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贴推动到内源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 触摸时代脉搏 播育学术种子

2021年,一个秋日上午,当我和夫人正驾驶着特斯拉(TESLA Model 3)电动汽车在高速上体验自动辅助驾驶的乐趣时,研究团队的优秀青年教师、副教授叶瑞克博士发来了微信。他即将出版专著《从补贴推动到内源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特邀我作序:“这是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由您作序,会很有意义,也会让这本书更有价值。”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方面,我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人已走在时代前沿,步入社会中心,用学术研究成果表达对专业领域的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写序也激起了我回首往事的心潮,不由得回望历史的涟漪。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自2004年以来,“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一直是浙江工业大学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及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2008年,我们研究团队在中国顶尖期刊《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注:目前该论文的被引量高达1223次,位于该期刊创刊以来论文他引率排名前六),标志着“低碳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我们研究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叶瑞克也是此时从行政岗位转入教师序列,加入我们研究团队,并成为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

大学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是高屋建瓴,穷理尽性做学问;二是心无旁骛,凝神聚气搞学术;三是脚踏实地,问题导向究事理。社会需要学者用哲学的素养、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态度、专业的能力呼应和破解不断变化的各类科技、经济、社会问题,为政府管理建言献策,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为企业运营出谋划策。从这个角度看,对新能源汽车的系统研究是研究团队“触摸时代脉搏,把握发展趋势”的成功典范。虽然许多事看起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我更相信缘分和努力。

不知道原因的结果,谓之“缘分”。2009年7月,我和夫人倪哲明教授第一次去美国。我们到旧金山硅谷以后,我夫人的同窗——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77级的丁尼女士(Ni Nadine Ding,PhD,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院士)开着最新的混合动力汽车——日本丰田普锐斯(PRIUS Hybrid)来接我们。寒暄之余,她兴致勃勃地介绍这辆新购的混合动力汽车如何省油节能,每一次刹车或下坡都在回收能量,为车载电池充电;电动汽车启动快、噪声低、行驶平衡、能耗也低,其综合油耗仅3.57L/100km。最后,丁尼博士说,美国政府在大力推广纯电动汽车,提出“把汽车插到电网上”(vehicle-to-grid)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路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为此,我们在美国近两个月时间里一直在留意和寻找电动汽车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我们选了两本书:一本是时任美国能源部政策与国际事务助理部长大卫·桑德罗(David B. Sandalaw)编著的《插电式电动汽车:华盛顿扮演什么角色?》(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What Role for Washington),这是由学者和官员撰写的论文集,讨论电动汽车的发展意义、市场路径、政府角色和相关政策;另一本是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莱纳德·贝克(Leonard J. Beck)的专著《V2G-101:车网互动技术的文献》(V2G-101: A Text about Vehicle-to-grid Technology),主要围绕电动汽车的“三电技术”(电池、电控和电机)来开展技术发展领域的研究。

大学既是科研中心,又是教学中心;既要潜心学术研究,又要回应社会发展要求。学术种子需要播种,研究生培养需要载体和抓手,开展全方位、系统性的新能源汽车研究成为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2009年秋,我回国后,交给叶瑞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组织研究生翻译这两本书。由此既能学习专业英语,也能了解科技发展前沿。2010年初,我与叶瑞克在《浙江经济》上共同发表了《汽车制造的“低碳革命”》一文,提出从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角度,电动汽车将推动传统汽车制造业的“低碳革命”,并告诫政府“浙江不能缺席电动汽车发展的新浪潮”。值得欣慰的是,浙江已涌现出吉利、零跑、哪吒、康迪等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品牌。

在大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是培养研究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形式,参加学术大奖赛是检验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在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骨干教师——叶瑞克博士、蒋惠琴博士、苗阳博士、陈峰博士等指导下,硕士研究生们,如朱方思宇、范非、欧万彬、欧雯雯、房凯、陈秀妙、吕琛荣、李亦唯、高壮飞、刘康丽、倪维铭、陈佳巍、王钰婷等,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英文论文,受到学界、政界、商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学生团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等。叶瑞克于2015年成功申报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电动汽车应用推广对策研究”;于2017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补贴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研究”。本书是其与团队多年的研究积累、最新的研究成果,值得喝彩和鼓掌。

转眼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经历了从政府推动、政策补贴到政策退坡、市场拉动、科技创新、内源驱动的发展阶段,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也是助推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很欣慰,浙江工业大学研究团队以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参与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的介绍和探索。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出自《习近平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低碳交通工具的优势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94.2万辆和291.6万辆,全年累计市场渗透率升至13.4%。如同智能手机全球渗透率在2003—2009年七年里仅从3.1%提升到14.4%,但在2009—2014年这六年里从14.4%快速提升到69.3%,从产业渗透率S形曲线理论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井喷”和突破,预计到2030年,产业渗透率将达40%以上,成为低碳交通的标志性成果。它与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核电等能源结构变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绝对的。智者不仅知变,而且能应变。2022年6月8日,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欧盟委员会的立法建议,从2035年开始在欧盟境内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车,这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将终结传统燃油汽车的百年历史。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汽车之变,都是人类颠覆性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所引发的。汽车电动化的下一站是智能化,即“油车—电车—智车”,自动驾驶技术从L0到L5逐步升级、演变和演进。总有一天,你可以在高速上,轻松地听着音乐、看着风景,用人类自然语言与“智车”对话、操控,与爱车保持若即若离的“暧昧”状态,奔向诗与远方。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于江南水乡五福栖

202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