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考试,才能摆脱考试之苦——阅读理解的真相
语文“不得人心”的本质
每次中考、高考后,大众最多吐槽一下数学、物理等学科试卷的难度,但语文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在所有对语文的非议中,以作家为甚,下面的故事已在上演,媒体竞相报道,场面“蔚为壮观”。
• 作家林夕,经常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等杂志发表文章,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组专家,参与并指导《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等系列课题,还在每年寒暑假赴京为全国模范语文教师举办指导讲座。她的女儿多次做到用母亲的文章命题的阅读题,但女儿问母亲题目的答案时,林夕本人没有一次全部答对。第一次,女儿问《人生如下棋》的创作手法和中心思想,林夕本人没答对;第二次,女儿问《母亲的存折》中的一道鉴赏题:“作者在这段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叠词‘深深’‘慢慢’‘缓缓’,请问作者这样的写法是什么意图?”结果林夕本人只答对了一半。
• 周海亮的文章《诊所里的母亲》,被用在了青岛中考题目中,标题改为《诊》。第一道题目问文章出现的“医生”“母亲”“男子”三位人物中,哪一位是主人公,分值是3分。正确答案是“医生”。有学生搜索到周海亮的博客,留言请教。结果周海亮回答主人公是“母亲”。有记者就此事采访了该市教育局语文教研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道题目的标准答案,是由中考命题委员会和审题委员会共同研究确定的。对于家长的反馈和原作者的意见,他们也很重视,但主人公是“母亲”这一答案只是作者的主观看法,教研组认为题目答案没有错。
• 韩寒的文章《求医》被改编成阅读题,他称自己曾“很细心”地完成了以自己的文章为材料的中学语文阅读题,结果只做对了三道选择题。他说:“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题的文学类阅读文章是《寂静钱钟书》,其作者是周劼人。周劼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做完题目,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我的文章在出题老师这种高超的二次艺术加工中,就变成能‘代表先进文化’的了。很好很强大。”
天下苦语文久矣!
对教育不满,被情绪裹挟的人会觉得考试万恶,但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分析一下考试的原理。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阅读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很多时候内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是朦朦胧胧的,是“欲辨已忘言”的不可言说的状态,但考试偏偏要将不可言说的感觉落实到纸上,要区分对错,要给学生朦胧的感觉打分,要精确到0.5分,把阅读的朦胧体验量化。
没有受考试规则训练的作家答不对题,合情合理。只有掌握规则,高效应对考试,才能摆脱考试之苦,才能由应试走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