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太保:赵黑子(求收求追)
“金手指!”
刘湛兴奋地在心中呐喊。
突然——
他眼前浮现出一片夜空。
十三颗星辰高悬其上,颜色各异,光华流转,围成一个圆环。
一条金色的光带缠绕旋转,不断穿梭其间,掠过一颗颗星辰,带起一连串名字:七杀、天枢、文昌、影主、破军、太阴……
每个名字都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缓缓浮动在星辰上方。
渐渐地,光带流传越来越快。
最终化作一道流光,没入其中一颗白色的星辰,星辰上方漂浮的大字上写着“太阴”。
突然,白色星辰脱离圆环,直飞向更高的夜空,独悬其上。
紧接着,一句诗号缓缓浮现在下方,灿若流虹。
“千里沃土生云梦,田畴丰盈守国安。”
刘湛终于看清,那白色星辰形如圆盘,颜色微微偏黄,其上有无数大小不一的暗斑。
“那是…月亮?”
蓦地,星辰隐退,夜幕落下,面板再度浮现。
【太阴太保:赵黑子。】
【命魂:太阴,善司农,笨嘴拙舌。】
【剩余命魂数:十二。】
刘湛激动的浑身颤抖,肩膀上的积雪被抖落,也浑然不觉。
良久后,才冷静下来。
“善司农,黑子成了农业天才,今后无论是跟着我,亦或是加入某一方势力,都将大有可为,也算对得起赵大叔了。”
只不过……
这笨嘴拙舌是什么意思?
疑惑之际,赵黑子的声音将他拉回了现实。
“义…义父,你…你…你冷吗?”
刘湛身子一震,感觉自己好像干了一件天大的坏事,刚才黑子还好好的.......
他试探性地问道:“黑子,你说话一直是这样吗?”
“一直是…是…是这样啊,义…义父!”
“哦,没事!”
刘湛不问了,只要黑子没发现异常就行,看来这面板直接把他对应的意识和记忆都修改了。
这时,裴元绍悄悄靠了过来。
“先生,你替我分析分析,这天公将军究竟去了何处,为何半个月都不曾看见他?”
刘湛眸光一凝,赶紧回忆了一下。
他记得,张角是在公元184年秋天病逝的,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是今年。
现在是几月,他不能直接问裴元绍,抬头看了眼漫天的雪花。
“这么大的雪,就算是北方,最早也得九月才会下,张角作为起义军的领袖,半个月不曾露面,多半是病死了。”
刘湛心中虽已有了判断,但却并未告诉裴元绍,他也搞不清楚裴元绍什么态度。
于是他悄悄试探道:“将军,您觉得呢?”
裴元绍并未立刻回答,而是转身环顾了一下周围,见无人注意到他们,才又靠了过来,悄声说道:“有传闻,说他已经死了。”
刘湛闻言,露出一副悲伤的表情。
“哎……既然将军已经知晓,那我便不瞒着了,大贤良师,确实已仙逝。”
“你确定?”裴元绍惊得瞪大了眼睛。
刘湛故作神秘道:“我近日夜观天象,见主星暗淡,苍穹泛青,便已猜到此事,只是不敢说而已。”
“主星暗淡我听说过,可苍穹泛青是什么意思?”
裴元绍一脸疑惑。
刘湛看了看四周,又朝裴元绍凑了凑,悄声道:“意思就是,苍天未死,黄天还不该立!”
“当真?”裴元绍震惊地看着刘湛。
刘湛摇摇头,惋惜地叹了口气:“哎……不仅主星暗淡,还有两颗将星也蒙尘,恐怕地公、人公两位将军,也活不过今年啊。”
此话一出,裴元绍脸上已经不是震惊了,而是恐惧,他几乎要从马上摔下,呆愣了半天才回过神来。
“不可能,先生可能不知道,义军现在声势浩大,基本占据了半个冀州。”
“将军不信,拭目以待便是,不过……”
刘湛故意拉长声音。
裴元绍急了,“不过什么?还请先生明说。”
听到“请”字。
刘湛淡淡一笑,看来裴元绍已经彻底被唬住,可以开始计划了。
他续道:“不过,我还是劝将军早做打算,囤积一些粮草和人马,无论我说的是否应验,于将军而言,都不会有害处。”
刘湛嘴上虽在为裴元绍献策,但心里想的却是养猪,养肥了好去军阀老爷们那边卖个好价钱。
裴元绍沉默片刻,终是点了点头,“我听先生的,到底该怎么做?”
刘湛轻叹一口气。
“我有一计,是否采纳,将军可自行定夺。”
“快说!”
“如今天寒,将军可上报,以搜集粮草为由,率领信得过的部众离开城池,寻一处郡县,囤积实力,若当真被我言中,天下有变,那将军可另投雄主,若是我看错,将军也可随时回归。”
“这…”裴元绍面露难色,“若外出寻粮,长期不回,恐会遭疑,届时难以自处啊。”。
“将军不必多虑,我料定,不出三月,必生巨变,将军以寻粮为由,拖延三月应当不成问题。”
刘湛记得很清楚,张角病死于公元184年秋天,而张宝、张梁也在当年冬天相继去世,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在短短一年内,就被镇压,虽然后来还有持续多年的匪患,但终究不过是乌合之众,渐渐沦为群雄的经验包。
眼见裴元绍还在犹豫,刘湛又给他下了一记猛药。
“皇甫嵩、朱儁等人很快就会开始反扑,届时再走,可就不一定能活了,此事我原本不打算说,但念及将军赠马之情,这才肺腑相告,望将军莫要再犹豫。”
裴元绍没什么文化,脑子也转的比较慢,他还在消化刘湛方才的言论。
突然,城楼上出现一道身影,步伐缓慢,脑袋微微垂下,虽看不清表情,但依旧能感觉到一股悲怆之情。
“天公将军,归天了……”
霎时间,城楼下的数万黄巾军瞬间就沸腾了,惊慌失措的眼神,悲痛欲绝的哭喊,难以置信的表情……
乱了,全乱了。
裴元绍的心也乱了,他忍不住惊叹。
“先生真乃神人也。”
刘湛并未理会,直入主题:“将军,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地方最好选常山郡。”
“为何要选常山郡?”裴元绍不解。
“朝廷大军自南而来,而常山地处邺城北部,可以暂避锋芒,将来若是有变,我们往北可投幽州,往西可投河内。”
这是刘湛给裴元绍的说辞。
而他心中,所图者有二,方才已仔细想过。
一是刘虞,二是赵云。
先前没有金手指,目标是当一个富贵终老的谋士,有没有打手自然是无所谓,可如今有了金手指,就得提高一下标准了,当个坐镇一方、军政齐抓的要员也未尝不可。
如此一来,忠诚的爪牙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河北虽名将如云,但眼下自己不过是个无名之辈,想要招募人手,基本属于痴心妄想,但赵云不同,这个时间段,他应该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一腔热血,比较好忽悠。
不过,赵云成名前,并无记载,也只能碰碰运气。
刘虞,才是他真正的目标。
他记得清楚,刘虞将会在公元187年被派往幽州平乱。
此人乃是正统的汉室宗亲,而且是个真正的忠厚人,还深得幽州百姓的爱戴,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敬重,虽不是雄主,但跟着他积累一些名望的话,绝对是要优于公孙瓒、丁原之流的。
毕竟在这个时代,血统就是一面最好的旗帜。
再者说,将来若是真的有机会自立,刘虞的基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
这时,裴元绍终于做出决定。
“我这就去上报,明天一早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