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赋能与互联网:概念与理论
在Merriam-Webster词典中,动词形式的赋能(empower)有三层意思。首先是给予官方权威或者合法权利,其次是使能够(enable),最后则是促进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或者影响。
在世界银行的赋能和减少贫困报告中,赋能意味着选择与行动自由的拓展,以塑形生活。对贫困人口而言,赋能意味着他们资产和能力的扩张。但是,对互联网而言,这也提出一系列问题:针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赋能,与互联网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互联网的存在,可以为什么样的人赋能,并带来什么样的积极结果呢?
首先,作为硬件和基础设施的互联网,终端或者机器的连接本身并没有赋能的功能和意义。但是,作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载体与途径,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不可或缺。为此,对个体或者组织而言,通过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以及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获取,使互联网具有了赋能的意义。其次,互联网的连接属性所带来的能力和能量,尤其是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连接,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的社会意义。孤立的个体或者弱势的群体,在互联网的连接中开启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一)“互联网”与“+”:中国情境下的互联网赋能
中国情境下的互联网赋能,明显不同于20世纪末对互联网的认识。在各行各业中,与互联网的结合成为有潜力和创新的增长点。“互联网+”作为赋能者,“+”作为一个符号,本身也具有连接的象征意义。但是,它所连接的并不是狭隘的个体或者群体,而是行业、产业与社会领域。对个体而言,这可能是宏观和抽象的系统性概念。但是我们亦不能否认,这种连接背后蕴含的巨大潜能,在各个环节最终会使得个体受益。
(二)科技与社会:互联网赋能研究的社会学探索
互联网的发展及实践,呈现了科技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对互联网的理解表现为技术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维度。对互联网赋能的考察,亦不能回避这两个维度的共同在场。
社会学文献中的互联网赋能研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类:一方面,相关互联网赋能研究侧重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考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在信息、机会和选择上为前者提供的赋能;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固有的连接性特征,使信息传播和连接过程中蕴含巨大的社会能量。
前者包括男权社会中受压制的女性、贫困人口和少数族裔这样的对象。在质性研究中,指出赋能是一个情境性的概念,在不同社会文化和价值信仰背景下,赋能的内容和意义也不尽相同。后者包括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在社会运动中作用的研究,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通信基础,在信息传播和动员机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时候,惊人的社会力量,亦形成在这一过程中。
(三)回到网络与连接:科学社会学的启示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诸种二元论的批判和消解,为我们理解生活世界的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社会学的互联网赋能研究中,强调互联网对生活世界带来的变革和诸多可能性。事实上,我们无法简单地将互联网看作由有线和无线技术所连接的机器终端,缺少了作为行动者的个人,这种机器之间的连接并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存在创造了更多的连接可能,亦为不同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为此,我们的研究关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赋能,既是向网络与连接的回归,也是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