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互联网赋能的类型学划分
在对赋能的认识中,赋能的对象决定了赋能者所采取的手段和结果。不同的群体存在不同的赋能需求,互联网虽然开启了一个潜在的赋能空间,但是大家的实践方式显然也存在区别。通过本研究对不同群体的考察,亦会发现不同群体在互联网的生活实践中存在不同的特征。
在这里,我们尝试对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赋能进行一个类型学意义上的划分。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开启的空间,为不同群体创造了机会和可能。但是,行动者的能力和需求,往往会影响行动的可能性和结果。为此,在这项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研究中,我们将赋能分为四种类型:①工具性赋能,②情感赋能,③社会参与赋能,④身份赋能。
一般而言,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展开的社会行动中,工具性赋能是最普遍的形式。行动者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和资源,构成了选择与行动的依据。行动者借助网络,寻求目标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事实上,“使用互联网”这一短语表达了最直接的工具性理解。
另一方面,行动者在能力(capability)和需求(needs)上的差异,亦决定了赋能目标的区别。因为群体间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差异,这点在群体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工具性赋能之外,在社交网络中,情感赋能和社会参与赋能是两个基本内容。不同的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表达与交流的需要,对社会参与的需求亦存在区别。作为客观条件,行动者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会决定情感表达与社会参与的实现程度。互联网或者社交网络赋能的意义便在于,它是否能够打破客观条件所构成的障碍,使得情感和社会参与的需求得到实现。
最后,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生活世界中,自我和身体成为一个流动的概念,传统的社会角色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完成再造与重构,甚至向主流文化发起挑战。这种身份赋能意味着,对于群体中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在互联网上有更大的空间来表现和展示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