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韩日文化比较: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论集(第Ⅷ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一 儒学传入日本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年)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思想在日本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在中国留学的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革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各个阶层。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期。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后来受德川家康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林罗山历任儒官,做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申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儒学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对日本的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日本至五六世纪仍处在以部民制为特征的奴隶社会,加上儒学在日本传播长期被局限在皇室及上层贵族之中,至五六世纪,日本儒学的影响并不广泛。然而进入7世纪以后,儒学的影响却日趋扩大。大化改新前儒学在日本已经传播,这构成了这一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引导了大化革新的方向。

(二)儒学对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大化改新”后,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政府建立了“大学”。这就是日本学校的起源。此后根据文武天皇的《大宝律令》,在首都设立“大学”,在地方设置“国学”。儒学经典成为必修科目,并被作为考选官吏的依据。

(三)儒学思想成为日本制定各种法律和律令的思想依据

圣德太子根据儒学思想制定“十七条宪法”。例如,第一条里有“以和为贵”“上和下睦”等条目。第三条里有“君则天主,臣则地主”和“天覆地载”“四时顺行”等条目。第四条里有“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下礼而下不齐”的条目。这说明“十七条宪法”基本上是根据儒学思想来制定的。至于其他的法律和律令也基本如此。

(四)儒学对日本社会日常生活的影响

日本统治阶级受儒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影响,一遇异常的自然现象,就立刻下“罪己诏”,向天谢罪,以此安抚民心。

古代日本统治阶级还受汉代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影响,盼望吉兆,喜欢祥端。平安朝时代,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剥削制度和统治开始关注儒学的传播,从此儒学便比从前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五)儒学思想影响日本伦理思想的形成

儒学的“臣忠于君,子孝于父”思想给日本“忠孝”思想以新的思想内容。从此,日本逐渐以“忠孝”思想为伦理道德核心,并且特别将对天皇的“忠孝”作为道德的最高体现,强调对天皇的绝对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