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青少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天七夜的“格”竹子事件

大约是在1489年秋天,十八岁的王阳明回乡途中经过广信府上饶县(今江西上饶)时,拜访了居住在此的大理学家娄谅,向他请教朱熹理学。此时的王阳明虽然也读了朱熹的很多书,但跟大多数人一样不过是顺应潮流罢了,并未深入钻研,所以他想向娄谅寻求如何成为圣人的答案。

王阳明问:“先生,怎么样才能成为圣人?”

娄谅信誓旦旦地回答:“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学习习成的。”

听到这话,王阳明可高兴坏了,这不正是他一直以来的认识吗?他又问:“那‘为万世开太平’是不是通往圣贤之路的捷径?”

娄谅听闻,使劲摇头:“不是,绝对不是。你说的‘为万世开太平’只是‘外王’(能够治理好国家和百姓的政治才能),但只有先‘内圣’(具有圣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等素质),才能‘外王’(‘内圣外王’一词源自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所以,要成为圣人,必须先锻造自己,然后才能去做圣人做的事。”

王阳明再问:“那怎样才能成为内圣的人呢?”

娄谅一字一字地说道:“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正是朱熹理学的治学方法,意思就是人在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时,要通过书本知识和实践把它彻底搞明白。

回到家中后,王阳明苦读朱熹经典和理学大师们的各种著作,还谨遵娄谅的教诲,决定“格”出全天下每一棵草木中所蕴含的道理。

1492年的一天,王阳明邀请一位同样钻研朱熹理学的学友一起“格”竹子。

这位学友疑惑地问道:“竹子能有什么道理?”

王阳明回答:“朱熹说过,一草一木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你不‘格’怎么知道它有什么道理。”

学友觉得王阳明说得似乎有点道理,于是两人便走到一根挺拔的竹子面前。

学友问:该怎么“格”呢?

王阳明也不知道,只好胡乱说道:盯着它看,道理自会闪现。

就这样,两人每天随便吃几口饭、胡乱睡一会儿觉,然后就一直死死地盯着竹子。

三天后,那位学友什么道理都没“格”出来,反而出现了幻觉,他感觉竹子飘了起来,而且在绕着他转。他头昏脑涨,实在无法坚持,就对身边的王阳明说:哎呀,我不行了,看来朱熹老先生的“格物”真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做到的。说完这位学友就撤了。

学友的离开并没有使王阳明灰心,他依然瞪着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坚持盯着竹子看。终于到第七天时,他也出现了幻觉,还出现了幻听。

他听到竹子在说话,好像在埋怨他:我的道理如此简单,你怎么就“格”不出来呢?

王阳明懊丧不已,正要回答他的难处,突然又听到所有的竹子在嘲笑他。

王阳明怒了,使尽浑身力气喊道:你们就没有道理,我怎么“格”!

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喊出任何话来,因为他体力严重透支,最后扶着竹子倒了下去……

几天后,王阳明恢复了体力,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别说没“格”出竹子的道理,就算真“格”出来了又能怎样?天下万物那么多,一草一木都要去“格”,怕是“格”到死那天,连圣人的影儿都看不到呢。

那位一起“格竹子”的学友得知他这么想被吓坏了,要知道,当时谁敢质疑朱熹理学呀。学友说:“你不能因为‘格’不出来竹子的道理就说人家的理论是错的,这只能说明你没有天分。”

此时的王阳明感到深深的沮丧和绝望,对朱熹理学的狂热也消散了。通过朱熹理学这条路成为圣人行不通了,那他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