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本书力图从农户借贷需求的变迁、农户借贷渠道的变迁、信用担保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农户借贷问题。
上篇为农户借贷需求的变迁。笔者从民国时期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人民公社建立前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户借贷需求特征及其变迁特征。总体而言,生活性借贷需求一直是农户借贷需求的主体,而生产性借贷需求居于其次,农户借贷需求变迁的趋势是生活性借贷需求逐渐下降,而生产性借贷需求逐渐上升。当中国社会发展到普遍富余阶段,农户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将超过生活性借贷需求。
中篇为农户借贷渠道的变迁。笔者从民国时期农户借贷渠道的结构、人民公社建立前农户借贷渠道的结构、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借贷渠道的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户借贷渠道的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户借贷渠道及其主渠道变迁的特征。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户从私人网络借贷的主渠道几乎没有变化。笔者以为,农户借贷主渠道长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原因在于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建设的滞后。
下篇为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变迁及其对农户借贷的影响。笔者分析了传统的信用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的当代巨变、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重建、信用担保缺乏对农户借贷的约束。笔者认为,信用担保制度是农村借贷活动的基础,农村一切借贷活动背后,都有各种信用担保方式作债权保障。中国信用担保制度历史悠久,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发生了巨变。旧的信用担保制度已被颠覆,而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尚未完善,造成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户的借贷活动。解决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借贷难的问题,首先要完善与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信用担保制度,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1] 商务印书馆编《辞源》(上)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第1319、216页。
[2] 张域:《担保法律制度与习俗的文化解读——以中国史上的“人的担保”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第10页。
[3] 胡海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7,第20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164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164页。
[6] 朱凡:《人的担保基本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4,第1页。
[7] 朱凡:《人的担保基本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4,第3页。
[8] 谢在民:《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第527页。
[9] 徐浩:《担保物权功能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4,第6页。
[10] 蒋彦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1,第12~13页。
[11] 唐双宁等编著《抵押贷款概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第4~5页。
[12] 赵学军:《中国商业信用的发展与变迁》,方志出版社,2008,第2、3页。
[13] 胡海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7,第21页;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第253~282页。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164、165、1112页。
[15] 胡海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7,第21页;刘新来主编《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321~356页。
[16] 唐双宁等编著《抵押贷款概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第5~8页。
[17] Akerlof,G. A.,“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 (3):488-500;李毅、向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缺失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18] Barro,Robert J.,“The Loan Market,Collateral,and Rates of Interest,”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6,8 (4):439-456;梁鸿飞:《西方信贷融资担保理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9] Besanko,D.,A. V. Thakor,“Collateral and Rationing:Sorting Equilibria in Monopolistic and Competitive Credit Market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7,28 (3):671-689;梁鸿飞:《西方信贷融资担保理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0] Chan,Yuk-Shee and George Kanatas,“Asymmetric Valuations and 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Loan Agreements,”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5,17 (1):84-95;梁鸿飞:《西方信贷融资担保理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1] Bester,H.,“Screening v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4). 转引自周天芸、周彤《中国农村人际圈层与抵押替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1期。
[22] 程恩江、刘西川:《小额信贷缓解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了吗?——来自三个非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区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0年第12期。
[23] Boot,A. W. A.,A. V. Thakor and G. F. Udell,“Secured Lending and Default Risk:Equilibrium Analysis,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 The 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6);Holmstrom,B. and J. Tirole,“Financial Intermediation,Loanable Funds and the Real Sect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 (3);Banerjee,A. V. and A. F. Newman,“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2);Cooley,T.,R. Marimon and V. Quadrini,“Aggregate Consequences of Limited Contract Enforceabi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4). 转引自周天芸、周彤《中国农村人际圈层与抵押替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1期。
[24] 田土城:《担保制度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兼论我国担保立法的健全与完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5] 马光荣、杨恩艳:《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26] 参考张改清的观点。见张改清《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内生成长——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经济经纬》2008年第2期。
[27] 周天芸、周彤:《中国农村人际圈层与抵押替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1期。
[28] Biggart,N.W. and R. P. Castnias,“Collateralized Social Relations:The Social in Economic Calc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l,60 (2):471-500.
[29] 金烨、李宏彬:《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
[30] 张维迎:《市场秩序的信誉基础》,载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第6页。
[31] 钱水土、陆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