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明成化十七年(1481),科举考试如期揭榜,当期状元是浙江余姚人王华。说起状元王华,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起他的儿子,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儿子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及阳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王华高中状元、留京任职这一年,王阳明刚刚十岁,却已才气超人,出口成章。
王阳明十一岁时跟着爷爷王天叙前往北京投奔父亲时经过镇江,爷爷在镇江的诗友邀请他们游览金山寺。游玩途中,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题作诗,当大家尚在冥思苦想时,王阳明竟已作好:“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人虽然称奇,却有些不信,怀疑是王天叙代笔。于是,有人提议王阳明以金山寺的“蔽月山房”为题再作一首诗。短短十几秒过后,王阳明便脱口而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王阳明才思如此敏捷,除了天资聪颖,完全得益于他那爆棚的好奇心、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以及爷爷和父亲对他的影响。
爷爷爱竹,且于书无所不读,受其熏陶,五岁前,王阳明还不会说话却能默背爷爷给他诵读的书籍;五岁后开口说话了,他更是开启了“连珠炮发问模式”,常常把爷爷问得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
爷爷还爱鼓琴放歌,吟诗填词,这都对王阳明产生了重要影响,造就了站在金山寺前吟诗的少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大家终于心服口服,连连称赞:“好诗,好诗!”
面对大家的赞许,王阳明却出人意料地冷笑一声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众人再次大惊:文章怎么是小事?在明朝,作文章是能获取高官厚禄的超级大事,作为知识分子,作文章是其生命中很重要的事。
王阳明的私塾老师也是这种想法。
当王阳明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这个问题时,老师的回答是读书做官。
而王阳明则说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老师听完愣了愣,然后狂笑起来。此事传到父亲耳里,父亲也认为王阳明不切实际。
老师和父亲的不以为意,王阳明并未放在心上。他就是要做“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百姓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为往圣继绝学(为古代圣贤继承即将失传的学说)、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后世世代代开拓太平的基业)”的圣人,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
孔子也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而是靠后天努力,一点一点积累,把自己“铸造”成了圣人。王阳明认为,大家就是被圣人的名头吓住了,不理解圣人的本质,所以才会觉得成为圣人太难了。他下定决心成为圣人,要改变大家的观念。
但成为圣人,第一步该做什么呢?
为天地立心,太空;为生民立命,太大;为往圣继绝学,太远;似乎只有“为万世开太平”触手可及,依靠出色的军事能力可以完成。
王阳明从小酷爱军事游戏,有一定的军事意识。他还苦练骑射,遍览兵法,在史籍中寻找出色的军事家传记反复阅读,通过还原这些人指挥过的著名战役学习其中的军事奥义。
除了理论学习,他还进行了“实践探索”。1486年,他才十五岁,首次离京出游,居然就敢一个人偷偷跑出居庸关,进入了明朝当时的主要敌人蒙古人的领地!在那儿待了一个月后,王阳明已对当地的山川、地形,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军事训练方式有了深刻的了解。王阳明这么做不是莽撞,而是为了找出不让蒙古人攻击大明边疆的方案。
王阳明返回北京后不久,北京郊区发生了农民暴动,明宪宗朱见深让大臣们出谋划策。王阳明听说后兴奋不已,连夜写了一篇《平安策》请父亲交给皇上。
父亲扫了一眼,回了他八个字:老生常谈,无济于事。紧接着又说:你四处乱逛,就不能干点正经事吗?
王阳明心想:我现在做的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怎么就不是正经事了?
父亲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你羡慕英雄豪杰我不反对,但你想过没有,人家不仅赶上了时势,还有平台施展抱负。你呢,要到什么样的平台上去施展呢?
这个问题击中了王明阳的心,其实他自己也时常问自己:能施展经略四方之志的平台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