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自我认知敏锐度——职业初期的迷茫与无助
第一节
知识技能:长板没有、短板致命、自卑脆弱,如何熬过来
相信每个“职场小白”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都经历过觉得自己很“笨”的阶段,我也不例外。可以用12个字来总结初入职场的我:长板没有、短板致命、自卑脆弱。我的职业生涯一度险些夭折。但是一年半后,我便成了一个拥有“学习能力强、基本功过硬、积极向上”标签的职场小能手,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惨烈现状
刚工作的第一年,我觉得自己很笨。
没有业务经验,也没有人际敏锐度,简直就是个书呆子。我那时既不能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脱颖而出,也没有天生的人际敏锐度让我在与同事和领导的交流中如鱼得水。开会时我从来不敢发言,聚餐时我也不敢坐在显眼的位置,完全是个职场透明人。如果有人介绍我是一位毕业于北大的博士,我甚至会感到羞愧,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长处,配不上大众印象中博学多才的北大博士的形象。
当时,因为总觉得自己能力差,所以我非常自卑,变得敏感而脆弱,每周日晚上几乎都因焦虑而失眠,每周一又因焦虑而不想上班,需要站在镜子前给自己打气很久才肯出门。自卑、敏感、脆弱、被动、不谙人情世故,都成为我极其明显的短板。
在当时的我眼中,与我同批进入公司的每一个同事都比我优秀,他们要么能说会道,要么临床方面的专业知识过硬,要么英语口语水平拔尖,要么善于察言观色、抓住机会,只有我简直一无是处。不胜任就会被淘汰,我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做点什么改变自己。从哪里改变呢?肯定是从能力提升入手。但当时的我,已经不能用木板长短参差不齐的木桶来形容,根本就是一个“平底锅”。我到底该从哪里开始改变呢?
痛定思痛,我如何改变
我决定先看看自己现在的工作岗位到底需要什么能力。既然我没有什么长板,不如先根据岗位的需求对症下药,快速提升。
于是,我去公司内网找来岗位职责描述,把里面涉及的能力一条一条地挑出来,根据我所理解的不同经验形成的能力阶梯,列出了如表1-1所示的医学研究员岗位能力要求自我整理表。
然后,我针对岗位要求给自己绘制了符合当时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且紧急矩阵图(见图1-1)。
对照矩阵图,我进行了如下分析。
表1-1 医学研究员岗位能力要求自我整理表


图1-1 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且紧急矩阵图
1.主动与同事处好关系不是我的强项,当时的我精力有限,思来想去,我选择先不去主动提高情商、刻意经营同事关系,免得做不好适得其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更紧迫。
2.幻灯片制作能力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但当时我的岗位对此没有太高的要求,或者说要求并不高,能把项目的落地执行做好、把幻灯片讲清楚即可,至于幻灯片做得是否炫酷、高级,并没有那么重要,完全可以半年后再花精力学习。
3.最终,我甄别出了两个比较重要且相对容易提升的能力,分别是:产品领域的临床知识积累和英语口语。我希望自己能在短期内提升这两个基础能力,于是给自己设定了3个月的目标,开始制订提升计划并严格落地实施。
针对临床知识,我采取的策略是阅读文献自学、背专业书、拜访客户。我通过讨论学习关键点等方法,快速提升工作职责范围内的疾病领域知识积累水平;通过以教为学加强认识,主动创造与销售团队接触、沟通、培训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我印象中当时最常做的事就是每天晚上洗完澡后坐在书桌前,拿出一篇提前打印好的与产品相关的文献,开始通读。不但通读,而且还记笔记,看过之后总结关键点,有时还会制作几张幻灯片,通常做这些事情需要1~1.5小时。我刚开始比较吃力,慢慢地读得多了、能融会贯通后就不那么吃力了,后来速度越来越快。我还发现了适合自己的看文献的方法:只看研究目的、研究条件与结论,并从结论中分析那些对我们的产品特点有加持作用的观点。如果对结论感兴趣,再回过头去看推导出结论的数据,之后看数据的得出过程;如果对结论中描述的引用文献感兴趣,我会再去搜索相关文献,第二天进行补充阅读。
经过2个月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我在产品领域的知识积累达到了团队第一的水平,与客户交流时,客户经常惊奇地发现我对相关疾病领域最新的文献都了如指掌,于是会对我这样一个认真好学的小姑娘表示非常认可和欣赏,甚至敬佩。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和客户成了可以交流专业知识的朋友。客户愿意与我交谈,因为与其他只关心研究方案如何执行的医学研究员相比,我显得更积极、更专业、更有前瞻性,并且能和我们的临床客户打成一片,对学术研究和未满足的治疗需求感兴趣。
最终,我已经可以与临床专家平等地就疾病领域的知识与产品的知识进行对话,这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
针对英语口语,我采取的方法是报专业课、请辅导老师帮助我快速提高口语水平的策略。因为上学时经常做笔译,我的英语读写能力不错,但是口语能力就很一般了。我的工作需要经常与国际总部开会,我听不懂国际总部的同事在说什么,又说不好英语,非常影响沟通,几乎无法有任何亮眼的工作表现。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提高口语能力,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6000元,就报名了学费为24000元的英语口语提高班,然后开始风雨无阻的学习。从公司坐地铁大约要45分钟才能到英语培训班。我每天下午6:00下班,于是每周一、三、五下班后,我都会快速从公司冲出来,坐地铁在6:45左右赶到英语班附近,然后用15分钟吃个汉堡或米线,7:00开始上课。那时每周都有三天的晚餐只能吃汉堡或米线,无比单调,但我却因为一心想着饭后可以开始上英语课而无比兴奋。上完课是晚上9:00,我会在英语班附近的街道上散步,在脑子里大概回想一下今天都学了什么,或者什么都不想,放松忙碌了一天的神经,然后坐地铁回家。周末的课我也是一大早就坐着地铁过去,从我家到英语班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地铁,但是我把90%的周末课程都坚持下来了。3个月后,我的口语水平突飞猛进;5个月后,我的口语达到了高级水平。
于是我开始有能力介入团队与国际总部的电话会议,通过参与讨论促进业务开展,这同样给了我很大的成就感。同时,日常工作中我也开始侧重于补齐自身其他的短板: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那时的我已隐约形成提升自身能力的策略:明确针对每个岗位的要求,识别自己在当下最需要提高的2~3个能力,用短期冲刺、脉冲式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快速提升,并通过日常工作迅速把“纸上谈兵”变成“实战演习”。
在不断实践并学习了生涯规划的课程之后,我对一个人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人能力提升策略、持续发展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逐渐摸索出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的方法,这成了我不断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法宝。
职场能力究竟是什么
通常,面试官在面试求职者时会很关注其所具备的能力是不是和岗位要求匹配,那么究竟什么是能力呢?
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任务的素质。比如,医生最基本的能力是诊断、识别和治疗疾病,能否根据病人的症状,将疾病确诊出来并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检验医生是否具备这种能力的直接方式。IT技术开发人员最基本的能力是写代码,能否根据客户需求将产品按时、按质地开发出来,是检验其是否具有这种能力的方式。
职场能力其实呈同心圆结构。这个理论我最早是在古典老师的作品中接触到的。职场能力可以拆分成才干、技能、知识三层,这三层由内而外地构成一个同心圆(见图1-2)。

图1-2 职场能力同心圈
最外圈是知识,就是你懂得的东西,它需要有意识地专门学习和记忆才能获得,常与专业学习或工作内容相关,一般用名词表示,以广度和深度为评价标准。知识不可迁移,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
中间是技能,是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发展,可以在不同岗位和行业之间迁移使用,一般用动词表示。以熟练程度为评价标准。
最内圈是才干,是我们“自动化”地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习得才干需要天赋,同时也需要后天的训练。才干对职业发展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有很大的贡献,但单一的才干无法直接体现,需要与知识、技能相组合。一般用形容词或副词表示。
大多数人都是采用“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毕业后基本还给老师)+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岗位必要知识”的方法,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但是,一方面,知识本身其实相对容易获得,尤其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快速检索、搜集、归类已经是常规操作;另一方面,知识不可迁移,在不同岗位之间共通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拓展知识不是重点,培养自己的“可迁移的技能”,关注个人技能的提升才是重点。技能和才干需要终身培养。
能力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锻炼固化为技能,内化为才干标签。
第一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无能”。
第二阶段:锻炼固化为技能,从“有知无能”到“有知有能”。
第三阶段:内化为才干标签,从“有知有能”到“无知有能”(见图1-3)。

图1-3 能力发展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