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互联网发展进程
在通信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逐渐深入。曾经作为备战需要的网络技术,在经历了政府主导的商业化改良之后,走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本节所要论述的是互联网浪潮的兴起始末,及其在不同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的面貌,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切身之感,还落实在网络本身的动员属性之上。互联网的各方参与者共同营造了当前的互联网生态。
(一)互联网浪潮
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的持续扩展下,其延伸出的产品如今遍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试想,未来在餐厅和酒店机器人将为我们引导;而在医院,智能医疗设备将为病患提供诊断和治疗。更多看不见的机器人,即AI(人工智能)将负责为人类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除了提供实时的新闻资讯,人工智能甚至还能陪孤独的人聊天下棋,了却愁绪。上述情景已不再遥远,在通信技术不断升级、数据处理能力高度发达的今天,VR(虚拟现实)已然备受热捧,虚拟现实允许用户与数字环境和对象进行交互反馈,进而营造360度的数字环境。而不论是AI还是VR,一切的数字通讯、模拟技术都将建立在大量的互联网数据分析之上。我们正在从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信息技术)时代,走向以激活生产力为目标的DT(数据技术)时代。互联网在全面介入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更为深层次的影响。
回顾过去,世界互联网发展贯穿于整个20世纪,科技革命的力量由此积聚。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Advance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网络,以应对冷战时期的导弹威胁。基于备战的需求,ARPA的试验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奠定了互联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进一步地,20世纪70、80年代思科(CISCO)公司成功地运用路由器,以自由选择路径联结互联网中的硬件与软件系统,路由编码被嵌入硬件系统里面,分布式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运用。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冷战格局瓦解,互联网由军用转向民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代表美国政府与NSI公司(Network Solutions)签订了协议,将互联网顶级域名系统的注册维护与互联网的地址资源分配相分离。此后历经数十载的普及与升级,互联网最终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引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进而不断重塑社会的面貌。如果说IT主导下的信息社会荡漾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余波,那么DT下的互联网大数据潮流则吹响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号角。IT时代的工具集中体现为“硬件+软件”,而DT时代的工具突出表现为“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投入”大量替代“物质投入”,数据技术与能源技术、机械技术现如今开始强劲驱动经济的增长。
互联网浪潮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秩序,但也正如业内观察者所普遍察觉到的,互联网已经从一个神奇的、具有魔力的事物变成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首先,互联网依托移动通信技术构建了新型的网络空间,学界称之为赛博空间。它以一种万花筒式的虚拟性存在,对社会关系重新构型。在赛博空间中,网络媒介鼓励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互动,形成社区化的生活方式的平台(杨继红,2008)。其次,互联网的兴起激励现代人投身社会现实问题,为之构建了崭新的行动语言。同时,互联网还为公共政策制定创造良好条件,为个体提供了有效的表达拓宽渠道,一种更加具有公共性、资源可获得性、社会能动性的网络意识形态被培养起来。再次,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信息文化,网络影视、网络购物、网络游戏成为网民上网仅次于获取知识的第二大目的。互联网促进不同文化题材与现实社会的交织,更大大加速了各种文化与商业诸多要素交融的节奏,使之成为大众消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据2016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最新数据,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方略。2016年底,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已达到8.84亿人,移动宽带用户数已达到36亿人。信息通信技术继续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2016年至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2%,大数据市场规模预计从2015年的0.14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万亿美元。全球互联网用户实现高速增长,从2015年的32亿提升至2016年的3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1%。不断升级的硬件与增长的网民数量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正如期而至,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崭新的机会与挑战。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Anne-Marie Slaughter(2016)曾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在互联网世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不是军事,而是联系程度,联系最多、最全的国家将充当全球的核心角色。互联网始于美国,美国拥有显著而且是可持续的优势。作为一种新技术,互联网推广和使用的程度和成本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平衡的,这一政治格局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等,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挑战(纪宝成,2009)。此外,互联网时代的不平等还表现于参与者的使用能力之上。“数字鸿沟”是描述人们接入和使用信息技术不平等的概念,不平等呈现在年龄、性别、种族、地理区域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Anderson et al., 1995)。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一些社会群体,比如贫困社区、农村居民,或者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持续地缺乏使用网络的资源与能力,这对于社会公正以及社会健康发展有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互联网的普及还是整体推进了人类社会的福祉与进步。作为现代社会的关键基础,网络是信息生产、储存、传播的平台,为信息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通信技术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工业和农业更加智能化,人类可以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加高级的信息生产;交易形式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实现市场全球化、交易连续化、成本低廉化、资源集约化;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组织变革,在信息化基础上各类组织更加精干、高效;现代人更高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信息的广泛获取与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此外,互联网媒介新技术还赋予了参与者反思性,具有减少社会发展代价、促进人类自身完整发展、加速全球化进程等多种社会文化意义。恰如德国学者托马斯·迈尔所指出的,互联网作为社会问题的侦探,社会的检察官,推动社会团结整合的论坛,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积极性的发动机,全面影响了当代社会生活。互联网及其技术具有突出的生长价值,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刘中望,2010)。
互联网参与者的反思性与能动性反过来影响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并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互联网产品。比照过去二十年来国内外互联网行业的风向,Web发展的三个阶段预示基于社群关系的互动网络产品必将崭露头角。雅虎、新浪等汇聚、搜集众多信息的门户网站是Web 1.0阶段;谷歌、百度等搜索巨头的强势崛起则是Web 2.0阶段;而现在互联网世界迎来了第三波发展浪潮,那就是社交网络(SNS)。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在第三波大潮中,互联网用户不再依靠门户网站或者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而是自己创造、传递信息,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旧有的信息壁垒,构建一张张基于互联网的人际关系网络。诸多互联网研究者将这第三波发展浪潮下的网络形态统称为Web 3.0,强调动态(dynamic)信息载体、使用者参与互动(interaction)的网站形态。Web 3.0时代除透过各式各样社群平台连接彼此之外,共同创作、组织活动、开放资源的新概念亦是其与之前的Web 2.0不同之处。自O'Reilly(2005)Media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 Live的Craig Cline在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会议上提出Web 2.0名词,应用Web 2.0概念的网站时代来临并趋向多元,全球网民迅速接受了YouTube、Facebook、Twitter这类社交网络平台。然而在当前,以Web 3.0概念建立其相关技术的核心概念是“互动、分享与关联”,强调无地域限制、无时差接缝是现今透过网络社群认识彼此的两项特点。
总而言之,当前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对其认识的速度。网络的全球使用者连带社交的全球各大洲互动,不仅促进破除国界与域界的人与人交流,更形成了围绕个体赋能的互联网空间环境。2015年12月,在主题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的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习近平,2015)。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当前社交网络的诸多结构性特征,对于把握演进中的互联网生态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