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大哥的江湖
在2001年我刚加入宝珀的时候,宝珀在中国内地只有八个柜台,除了北京和上海,三个在东北(分别在长春、大连、鞍山),三个在宁波、昆明和海口。这仅有的八个柜台,是在同一时期借助同属于斯沃琪集团的品牌欧米茄的影响力,让经销商配合新品牌的推广,才进入内地市场的。因为这层“非嫡亲”的关系,加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专人维护,经销商普遍对宝珀不重视,对待宝珀和欧米茄两个品牌工作人员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我在上班的第一天,便出差到北京办公室,碰巧遇到了外地经销商刘总和于总。我的朋友“姐夫”热情地为我引荐:“这位是宝珀的新同事Jack,以后宝珀的事情就是他和你们对接了。”刘总略显遗憾地看着我说:“哎呀,这个牌子我们不想做了。”刘总的表现对于当时刚入职的我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打击。
我第一次去东北出差,是和比我早不到一年加入斯沃琪集团、彼时担任欧米茄销售代表[3]的杨骅一起去的。他应该算是我的师兄,因为当时我们都归卢克勤管,如今他已经是欧米茄中国区副总裁兼斯沃琪集团中国管理委员会成员。当年的他几乎和我一样,也是个“新兵蛋子”,而我名片上的职位“客户经理”,实际上就是销售代表。
宝珀当时在中国内地并无专人负责,我就职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去各地拜访经销商,重新建立品牌与经销商的联系,以便今后独立开展工作。第一次去东北出差,杨骅带着我这个新人逐个城市去拜访经销商。那时欧米茄在内地市场的地位虽然不像今日这般如日中天,但也早已是各个经销商店铺里中流砥柱的代表。因此,同样是销售代表,杨兄的日子看起来要比我好过多了。在东北的那几天里,我们一起走访了各个渠道的经销商,他在任何公开的社交场合都被视若上宾,而当我被介绍给同一经销商的时候,我往往能够感受到对方在态度上的微妙差异。
我依然记得那次出差结束后,我和杨骅落地北京,坐在位于芍药居小区门口的烧烤摊位前,一边吃着烤串、喝着啤酒,一边畅想着、踌躇着、惆怅着各自的未来。我想,当时杨兄的脑中也许会想着如何应对经销商常说的一句话:“咋地,你们还想和雷达抢位置啊?”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富裕阶层,他们对奢侈品有着旺盛的需求,但对奢侈品的了解却相对欠缺,往往将其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当时的内地奢侈品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新兴富裕阶层成为主力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以炫耀性消费为主,并且较为盲目。
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认知有所欠缺,消费能力普遍有限,使得国际一线品牌并未将中国内地市场作为其发展重点,这导致品牌在销售网络建设和市场投入上不足。
在当时的内地市场上,尽管欧米茄、浪琴、劳力士等品牌已经拥有一部分拥趸,但最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的瑞士高级手表品牌是斯沃琪集团的雷达——它是一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内地市场投放广告的国际钟表品牌。据我了解,由于广告效应,那段时间雷达的品牌影响力如日中天,经常占据着钟表店铺最核心的位置,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因此,当其他品牌希望能占据店铺更好的位置时,经销商大哥们就会脱口而出:“咋地,你们还想和雷达抢位置啊?”
在我入行之初,奢侈品腕表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极小众且购买频率极低的消费品。即便是在市场上已有知名度的几个高级奢华品牌,每个月的平均销售量也不过是个位数,偶尔一两个月“吃蛋”(销售额为零)也毫不令人意外。作为新的入局者,宝珀的销售更是举步维艰。幸运的是,有一些经销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和卢克勤去沈阳出差期间,我有机会结识了沈阳大公名表中心的张总和嫂子刘姐。他们不但同意了欧米茄旗舰店的开店需求,还承诺我们当年就引进宝珀。
张总长得很帅,瘦瘦高高的。尽管张总平时看起来不苟言笑,可又总喜欢喝点儿,白的、红的、洋的,最后是啤的,喝开心了就喜欢问别人:“你看我像谁?看出来没?我就是年轻时候的唐国强!”
张总和刘姐夫妻俩分工明确:张总负责维护身边的有钱客人,打理各种社会关系;刘姐则负责具体的业务、人事,以及日常和品牌的对接。在东北,夫妻店并不少见,并且大多经营得挺红火。在当时内地对奢侈品腕表普遍缺乏认知和消费力的情况下,张总和刘姐的仗义支持对宝珀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开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春的许哥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让我特别感动。听杨骅说,这位大哥在“表圈”,尤其是在各大品牌的高层中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见面之前,我不免有些忐忑。许哥相貌堂堂,身形高大,下颌留着半尺长的长髯,如果再拿一把青龙偃月刀,真有点关公在世的意思。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晚宴是在当地的高级粤菜馆北海湾举办的。饭后,许哥说:“兄弟们一路辛苦,捏个脚吧。”我们跟随许哥去捏脚,当脱下袜子时,我尴尬地发现,不知啥时候袜子破了个小洞。没想到,这被细心的许哥看在了眼里。第二天见面时,许哥悄悄地塞给我两双袜子,我顿时几乎泪奔。
许哥的情商极高,无论是商场业主、工商税务人员还是品牌大佬,他都能交上朋友。在我看来,无论什么事情许哥都能搞定。奢侈品钟表业务最早在东三省布局,许哥是宝珀在内地较早的经销商之一。他除了将长春老店中的宝珀柜台改造成专卖店,还在后来的几年里,为宝珀在沈阳和哈尔滨开了两家专卖店。
鞍山的董哥,平头。微胖,个子不高,眼神犀利,不苟言笑。他如果认真看你一眼,就足以让你心里发毛。董哥领导能力极强,他的团队忠诚度高,干活拼命,执行力强,被我们称作“铁军”。他曾在闲聊时跟我说,他小时候不爱上学,很早就出来跑码头,做过副食品、香烟等生意。虽然董哥外表粗犷,但内心极为细致,他在业务上精于钻研,对团队管理、店铺运营的细节都极为关注。在一次聊天中,董哥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小册子给我看——居然是他亲手编写的“员工工作岗位守则”。看着册子上不太工整的字迹,我的眼眶竟有些湿润了。
董哥对宝珀的业务抓得非常细致,在他的努力下,鞍山慧通表店内的宝珀柜台于2004年拓展为专卖店。到了2007年,鞍山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竟然成了高级腕表销售量较高的城市之一。那一年,宝珀在鞍山共销售出8只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手表,这在业内被称为“鞍山奇迹”。
大连的刘总就是我第一次在北京办公室见到的经销商之一,虽然初次见面时他的话让我心有余悸,但是他后来的行动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刘总和太太邢总共同经营的钟表店是著名的夫妻店。在我接手宝珀之后,他们非但没有把宝珀赶出大连,而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让宝珀于2008年在大连开了第三家店铺。
刘总和邢总夫妇年轻有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学习能力也很强。他们每年都会在大连举办钟表行业的春节晚宴,届时各大品牌的高层几乎全员到场,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联欢晚会。大连曾是东三省内奢侈品,尤其是高级钟表最好的市场,当时很多东北的有钱人都会选择在大连购房和消费,因此各大高级钟表品牌对大连市场都极为重视。刘总和邢总夫妇无疑是大连市场上腕表经营者中的佼佼者,也是在大连市场帮助宝珀发展的先驱。
宝珀以及其他高级奢华腕表能在中国内地市场打开局面,要感谢东北的几位经销商大哥。作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不仅有经济实力和决策魄力,在市场战略上独具眼光,他们的血脉里更是天生就有一股仗义之气——这是他们行走“江湖”的勋章。人们提起东北大哥,常带有一种“性格豪爽”的地域偏见。我从真实接触过的东北大哥们身上,不仅看到了豪爽的性格,更看到了粗中有细、洞幽察微的处世态度,这体现在与生意有关的各种细节上,也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

1996年8月,宝珀制表艺术回顾展鞍山站,彼时“宝珀”在中国内地市场还被译作“勃浪帕爱”。
奢侈品的经销商时代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内地的奢侈品市场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奢侈品腕表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极小众且低频的消费,宝珀以及其他奢侈腕表品牌能在中国内地市场扩大认知、打开局面,真的要感谢这些有情有义、务实经营的东北经销商大哥们。

1996年8月31日至9月15日,宝珀制表艺术回顾展鞍山站活动现场。为了宣传这场活动,“平头,微胖,不苟言笑”的董哥在当地的《鞍山日报》刊出半页广告,向公众介绍宝珀的制表历史,并放出“来现场观展就有机会获得一周境外旅游”的大奖诱惑。

1998年,董哥接待宝珀总裁斯蒂芬·欧科(Stephen Urquhart)。当年曾用并不工整的字迹手写“员工工作岗位守则”的董哥,终于在2007年率领他的铁军创造了“鞍山奇迹”,把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做成了内地高端腕表销售额较高的城市之一。

2000年,大连宝珀钟表展一角。

2004年5月,大连锦华钟表百年城店开业合影。在照片中站在我左右两侧的,便是我在北京办事处上班的第一天遇到的两位大连经销商,于总(左一)和刘总(左三)。照片中最右侧的是我当时的领导、宝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销售及市场经理潘锦基先生。

2001年,我和杨骅,闯东北的两个“新兵蛋子”。

2002年,在沈阳张总和刘姐夫妇的支持下,宝珀进驻沈阳大公名表中心。

2023年,“沈阳唐国强”张总(右一)与他的女儿(左一),我们一起在宝珀“五十噚”70周年纪念庆典现场。

2023年,长春许哥(右)与我在宝珀“五十噚”70周年纪念庆典现场。许哥颇有关公意味的半尺长髯至今仍在。
可以说,东北在当时为内地市场定下了基调。如果没有那几位东北大哥作为先行者,可能就不会有后面奢侈腕表品牌在内地的繁荣局面。
到了2007年年底,宝珀在东三省的店铺数量达到10家,这个数量约占全国总店铺数量的1/3;这10家店铺的销售额占比接近36%,与9家位于北京、上海两地的店铺销售额基本相当。那是东北奢侈品的黄金时期。
2014年前后,东北市场逐渐被崛起的南方市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市场所超越。与此同时,东北的经销商大哥们也纷纷走出东北,开始将目光投向南方,寻找拓展业务的新机会。
许哥在保持东三省业务的同时,在广东进行了业务拓展。董哥的业务不仅覆盖了东三省,还拓展到了天津和广东。自称“沈阳唐国强”的张总,将业务延伸到了秦皇岛等地。大连的刘总则将业务版图拓展到了苏州、武汉、南京等城市。
这些来自东北的大哥是奢侈品腕表行业在中国内地市场发展的生力军,他们以特有的坚韧和开拓精神,在奢侈品腕表行业里持续深耕,一步步将东北人的热情与乐观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