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唐太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父宠母爱

李渊的担忧

在岐州刺史府内宅,李渊脸色沉郁地坐在一条方凳上。他身边站着刘雷鸣,也是满腹心事、不知所措的模样。两人良久都没有说一句话。

昨天,李渊听了书生所言后,与夫人一起为儿子取名世民,了却心愿,李府上下一片欢乐,共同庆祝二郎得名。下午,夫人窦氏特意安排了筵席,准备请书生晚上一同吃饭。

就在大家井井有条地准备晚宴的时候,李渊突然想起一件事,他慌忙找到窦氏,急急地说道:“夫人,我觉得书生形迹可疑,不可信任。你想,我和他第一次见面,他怎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自从皇上统一全国后,关陇贵族无一不受打击,我李家因为母亲的关系,得以幸免于难,我多年来总是在外地做官,官职平平,哪有什么贵不可言的奢望?依我看,这个书生来历不明,如果将刚才说的话泄露出去,必将陷我李家于灭门之地!夫人,你只管准备筵席,我派人去监视书生。”

窦氏是个聪明人,经李渊这一提醒,恰似醍醐灌顶,顿觉如梦初醒,急忙说:“老爷说得有理,快去派人监视书生,不要让他走了。”

夫妇商量妥当,李渊即刻派刘雷鸣带人监视书生,防止他逃走。在李渊内心深处,他最担心书生是朝廷派来的奸细,来探寻他对朝廷和对皇上的忠心程度。隋文帝杨坚已经六十一岁了,做了二十年皇帝,深谙帝王之术,对于前朝功臣之后做了很多打压工作,防止他们危害朝廷安危。李渊既是功臣之后,又是皇后的亲外甥,为人胸怀宽广,很有人缘,箭法精准,懂得兵法,如果忠于朝廷,将是一个人才;如果怀有二心,岂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照此看来,杨坚对李渊设防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最近李渊听到一个秘密消息,说杨坚做梦梦见一场大洪水,洪水过后,万物凋敝,只剩下一棵李子树生机勃勃。为此,杨坚怀疑姓李的人将要取代隋朝自立,而且,他找人解梦,认为这个取代隋朝的人应该与水有关,恐怕名字里有“洪”或者其他含有水的意思的字。李渊,姓与名,都应图谶,能不恐惧吗?

恰在这个关键时刻,书生来到府上,说了一通“唐公将为人主,公子济世安民”的话,李渊当然不会坦然受之。

再说刘雷鸣奉命监视书生。他来到书生住处,却发现书生早已不知去向。询问守卫人员,都说没有看见书生,难道书生人间蒸发了?刘雷鸣不敢怠慢,一面派人四处搜寻,一面赶紧回去复命。

李渊听说书生不见了,感到非常意外。在岐州这方土地上,他是地方长官,管理九县百姓,负责一方安危,谁能从他眼皮底下逃走?可是,经过一夜搜索,始终不见书生身影。

第二天一大早,李渊就和刘雷鸣坐在后宅,沉默地想着对策。

窦氏得知书生失踪的消息,也赶了过来,说道:“一个书生,来去如此神秘,恐怕有些来历。”

李渊抬起头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找到他。”

“书生可能误会了老爷的意思。我想你应该亲自挽留他,而不是派兵士去找他。”窦氏这么说,李渊和刘雷鸣都点了点头。

“人已经走了,说什么也没有用了。”李渊叹口气说。

窦氏说:“既然这样,老爷就不必担忧了。堂堂刺史府邸,人来人往这么多,还在乎走失一个书生吗?”

李渊这才稍微放宽心,挺挺脊背说:“夫人说得对,出出进进的书生多的是,我们只当没有见过这个人就是。”他的意思是说,万一书生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言论,自己就死不认账,反正他又没有对书生说过什么不该说的话。

就在三人商讨对策的时候,小世民一蹦一跳地走进来,他举着一块绢布说:“母亲,你看这是什么?”

窦氏接过绢布一看,脸色顿时变了。她颤抖着念道:“和尚书生,四年重逢;贵公贵子,必为人主;济世安民,不可遗忘。”

不等窦氏念完,李渊一把夺过绢布,仔细地看了一遍,容颜大变,他失声问道:“这个书生是四年前在路上遇到的和尚?”

刘雷鸣努力回忆当年的情景,肯定地说:“我就说觉得这个书生有些面熟呢,对,大人,他就是四年前在雪地上向老爷道贺的和尚!”

原来如此,李渊夫妇顿觉心里一松,继而又绷得紧紧的,他们不明白这个和尚到底想干什么。这时,世民问道:“哪里有和尚?这上面到底写的什么?”窦氏揽过世民,想了想说:“这是你师父留给你的,叫你好好用功,长大了才有出息。”

世民眨眨大眼睛,不解地问:“我师父是谁?”

“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李渊夫妇异口同声地回答。

世民看着父母,奇怪地问:“师父怎么不教我武功?大哥的师父怎么整天教他骑马射箭?”

李渊收起绢布,恢复了平静,对世民说:“别着急,很快就教你骑马射箭了。”

小世民听说骑马射箭,立即高兴地蹦起来,似乎把刚才绢布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李府上下恢复往日的安宁和谐,小世民在父慈母爱的关照下,一天天快乐地成长着。他开始学习写字,还经常缠着父亲教他骑马。可以说,小小年纪的世民显示出积极向上的个性、聪慧优秀的资质,他总是比一般孩子学得快、做得好,这让父母对他更加宠爱,为他倾注更多心血。

可是,在小世民心里,一直记挂着自己有一位和尚师父,总是等待着自己的师父回来。不知道和尚有没有回来,有没有成为李世民真正的师父?也不知道李世民在学习骑马射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父母身边的宠儿

一天,李渊准备带着建成和世民去练武场骑马射箭。在他们家族中,这是男子从小开始必修的功课。只要男孩子长到四五岁,身体健康,就可以接受武术训练了。窦氏望着幼小的世民,心有不忍地叮嘱说:“二郎,一定要小心。”

“母亲不用担心,我知道怎么骑马。”世民很有把握地说。

父子三人走出内宅,朝马厩走去。在李家,马厩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都会养着几十匹乃至上百匹良马。在岐州,李渊养了十几匹宝马。李渊边走边对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有几百匹良种马,都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家里的仆从、下人都有自己的马匹,而且个个都是骑马高手,他们闲余的时候,就到武场骑马射箭,练习武功,所以个个都比一般将士勇猛。你爷爷曾经说,李家的下人也能成为朝廷的将军。”

李世民听完父亲的话,激动地说:“父亲,我要做大将军,要让所有士兵都骑马。”

李渊笑着说:“那样的话,你做的是骑兵大将军。”

李建成说:“骑马打仗一定很威风。”

父子三人说着转过回廊,来到后花园附近。这时,身后传来急促的喊声:“老爷,老爷,有家书。”

李渊急忙止步,回身等待来人。来人气喘吁吁地递上书信说:“老夫人派人送信来了。”

老夫人就是李渊的母亲,独孤信的女儿,也就是皇后独孤氏的亲姐姐,年近七十,在老家生活。

李渊拆开书信观看,见是母亲的亲笔信,信中告诉李渊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非常思念儿孙。李渊的母亲先后生育过好几个儿子,可惜大多早早夭折了,只剩下李渊。在李渊七岁时,丈夫去世,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至今。李渊的母亲秉性高贵,脾气极大,很少有人敢接近她。所以,李渊从小就受到了母亲严格的管教。结婚后,倔强的窦氏却不怕婆婆,每日请安问好、侍奉左右,做得非常贴切。这样一来,李渊的母亲反而没有了脾气,顺从了儿媳妇的关注和安排。

李渊到岐州上任时,母亲不肯前行,他只好安排家人照顾母亲和几个女儿,只带着窦氏母子来到岐州。今天,李渊见到母亲来信,不由一阵心酸,急忙对儿子们说:“你们祖母来信了,我们回去告诉母亲。”

骑马射箭的计划取消,改成回府拜读祖母的书信,李世民心里十分不快。他自幼离开武功县,很少与祖母一起生活,说起来祖孙二人缺少感情基础。他不情愿地跟着父亲回到内宅,去见母亲窦氏。

窦氏看罢书信,沉思一会儿说:“母亲年龄大了,我们长期在外地,不能侍奉她老人家,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叫建成回老家,也好照应母亲。”

李渊点头说:“建成不小了,可以让他回去照应老家的事务。”

建成和世民一直站在一边,听说让建成回老家,世民立刻大声说:“我不让大哥走。”

窦氏说:“建成回去照看祖母,还要照应老家的事务,这也是个重任,是个锻炼的好机会。世民,你说是不是?”

建成近来受到父母严格管教,天天习武练字,颇觉烦闷,正愁没有时间好好玩耍,听说让他一人回老家,当即高兴地说:“我愿意回去侍奉祖母。”他自幼在武功老家长大,那里有他的许多朋友,也有他熟悉的各处游乐之所,对于一个普通的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游玩的诱惑力远远超过学习。

世民低着头说:“大哥回去,就没法练习骑马射箭了。”

李渊说:“我不是说了,老家的武场比这里的还要好,只要肯学习,在哪里都会有进步的机会。”

世民认真地听着,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兄弟二人心里,对于回老家这件事,想法完全不一样。李建成认为回去就有机会玩乐了,而小世民却认为回去会失去学习进步的机会。从这件小事来看,世民的志向和自律能力,要超过比他年长十岁的建成。

李世民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见解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不是一般孩子能够具备的。

李建成辞别父母兄弟,在下人的护送下离开岐州,踏上回归的道路。李世民跟着父母一直送到郊外,直至看不见建成的身影,方才回转刺史府邸。

自从建成离去,只有世民和玄霸跟随父母身边。玄霸比世民小两岁,自幼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所以,这时的世民成为父母身边最活跃的孩子,也是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父母最大的慰藉。李渊夫妇眼看着世民一日日长大,身材越发健壮,聪慧可爱,十分喜悦,开始教他骑马和读书。

时光飞逝,李世民已经六岁了,小小年纪的他英姿俊朗、反应敏锐,举止之间流露出少见的英武气概。不管在马场,还是在岐州野外,经常看见他骑着一匹小马纵情飞跃,身后紧紧跟随着一大批下人。

世民马术精妙,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纵马驰骋,横穿敌营,如入无人之境,正是他从小勇于学习、刻苦训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