以缓冲陡坡、营造平地的一面石墙。墙的上方,可以形成一块平地。

1-49◆黄岗

水池[ʃiɛ21tʃʰʅə22]

在管道大规模使用后,山区多从更高的山体去寻找水源,引水到家里来,储存到水池备用。

1-50◆下余

尾窿涵[muo33lɤŋ33hɔŋ22]

高出屋面的烟囱。“入年假”[ŋi3ne22ko5]大年农历腊月二十五起之前要用长长的竹竿往下捅,进行疏通,清扫烟尘,叫作“透尾窿涵”[tʰəɯ3muo33lɤŋ33hɔŋ22]。

1-51◆黄岗

尤梁架[iəɯ22liɔŋ22ko5]

正梁之外,用于其他厅堂承重的梁架子。因其有点拱形的弧度,故单独一条也叫“虾公梁”[ho22kɤŋ33liɔŋ22],两条合起来叫作“扛梁”[kɔŋ33liɔŋ22]。

1-52◆张屋田

屋柱[viɛ55tʃʰiɛ42]

房屋内的柱子,多为粗大的杉木做成,其底座叫作“屋柱石”。因为柱子粗大,柱石也就显得笨重,民间有“屋柱撼地步”一说,形容占地方;也有“乞屋柱般”一说,形容人愚笨而不知变通。

1-53◆培田

挑手[tʰiɒ33ʃəɯ213]

屋檐下承重的木梁,一端嵌在柱子里或埋于墙体,一端伸出托住“桁子”[haŋ22tsɿə213]檩子

1-54◆下村

户践[fiɛ33tsʰa42]

门槛,以木头或石头做成。当地人写作同音字“夫差”,作者认为本字是“户践”,两个字都符合客家话“浊上归阴平”的语音对应规律。乡下不少地方则叫作“门践”。民间流传进入陌生人家时,若忧中蛊,在其门槛上踢三下则可破解。

1-55◆有福

夫一[fiɛ33i35]

屋角木雕的人形装饰物(图1-56有三个悬挂着的图案)。本地流传,鲁班有个徒弟叫作“夫一”,品性“簕刻”[luo55kʰuo35]促狭,爱恶作剧且“拉杂”[la3tsʰa5]不正经。有一次作业时从屋顶掉下来身故,鲁班就做了他的雕像,挂在山墙屋檐转角处。而今,凡木匠在高空作业,竖起木头或升梁时,会高声呼唤其名字用以避邪。山区很多房屋都有这个装饰物。此构件在其他汉族地区(山西、浙南等地)则多像鱼形,也叫“悬鱼”。连城民居的这个人形装饰,应该是从“悬鱼”演变过来的。“夫一”为同音字,也有人说成“呼依”[fiɛ33i42]。

1-56◆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