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吐鲁番历史沿革

前文已述,本书所言之吐鲁番出土文书年代最早为前凉升平十一年,即东晋海西公太和二年(367),最晚为唐大历十四年(779)。吐鲁番地区的历史沿革与之相对应,范围也限定在这一历史时期。不过,鉴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叙述过程中对这一历史时段有所跨越。我们借鉴前辈研究成果,略做梳理如下。

吐鲁番地区,在先秦至西汉时期属于姑师国范围,西汉时期姑师国一分为八,居姑师国旧地且统领其他七国者为车师前国,一般称为车师国。车师国地处西域当道,其交通地位直接决定了西汉对西域的开发与经营。于是,汉武帝与匈奴“五争车师”,最终车师归汉。四争车师胜利后,即公元前67年,西汉开始在车师屯田;五争车师胜利后,于公元前60年置西域都护;公元前48年置戊己校尉,主要负责屯田事宜。西汉王朝设置戊己校尉的同时或稍后,在此设置了诸多军事壁垒,“高昌壁”是其中一个,且为戊己校尉治所,高昌便逐渐发展,魏晋之际已初具城市规模。

其后,高昌又经历了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三个时期。高昌郡时期(327~460):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郡治高昌城,其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因之。高昌国时期(460~640):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灭沮渠氏北凉残余政权,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张、马、麹诸姓相继称王,史称“高昌国”,王都皆为高昌城。唐西州时期(640~9世纪中):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以其地置西州[28]

唐咸通七年(866),北庭回鹘攻克西州,建立以高昌为中心的高昌回鹘王国,国都高昌城。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元大德十年(1306),回鹘高昌灭亡,火州(吐鲁番地区)归元朝直接管辖。至顺元年(1330),元朝复立总管府于火州。元末,火州分为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吐鲁番地名第一次出现。

可见,关于这一地区的称谓主要经历了姑师→车师→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高昌回鹘→火州→吐鲁番等阶段。

根据对吐鲁番出土文献和吐鲁番历史时期的限定,以下我们重点阐述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三个历史时期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发展、政权更迭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等,为交代历史渊源附带介绍先秦至高昌郡时期的吐鲁番地区。

一 车师国至高昌郡时期

(一)车师国时期

吐鲁番地区,在先秦属姑师国。考古发现,早在西周晚期姑师即已存在[29]。关于“姑师”的记载,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30]。“空道”,指汉通西域之道。以上可知姑师国与楼兰相距不远,且地处汉通西域之要道。

汉通西域后,曾击破姑师,姑师分裂出车师前国,即通常所称的车师国。

汉通西域始于张骞,“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31]。张骞以郎应募,于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35)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26年返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元狩二年(前121)分别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匈奴撤出陇右,汉专心经营陇右,同年置酒泉、武威二郡,徙民充实之。又分别于公元前111年、前88年置敦煌、张掖二郡,合称“河西四郡”,西域之道始通。

在此基础上,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21~前115)。元鼎四年(前113)西域使者朝汉,西域“始通于汉”。《史记》有详细记载:

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鳁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史记·大宛列传》)

此后,中西交通络绎不绝,“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32]。后汉朝使者引西域诸国不满,且匈奴在北方势力尤大,匈奴骑兵常遮击汉使,楼兰、姑师攻劫汉使尤甚。《史记·大宛列传》载:

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积怨,至相攻击。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史记·大宛列传》)

元封三年(前108),西汉出兵“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

就在姑师被击破的同年或稍后,姑师国一分为八:车师前国、车师后国、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卑陆前国、卑陆后国、蒲类前国、蒲类后国[33]。《汉书·西域传》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34]《后汉书·西域传》对“车师八国”的治所、户口、王治、地理、距长安里数均有详细记载。大致讲,车师前国为姑师国之正宗,独处山南,且当空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主要为今吐鲁番地区(包括鄯善、吐鲁番、托克逊三县)。其他七国居天山之北。

关于车师前国,《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北史》各正史的《西域传》均有记载。车师前国治所为“河水分流绕城下”的交河城,户口、设官、领土多居车师八国之首,位居西域南北二道之起点,中原政权要控制西域,征服车师至关重要。故自武帝天汉二年至宣帝神爵二年(前99~前60),西汉与匈奴进行了长达40年的“五争车师”之役。

第四次争夺车师,于公元前67年,结果车师王“乃轻骑奔乌孙”[35],侍郎郑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36],具体在交河城附近。中原统治者“田车师始此”[37]

五争车师,于公元前64年,结果“汉召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38],汉得其民,匈奴得其地,实以失败告终。但是,四年后局势斗转,匈奴负责西域事务的日逐王“不自安”而降汉,车师及北道控制权归汉。汉趁此置西域都护,全面负责西域及南北二道。《汉书·西域传》载: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汉书·西域传》)

至此,车师前国退出历史舞台,进入“高昌壁”时期。这里要特别交代,此时车师国并未彻底消亡,在交河城仍然残存着一个极小的车师前部王国(史书上亦简称之为前部国)。直到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占据高昌的沮渠安周攻陷交河城[39],车师国在历史上才彻底消亡。

(二)高昌壁时期

“高昌之建置凡三变,其始也为戊己校尉屯驻之所,始汉初元元年(前四八)迄晋咸和二年(三二七),是为高昌壁时代”[40],历时375年。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控制西域,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及南北二道,是为代表中央政府统辖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管辖范围包括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地区。为进一步加强控制,元帝又于初元元年(前48)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故地,治所交河城[41]。《汉书》有明确记载: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侯五人,秩比六百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至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西域上·总序》)

置戊己校尉的同年或稍后又在车师国设置诸多壁垒以屯集兵马,高昌壁是其中之一[42],《汉书·西域传》车师后国条记载陈良背叛汉庭杀戊己校尉刀护一事,出现“诸壁、诸垒”,同传还出现“高昌壁”: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北船,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厄。车师后王姑句以道当为拄置,心不便也……即驰突出高昌壁,入匈奴。(《汉书·西域传》)

“驰突出高昌壁”,这是史料中最早出现“高昌”一名。关于“高昌”之得名,正史认为该地“地势高敞,人庶昌盛”故得名高昌,《北史·高昌传》《魏书·高昌传》记载略同:

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北史·高昌传》)

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云高昌。(《魏书·高昌传》)

而王素先生认为,高昌实得名于敦煌之高昌里,“高昌壁最初应为敦煌县高昌里派出士卒之居地……为表示对故里的怀念,名之为高昌壁”[43]。高昌壁的设置时间应与戊己校尉相当,即公元前48年或稍后[44]

东汉时期,西域“三绝三通”,其间戊己校尉曾实行分治,并且治所有所变动。明帝永平十七年(74)初置并分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45],章帝建初元年(76)罢。和帝永元三年(91)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己校尉[46]。安帝元初六年(119)复置西域副校尉,驻敦煌。安帝延光二年(123),班勇被任命为西域长史,屯驻高昌壁东约20千米的柳中,“高昌壁因此成为柳中附城,承担起伺察敌情、保护主城的任务,并改名为高昌垒,逐渐成为敦煌郡或凉州刺史的辖区”[47]。魏晋之际,“高昌已经成为拥有自己定居人口的带有军事性质的边疆城市”[48],并已产生了像索、张、马、氾、阚、麹等本地的名门望族[49]

西晋发生“八王之乱”,随后“五胡乱华”,进入历史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高昌正式建郡,并先后成为前凉、前秦等八个割据政权的属郡,就高昌而言,即进入了高昌郡时期。

(三)高昌郡时期

高昌郡时期,起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结束于公元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政权残部攻取高昌,以之为都城,自立为“大凉王”。共115年,历经前凉、前秦、后凉、段氏北凉、西凉、沮渠氏北凉、阚爽政权、沮渠氏流亡政权八个割据政权。

高昌建郡自前凉始。西晋惠帝时,张轨为凉州刺史,治姑臧,314年病死,长子张寔继任,晋愍帝司马邺任命张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西平公。西晋亡后,自317年起,张氏世守凉州,长期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虽名晋臣,实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324年张骏继位,戊己校尉赵贞不附,咸和二年(327)“骏击擒之,以其地为高昌郡”[50]。376年,前秦苻坚以步骑13万大举进攻,张天锡被迫出降,前凉灭亡。

前秦苻坚建元十二年(376),灭前凉,统一了中国北方。高昌郡自然为前秦所有,开始了高昌历史上的前秦时代。394年,苻崇被西秦凉州刺史乞伏轲弹斩杀,前秦灭亡。

后凉建立者吕光,原为前秦将领,战功赫赫。淝水之战前夕,受命征讨西域,降焉耆、破龟兹,威震西域,诸国尽皆归附。384年占据凉州驻兵割据,389年称三河王,改元麟嘉。396年,又称天王,改元龙飞,国号大凉。399年,吕光卒,嫡子吕绍、庶子吕纂及侄吕隆先后继位。403年,吕隆降后秦。后凉统治河西14年,统治高昌约10年。

段氏北凉,由汉族段业所创。吕光龙飞二年(397)段业被吕光叛将沮渠蒙逊等推为大都督、健康公,改元神玺。神玺三年(399),据张掖,称凉王,改元天玺。天玺三年(401)五月,被沮渠蒙逊攻杀。段氏北凉统治河西5年,统治高昌约3年。

西凉开创者李暠,天玺二年(400),被推为敦煌太守、凉公,改元庚子,庚子六年(405)改元建初,建西凉。子李歆、李恂相继继位,均在交战中被沮渠蒙逊所杀。西凉统治河西约22年,统治高昌约20年。

沮渠氏北凉,创建者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51]。伯父沮渠罗仇、沮渠麹粥跟从吕光讨河南,兵败为吕光所杀;沮渠蒙逊以会葬为名,率宗亲诸部反,推建康太守段业为王,建段氏北凉;段业天玺三年(401),沮渠蒙逊杀段业,改元永安,建沮渠氏北凉。义和三年(433),蒙逊卒,子沮渠牧犍继位,永和七年(439)降北魏。沮渠牧犍之弟沮渠无讳逃奔,代表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汉族人阚爽于435年在柔然帮助下占据高昌,自任高昌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统治,继续沿用缘禾年号。442年沮渠无讳夜袭高昌,占据高昌。444年无讳死,弟沮渠安周继位。450年前后又攻占交河,兼并车师前国,统一了吐鲁番地区。460年,柔然攻高昌,杀沮渠安周,立阚伯周为高昌王,自此结束了高昌国时代。

我们将前后统治高昌的8个割据政权情况列表1于下。

表1 高昌郡时期统治高昌割据政权一览

表1 高昌郡时期统治高昌割据政权一览-续表

通过以上陈述可知,在高昌郡时期的115年间,吐鲁番地区曾接受8个割据政权的统治,其中胡人政权2个,氐人政权2个,汉人政权4个,胡汉政权交互统治,可以想见当时民族成分之复杂,民族接触民族交往之繁盛。

二 高昌国及唐西州时期

(一)高昌国时期

承平十八年(460),沮渠安周为柔然所杀,北凉流亡政权灭亡。同年,柔然立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52]。《魏书·高昌传》《北史·高昌传》均有类似记载。高昌国历阚氏(460~488)、张氏(488~496)、马氏(496~501)、麹氏(501~640),至唐出兵灭高昌,共180年。

关于高昌国政权更迭,《魏书·高昌传》《北史·高昌传》《周书·高昌传》《隋书·高昌传》《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均有记载,此移录《隋书·高昌传》于下:

蠕蠕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伯周死,子义成立,为从兄首归所杀,首归自立为高昌王,又为高车阿伏至罗所杀,以敦煌人张孟明为主。孟明为国人所杀,更以马儒为王,以巩顾、麹嘉二人为左右长史。儒又通使后魏,请内属。内属人皆恋土,不愿东迁,相与杀儒,立嘉为王。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既立,又臣于茹茹。及茹茹主为高车所杀,嘉又臣于高车。属焉耆为挹怛所破,众不能自统,请主于嘉。嘉遣其第二子为焉耆王,由是始大,益为国人所服。嘉死,子坚立。(《隋书·高昌传》)

我们将高昌国世系列表2于下。

表2 高昌国世系[53]

表2 高昌国世系-续表

(二)唐西州时期

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攻灭高昌,设西州,下辖高昌、柳中、交河、天山、蒲昌五县,并同时设置了统辖西州以西,西达中亚、波斯的安西都护府。该地区完全在唐的统治之下,政治、经济等系列制度一如唐内地。

以上为吐鲁番地区先秦至唐西州的历史沿革概况,而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记录的历史时期,即一般意义上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所统辖的时期集中在高昌郡、高昌国和唐西州时期。①高昌郡时期(327~460):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郡治高昌城,其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因之。②高昌国时期(460~640):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灭沮渠氏的北凉残余政权,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张、马、麹诸姓相继称王,史称“高昌国”,臣属中原及江南诸王朝,王都即高昌城。③唐西州时期(640~9世纪中):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以其地置西州[54]。鉴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叙述过程中对这一历史时段有所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