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眼附属器
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一、眼眶
眼眶(orbit)为四边锥形的骨窝,位于颜面部中央垂直线两侧,其开口向前,尖朝后略偏内侧,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7块骨组成(图2-12)。成人眼眶深40~50mm,容积为25~28mL。内有眼球、脂肪、肌肉、神经、血管、筋膜、泪腺等。眼眶有四个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眼眶外侧壁较厚,其前缘稍偏后,眼球暴露较多,有利于外侧视野开阔,但也增加了外伤机会。其他三侧壁的骨质较薄,较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且与额窦、筛窦、上颌窦相邻,故鼻旁窦的炎症或肿瘤可影响至眶内。眶尖有一孔二裂,尖端即为视神经孔,直径4~6mm,视神经管由此向后内侧,略向上方通入颅腔,长4~9mm,有视神经、眼动脉和交感神经通过。视神经孔外侧有眶上裂,为眶上壁和眶外壁的分界处,长约22mm,与颅中窝相通,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部分交感神经纤维和眼上静脉由此通过,此处受损则累及通过的神经血管,出现眶上裂综合征;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有眶下裂,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眶下动脉由此通过。此外,在眶上缘内1/3与外2/3交界处为眶上切迹,有眶上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及眶上动脉通过。
图2-12 眼眶前面观示意图
二、眼睑
中医称眼睑(eye lids)为“胞睑”,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下眼睑,有保护眼球的作用。上、下眼睑间的裂隙称“睑裂”。正常平视时,睑裂高度约8mm,上睑缘可遮盖角膜1~2mm。上下眼睑相连处为眦,靠近鼻侧为内眦,靠近颞侧为外眦。内眦处有椭圆形肉状隆起为泪阜,泪阜周围的浅窝为泪湖;泪阜外侧有一淡红色新月形纵行皱褶,称“半月皱襞”。眼睑的边缘称“睑缘”,中医称为“睑弦”。睑缘前唇钝圆,有2~3行排列整齐的睫毛,后唇呈直角,有睑板腺开口,前、后唇之间称“唇间线”或“灰白线”。
1.眼睑的组织结构 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五层(图2-13)。
图2-13 眼睑截面观示意图
(1)皮肤 为全身皮肤最薄处,血管分布丰富,易形成皱褶。
(2)皮下组织 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有炎症和外伤时,易发生水肿和瘀血。
(3)肌肉 包括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眼轮匝肌是横纹肌,其肌纤维与睑缘基本平行,专司闭眼,由面神经支配。位于上睑的提上睑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沿眶上壁向前至眶缘呈扇形伸展,一部分止于睑板上缘,一部分穿过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肤,由动眼神经支配,具有提睑作用。
(4)睑板 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质硬似软骨,是眼睑的支架。睑板内外两端各连一带状结缔组织,即内、外眦韧带。睑板内有若干垂直排列的睑板腺,开口于睑缘,分泌类脂质构成泪膜的最表层,有阻止水分蒸发、稳定泪膜的作用,并可润滑眼表面,防止泪液外溢。
(5)睑结膜 是紧贴在睑板表面的黏膜组织,不能移动,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细血管分布。在上睑缘内2mm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称“睑板下沟”,是异物最易存留的地方。
2.眼睑的血供 有浅部和深部两个动脉血管丛,分别来自颈外动脉的面动脉支和颈内动脉的眼动脉支。离睑缘约3mm处形成睑缘动脉弓,睑板上缘处形成较小的周围动脉弓。浅部(睑板前)静脉回流到颈内和颈外静脉,深部静脉最终汇入海绵窦。眼睑静脉没有静脉瓣,故化脓性炎症可蔓延到海绵窦而导致严重后果。
3.眼睑的淋巴 与静脉回流平行,眼睑外侧引流到耳前、腮腺淋巴结,眼睑内侧引流到颌下淋巴结。
三、结膜
结膜(conjunctiva)为一透明的菲薄黏膜,柔软光滑且富弹性,覆盖于眼睑内面(睑结膜)、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以及睑部到球部的反折部分(穹隆结膜图2-14)。这三部分结膜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
图2-14 结膜分布示意图
1.睑结膜 见眼睑解剖。
2.球结膜 覆盖在眼球前部巩膜的表面,止于角膜缘,附着较为疏松,可以移动,是结膜最薄和最透明部分。球结膜与巩膜间有眼球筋膜疏松相连,在角膜缘附近3mm以内与球筋膜、巩膜融合。在泪阜的颞侧有一半月形球结膜皱褶,称“半月皱褶”,相当于低等动物的第三眼睑。
3.穹隆部结膜 是睑结膜与球结膜相互移行的皱褶部分。其组织疏松,有利于眼球自由转动。上方穹隆部有提上睑肌纤维附着,下方穹隆部有下直肌鞘纤维融入。
结膜是一黏膜,组织学上为不角化的鳞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有上皮层和固有层。上皮2~5层,各部位的厚度和细胞形态不尽相同。睑缘部为扁平上皮,从睑板到穹隆部由立方上皮逐渐移行成圆柱形,球结膜呈扁平形,角膜缘部渐变为复层鳞状上皮,然后过渡到角膜上皮。杯状细胞是单细胞黏液腺,多分布于睑结膜、穹隆及穹隆部结膜的上皮细胞层内,并分泌黏液。固有层含有血管和淋巴管,分腺样层和纤维层。腺样层较薄,穹隆部发育较好,含Krause腺、Wolfring腺,分泌浆液。该层由纤细的结缔组织网构成,其间有多量淋巴细胞,炎症时易形成滤泡。纤维层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交织而成,睑结膜缺乏。
结膜血管来自眼睑动脉弓及睫状前动脉。睑动脉弓穿过睑板,分布于睑结膜、穹隆结膜和距角结膜缘4mm以外的球结膜处,充血时称“结膜充血”。睫状前动脉在角巩膜缘3~5mm处分出细小的巩膜上支,组成角膜缘周围血管网,并分布于球结膜,充血时称“睫状充血”。两种不同充血对眼部病变部位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四、泪器
泪器(lacrimal apparatus)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及排泄泪液的泪道(图2-15)。
图2-15 泪器分布示意图
1.泪腺(lacrimal gland) 中医称为“泪泉”。位于眼眶前外上方的泪腺窝内,约长22mm、宽12mm,借结缔组织固定于眶骨膜上,提上睑肌外侧肌腱从中通过,将其分隔成较大的眶部泪腺和较小的睑部泪腺,正常不能触及。
泪腺有排出管10~20条,开口于外侧上穹隆结膜部,能分泌浆液,湿润眼球。泪液中含有少量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A,故有杀菌作用。血液供应来自眼动脉分支的泪腺动脉。泪腺神经为混合神经,由第Ⅴ脑神经眼支、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颈内动脉丛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此外,尚有位于穹隆结膜的Krause腺和Wolfring腺,分泌浆液,称“副泪腺”。
2.泪道(lacrimal passages) 中医称为“泪窍”。是泪液的排出通道,由上、下睑的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组成。
(1)泪点(lacrimal puncta) 是引流泪液的起点,位于上、下睑缘后唇,距内眦6.0~6.5mm内侧端的乳头状突起上,直径0.2~0.3mm。孔口与泪湖紧靠,利于泪液进入泪点。
(2)泪小管(lacrimal canaliculi) 是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长约10mm。开始约2mm与睑缘垂直,后与睑缘平行,到达泪囊前,上、下泪小管先汇合成泪总管,然后进入泪囊。也有上、下泪小管各自分别进入泪囊者。
(3)泪囊(lacrimal sac) 位于眶内壁前下方的泪囊窝内,是泪道最膨大的部分。泪囊大部分在内眦韧带的下方,上端为盲端,下端与鼻泪管相接,长约10mm,宽约3mm。
(4)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 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端与泪囊相接,下端开口于下鼻道。泪液排出到结膜囊后,经眼睑瞬目运动,将其分布于眼球的前表面,并聚于内眦处的泪湖,再由接触眼表面的泪小点和泪小管的虹吸作用,进入泪囊、鼻泪管,最终到达鼻腔,经黏膜吸收。正常状态下,泪液每分钟分泌0.9~2.2μL。如其分泌量超过100倍时,即使泪道正常亦会出现泪溢。当眼部遭到外来有害物质刺激时,会分泌大量泪液,以冲洗和稀释有害物质。
五、眼外肌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s)是司眼球运动的肌肉。每眼有6条眼外肌,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直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斜肌有上斜肌和下斜肌(图2-16)。所有直肌及上斜肌均起自眶尖的总腱环,下斜肌起自眶下壁前内缘,它们分别附着在眼球赤道部前方的巩膜上。内直肌使眼球内转;外直肌使眼球外转;上直肌主要使眼球上转,其次为内转、内旋;下直肌主要使眼球下转,其次为内转、外旋;上斜肌主要使眼球内旋,其次为下转、外转;下斜肌主要使眼球外旋,其次为上转、外转(图2-17)。神经支配:内、上、下直肌及下斜肌均由动眼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眼外肌的作用,主要使眼球灵活地向各方向转动。但肌肉之间的活动是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如此,才能使眼球运动自如,保证双眼单视。如果有某条肌肉麻痹(支配该肌的神经麻痹)时,肌肉之间失去协调,即可发生眼位偏斜而出现复视。
图2-16 从眼侧面看眼外肌示意图
图2-17 右眼各眼外肌的主要和次要作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