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其他建筑
粪寮[pæ̃i3liɒ22]
乡村的厕所,也叫“肥窖”[pʰuo22kɒ5]或“屎窖”[ʃʅə21kɒ5]。设在居室之外,里面摆放了尿桶,一侧也可以堆起草木灰与粪土的混合物。粪坑有“屎缸”[ʃʅə21kɔŋ42],用于承放粪、尿,上方是“屎缸枋”[ʃʅə21kɔŋ33piɔŋ42]厕板,一侧摆放着用于擦屁股的“刮屎篾”[kua55ʃʅə21me5]与草纸。连城城关人把上厕所叫作“去粪寮”[hoe3pæ̃i3liɒ22],小便则叫“小遗”[siɒ21vi22]。
民间有一些逗趣的熟语,与厕所相关:“屙屎唔出赖粪寮门”比喻为失败寻找借口,推诿;“屎出正来挖肥窖”临时抱佛脚;“新做屎缸三日新”比喻对某事只有一时热情,无法持久;“屙屎唔敢乞渠共粪寮”比喻要与某人保持距离;某户生了小孩,要做三朝请客,主人常常自谦道:“食刮屎卵谓添了小孩,要帮忙擦屁股,有得忙了。”
1-57◆下村
猪寮[tʃiɛ33liɒ22]
猪圈。在主体民房的一侧,盖上半边,留一扇门。喂猪的时候,将“猪汁桶”[tʃiɛ33tʃʅə55tʰɤŋ213]盛好的饲料等食物倒入长条形的“猪槽”[tʃiɛ33tsʰɒ22]或简易的“猪汁盆”[tʃiɛ33tʃʅə55pʰæ̃i22]内。用大铁锅熬煮猪食,叫作“煮糁”[tʃiɛ21saŋ213]。喂猪要先喂粗粮,后喂精粮。猪圈门口,过年时也会贴一些红色纸条,写上“血财兴旺”等。
1-58◆下村
兔薮[tʰiɛ3səɯ213]
兔子窝,也叫“兔寮”[tʰiɛ3liɒ22]。常用一些木板、竹片等简易钉制而成。
1-59◆下余
鸡橱[ki33tʃʰiɛ22]
鸡窝,多以木板钉成一个柜子而成。有些在户内,也有在户外的。为了防潮,底部可适当垫高。有插销式木门,内置谷糠、稻草等垫底。过年时,连鸡窝也会贴上红纸,即所谓“满堂红”。
1-60◆下余
禾仓[vɯ22tsʰɔŋ42]
粮仓,粮油、食品、干货等存放处。旧时大户人家“禾仓”钥匙由婆婆管理,媳妇要用时须向她领取。多数建在房子内,以杉木构造。连城县东西两侧山区也有建在房子外头的谷仓(如图1-61)。农历五月新谷产出之前,要打扫,用晒干的艾草、赤蓼点燃,去烟熏储藏的地方。粮仓门口,很多人会贴上“五谷丰登”这样的“喜帖”。粮仓也可以拆卸,重新拼装则叫“拢仓”[lɤŋ21tsʰɔŋ42]。
1-61◆下余
1-62◆下余
窖[kɒ5]
存放芋头、地瓜、姜、笋、萝卜等的地窖,有一扇木头门。目前山区还能见到,一般设置在离家不远的黄土山上。图1-63是“窖”的外观,图1-64是“窖”的内部。
1-63◆下余
1-64◆下余
圆井[ve22tsiaŋ213]
圆形的水井,有的还加盖。连城的水井旁边多无粤东那种专设的井神位,但是按民间做法,家中小儿夜间惊醒啼哭,家长会去井边烧香祈祷。连城当地忌讳中午时分去打水。
1-65◆马屋
茶亭[tsʰo22tʰæ̃i22]
设在路边的亭子,供行人歇息。热闹的地方,也有人卖茶水。亭子内的墙上,常有各种涂鸦及逗趣的打油诗。
1-66◆罗胜
半路亭[pa3iɛ55tʰæ̃i22]
设在道路中间,路径从亭门穿过的一种亭子,供行人躲雨、休憩(见图1-67)。有人会在此施舍茶水。里面的墙壁上,有些画了忠义图,也有设了神龛供奉神灵的。如图1-68的民安亭内写了副对联“亭小风清堪歇足,面爽心怡好启程”。
1-67◆罗坊
1-68◆罗坊
牌楼[pʰe22ləɯ22]
旧时有进士、举人等功名或其他功德受到朝 嘉许及社会称赞者,常设立牌坊以纪念、彰显。图1-69是宣和乡培田村的“恩荣”石牌坊,形制为“五楼三门”,设立于1894年,用于颂扬清末武进士吴拔祯(官位三品)的武功。
1-69◆培田
牌匾[pʰe22pe213]
挂在堂皇大厅内的牌匾,多为木雕木刻,其上的名家书法多以阴文填上金粉而成。内容多为歌颂某姓氏郡望的祖德宗功或各种善举佳风。县城的“树芳斋”匾额文化陈列馆,目前已经收藏了上千块的牌匾。
1-70◆莲峰
碓[toe5]
以前用以舂米、碾粉的器械,常设置于名为“碓寮”[toe3liɒ22]的简易房子内。埋在地里敞口的石臼叫作“碓臼”[toe3khiəɯ42]。图1-71是一个拆下后仅剩地面部分的“碓马”[toe3mo42]。“碓”在1990年后已经罕用。
1-71◆培田
磨石[mɯ55ʃo5]
磨米、面、豆腐的器械。由一个木制的架子及一对磨石片,附上推拉的木钩子组成。20世纪,当地豆腐多数是人工磨制的,现在多数已采用电动机械,很多磨石就废弃了。“磨石架”配齐,比喻为男子娶亲成家了。
1-72◆下余
榨油[tso3iəɯ22]
以前的“油榨”[iəɯ22tso5]乡村的油坊,以手工机械压榨的方式榨取茶油、花生油等。关键装置是一个镂空的大树干,填入压制好的茶籽饼,用楔子挤入,不断撞击压榨,最后出油。图1-73是一个残留的装置。
由茶籽榨油后剩下的渣料,加碎稻草包裹压制成圆块状的物体,叫“茶箍”[tsʰo22kʰuiɛ42],是一种清洁用品,可以去除油污,当作洗涤剂。在香皂使用之前,旧时人用它来洗头发。
1-73◆培田
屋桥[viɛ55kʰiɒ22]
廊桥。常见于村庄的水口,木桥上方有长廊式屋架瓦顶的建筑物,当地叫“屋桥”。民间这种有风水考量的廊桥是浙南、闽北、闽中一线延续而来的。屋桥的主要功能是把住村庄的水口(民间认为,水口紧密则人丁兴旺),桥内多设置神位,年节喜庆的日子均可前往祭拜。连城县罗坊乡的“云龙桥”以其雄伟的规模(长81米,宽5米,高15米)以及与“走古事”(参看图8-21)的民俗相关联,是当地最为著名的屋桥。位于莒溪镇壁洲村的出水口的“永隆桥”(见图1-76),历史悠久(建于明初,至今600余年),长约100米而至今仍保存完好。图1-74、1-75是曲溪乡罗胜村的屋桥“大安桥”。城关文川河上的“南门桥”,也是一座著名的屋桥。
1-74◆罗胜
1-75◆罗胜
1-76◆壁洲
枋桥[piɔŋ33kʰiɒ22]
木桥。桥板,叫作“桥枋”[kʰiɒ22piɔŋ42]。乡村常见,铺垫在小溪、水沟上。在乡下有些地方,木桥就叫“桥”。
1-77◆下余
水枧[ʃiɛ21ke213]
水管,以竹子或木头做成,铺在田间或者水塘附近,用于引水。
1-78◆黄胜
老樟树[lɒ21tʃɔŋ33ʃiɛ35]
村落里的景观树。樟树因其寿命长久、形体高大而被广泛栽培。在庙前的芷红村神树山,这种古樟特别多。当地也传说古树久了会成精,因此会邀请道士来作法,放钉进去“制”[tʃʅə5]压制其邪气。传说一个落魄书生,遇到一个帮助其获得功名的女子。女子自称是芷溪人,名叫“张九姬”。后书生遍访无人,出村,看到一棵有九个枝桠的大樟树,恍然大悟,“樟”“张”,“枝”“姬”同音,原来女子是樟树神。
1-79◆丰图
桅杆[ŋɯ22kuo42]
一种表面雕有纹饰的细高石柱,旧时用于纪念、表彰达官贵人的科举功名及社会成就,经过官府允准后,一般设立在祠堂老屋的门前。塘前乡迪坑村黄泥盘的江宅门前,尚有比较完整的几根桅杆。
1-80◆培田
石狮子[ʃo3sɿə33tsɿə213]
在祠堂、庙宇、公堂等有些神秘氛围而且注重权威的地方,门口常常摆放一对石狮子。狮子分公母,按“公左母右”置放。民间有“乞石狮子般”一说,形容小孩无牙齿,或者缺了牙齿,有讥笑之意。
1-81◆芷红
烤烟房[kʰɒ3ie33fɔŋ22]
连城北部是烟草产地,种烟、烤烟是当地常见的生产活动。烟叶一般是早上采集,取回晾干后便捆扎成把,挂在杆子上,置于烟房内烘烤。先是大火,后改为小火,大概要烤上一个星期才完成。
1-82◆洋贝
田寮[tʰe22liɒ22]
多建于较远的田地里的简易房子,用于放置农具、肥料等杂物,也可方便人们避风雨。
1-83◆团结(邹宏江摄)
笋寮[sæ̃i21liɒ22]
制作闽笋干的作坊,是一种简易棚寮。在笋寮内,有一个专门烧煮春笋的大锅及一个浸泡竹笋的水池。
1-84◆下余
洗浴堂[si21iəɯ3tʰɔŋ22]
洗澡间。设在院子一侧或房屋的一侧,内有洗澡用的浴盆。
1-85◆下村
文昌阁[væ̃22tʃʰɔŋ33kɯ35]
图1-86的壁洲文昌阁位于连城县莒溪乡壁洲村。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建,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葺,奉祀文昌君,占地面积五百平方米。外观五层,内实四层,一、二层为方形,三层以上以悬臂梁构成八角形。顶端为宝葫芦状,是一座典型的“塔塔”[tʰo55tʰo35]塔。
1-86◆壁洲
戏院[ʃi3ve35]
一些大的村落会修建供上千人入座的简易戏院,一般用来开大会、放电影、演戏等。
1-87◆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