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七岁的志向
随父远迁
公元604年7月,正当六岁的李世民在岐州大地上无忧无虑地骑马玩乐,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一样度过一个个美好日子时,隋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隋文帝杨坚去世,太子杨广登基称帝。杨广就是招来后世无数骂名的隋炀帝。
关于杨广登基这件事,还得从他如何夺取太子之位说起。杨广是杨坚的次子,本来不是太子,可是他自恃才高,在平定南方时又立下战功,因此不甘心位居普通亲王的地位,早就觊觎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在这场太子之争中,杨广摸透了父母的心思,时时摆出一副清廉高尚的样子,抛却个人享乐,极力迎合父母的情趣。结果,杨坚和皇后独孤氏相信了他,废除杨勇,改立他为太子。
从杨广争夺太子之位这件事来看,杨广是个极富阴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人。可以说,他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正是因为他长期过度压抑自我,心思与言行严重不一致,导致他在位期间,做出了一连串貌似壮观、实则荒唐,最终迫使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的事情。
杨坚病重时,杨广服侍左右。杨广在他父亲临终的一刻终于暴露本性,想调戏自己漂亮的庶母宣华夫人。过去在杨广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夫人收受杨广的贿赂,曾经替他在皇帝面前美言。但是,面对太子的调戏,宣华夫人无法忍受,当即告诉病中的隋文帝。隋文帝当然十分愤怒,决定惩罚杨广。杨广知道后,担心自己被废,带兵包围行宫,逼迫父亲自杀,自己当上了皇帝。
隋炀帝杨广,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杨广登基不久,他的弟弟汉王杨谅发兵问难,准备争夺皇位。这场战争双方力量悬殊,杨谅的部队很快就被镇压下去。随着这场胜利,杨广的皇帝宝座终于坐稳当了。
新君初立,转过年来,杨广改年号大业,准备进行一番大改制。首先,他开始兴建洛阳东都。早在几百年前,东汉定都中原时,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域已成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相比起来,关中狭隘,经济和文化反而都比不上关东地区。所以尽管隋朝起于关陇,但把政治重心东移也是件合理的事情。对于杨广来说,他大肆扩建洛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关陇贵族集团的提防。与杨坚相比,杨广的猜忌心理更重,也更心存胆怯。后来的事实证明,杨广在位十三年,在京城长安待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
大业二年,杨广开始巡行江南,并且下令修建大运河。
当然,新旧君主更替,会有一番朝局变动,杨广登基后也不例外。他更换了自己的心腹大臣,地方官员也多有更换。这件事情直接影响到了身在岐州的李渊。李渊与杨广是姨表兄弟,在这次变动中,被诏令到荥阳(今河南荥阳)任刺史(大业三年,改为荥阳郡守)。
其实,自从杨坚去世,李渊一直过着小心谨慎的日子。他素来了解杨广的为人,尤其清楚他在争夺太子之位时的所作所为,联想隋文帝不明不白的死因,心里一阵比一阵紧张:我虽然没有得到杨坚重用,却也没有受到多大打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广登基后会不会对李家采取什么手段呢?在这种如履薄冰的日子里,他除了每日骑马之外,很少抛头露面参与其他社会事务。由于在家时间增多,他可以经常陪伴妻子。这时,李世民开始跟父亲学习下围棋。对于年仅七八岁的世民来说,这段时光依然充满着快乐和幸福。而且,他很快就学会了围棋的基本招式,敢和父亲简单过招了。
一天,李渊在花厅摆下棋盘,正要教世民下棋,忽然家人来报说,皇上降下圣旨来了。李渊神色大变,惊慌起立,情急之下,连棋盘都扫落到地下。世民奇怪地看着举止异样的父亲,一边蹲身捡拾棋子,一边问:“父亲,皇上颁布圣旨是常事,你怎么这么慌张?”
李渊顾不得理睬世民,步履发颤地走出花厅,在家人的搀扶下向外走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世民良久没有回过神来,他凝着眉头想:到底怎么啦?父亲显然非常害怕,会有什么事危害我们吗?
想到这里,世民顿然梦醒,他急忙招呼杜无芳说:“快,我们到前面去看看。”
杜无芳说:“老爷夫人在前面接圣旨,我们去不合适吧。”
“正是因为接圣旨我们才去呢。”
两个小小少年一溜烟朝前面跑去。
果然,前厅一片肃静,李渊夫妇及其他所有家人都跪在地上,头也不抬,一位官员手捧圣旨,正要宣读。世民与无芳藏在廊下,边观望,边屏气细听。
原来,这是一份调遣李渊的圣旨,大意是夸赞李渊这些年来忠心耿耿,政绩不错,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皇上决定提拔他为太守,让他到荥阳任职。
圣旨读完,李渊夫妇以及跪在地上的众人连呼万岁。李渊终于松了口气,他站起来笑容满面地邀请钦差落座喝茶。
钦差皮笑肉不笑地说:“唐公,祝贺你高升啊。”
“托福,托福。”李渊附和着,忙给夫人使眼色,让她去准备送给钦差的礼物。
就在李渊和钦差寒暄之时,躲在外面的世民已经跑走了,他边跑边对无芳说:“父亲要到荥阳任职,看来我们也要跟着一起搬家了。”
“荥阳在什么地方?”无芳问。
“荥阳在东边,”世民高兴地说:“我听人说那里离洛阳很近,是个军事重镇。”
听到军事重镇几个字,杜无芳迷惑地摇摇头问:“那里经常打仗吗?”
李世民笑着说:“现在不打了,以前经常打。”
两个小伙伴说说笑笑,很快来到内宅。远远地,一位丫鬟抱着一堆东西走过来,李世民问道:“你拿东西干什么?是不是搬家啊?”
丫鬟说:“公子,搬家哪有这么快!这是夫人让我送到前面去的礼物。”
“给谁的礼物?”世民问。
丫鬟看看四周,低声说:“当然是送给钦差大人的。”说着,赶紧走了。
李世民怔了半晌,愤愤地说:“皇帝派来的人竟然这么贪财,可见都是些没有作为的东西。”
说完,他转身去见母亲。
窦夫人正在屋里安排下人丫鬟们收拾物品,做搬迁的准备工作,看见世民进来,吩咐说:“世民,你父亲奉命到荥阳任职,估计不几天就要启程了,你也回去准备一下。”
世民说:“我知道了,母亲。孩儿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只要给我多带几匹马就行。”
窦夫人笑着说:“我看,你干脆骑马到荥阳去吧。”
这句话恰好提醒了世民,他兴高采烈地说:“对呀,无芳,咱们一路骑马去荥阳怎么样?既可以练习骑术,沿途还能够尽情领略各地风景。”
“那可不行,”杜无芳摇着手说,“一来咱们不知道路,二来路途遥远,恐怕咱们吃不消。”
窦夫人也说:“世民,不要胡思乱想了,此地离荥阳远隔千里,哪是你小孩子随便骑马就能到的。再说,你父亲会有所安排,你还是听从安排吧。”
世民一心想着骑马去荥阳,哪里听得进母亲和好友的劝告,他开始加紧练习骑术,不知道这次他能否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次搬迁,对于八岁的李世民来说,是否具有其他意义呢?
运河前的志向
离搬迁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府上下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做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这天,李渊来到内宅与夫人商量行程,他说:“我先一步前去,你们由裴静等人保护可以慢慢前往,不要过于慌张。”窦夫人点头说:“就是怕几个孩子受苦。”在岐州,窦夫人再添一子,取名元吉,是世民的四弟。这样算起来,他们在岐州的孩子共有三个,世民、玄霸和元吉。玄霸身体羸弱,元吉年龄尚幼,长途跋涉,确实比较麻烦。
李渊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世民呢,这几天怎么不见他的影子?”
“我忙着安排家人收拾行装了,也没留意啊。”窦夫人回答。
李渊说:“世民虽然年纪小,还是有些胆量的,脑子反应也快,我看不会有问题。”
夫妻两人正在商量,一名下人慌慌张张跑进来说:“老爷,夫人,二公子骑马先走了。”
“往哪去了?”李渊夫妇同时追问。
“他说他去荥阳了。杜无芳拦不住他,让我来禀告老爷。”
这下李渊呆住了,窦夫人紧张地吩咐:“快去追回公子。”然后对李渊说:“这个孩子太大胆了,前几天说要骑马去荥阳,我还阻止过他呢。现在倒好,不打招呼自己跑了。”
李渊站起来说:“恐怕他们追不回来,还是我亲自跑一趟吧。”
他疾步走出内宅,到外面骑上一匹骏马飞奔而去。不多时,他望见在管道上打马前行的世民和杜无芳了,追上去喝问:“世民,你要干什么?”
世民听到父亲喊声,勒马回头说:“父亲,我想骑马去荥阳。”
李渊脸色阴沉地说:“你一走了之,剩下母亲和弟弟怎么办?”
世民听此,顿时愣住了,他嗫嚅着说:“孩儿疏忽了。”
“我这次就安排你照顾家眷,负责他们的安全,只要你护送他们安全抵达荥阳,就算你立功一件。”李渊大声宣布。
听说安排给自己这么重要的工作,世民当即认真地回答:“请父亲放心,孩儿一定完成任务。”看来,这个安排对李世民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杜无芳悄悄说:“公子,这可是个重任啊。”
世民得意地说:“我知道,可是只有担当重任才能得到锻炼。”
听到世民毫不含糊的回答,李渊心头略微放松了一些,带着他回到府邸。过了三天,启程的日子来到了,李府上下男女老幼足有几十口,加上行李辎重,足足装了六大车。看着如此庞大的队伍,世民心里不免紧张,他一会儿看看行李,一会儿看看众人,似乎有些不知所措。窦夫人看到世民慌乱的神情,走过来说:“你可是这次搬迁的大元帅,我们都听你的,你可不要半途而废啊。”
世民搔搔头皮,稳稳心神说:“我知道,我会保护好每个人。出发吧。”
世民一声令下,几十人赶车的赶车,坐车的坐车,骑马的骑马,纷纷攘攘离开府邸,走出岐州城郭,来到广袤的田野之中。世民虽然经常骑马出来游玩,却从没有到过这么远的地方。这次,他极目远眺,只见山峦起伏,翠嶂跌宕,鸡鸣狗吠,村廓相连,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一会儿,听到远远近近有人高歌;一会儿,看到田地里有人埋头打理庄稼;一会儿,还有三两个妇人手挎提篮,正要去赶集。世民生在贵族之家,难得见到这样的景致,好奇之下,他左顾右盼,不停地欣赏周围的一切。
一路行进,马不停蹄,经过几天跋涉,他们来到洛阳城外。遥遥望去,洛阳城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实在是一座宏伟的城郭。路上行人增多,车马不断,真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世民乍看如此景观,不觉心生感慨,大声说:“这才是都城风貌!”
就在这时,前面探路的家人飞马赶回,见着世民说:“二公子,老爷已经在洛阳城别馆里做了安排,我们只管进城去歇息吧。”
“好,”世民说,“我去禀告母亲。”
原来,作为势力和地位的象征,李家在东都洛阳早就设有庄园别馆,以备李渊等人来此居留。窦夫人听说已有安排,随即吩咐世民说:“进城吧。”
进到洛阳城内,只见街道宽阔,房屋鳞次栉比,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尤为壮观。街道上店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李世民好奇地观看着,似乎忘记前行了。他自幼跟随父母生活在关陇一带,那儿的地理环境自然比不上富庶的关东地区。加之洛阳作为当时文化经济发达之地,比起略显偏僻的关中,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终于到达别馆,几十口人鱼贯下车,舒展四肢,准备彻底放松一下。窦夫人在丫鬟的搀扶下来到内宅,吩咐下去:“就在洛阳休息几日,然后再东去荥阳。”荥阳离洛阳只有一二百里路程。
听到这个命令,众人非常高兴,他们谁不愿意在繁华的洛阳多玩几天?世民和杜无芳更是开心。第二天,他们匆匆吃过早饭,就溜出去玩了。两个人在热闹的街道上转来转去,被眼前繁华的景象完全吸引住了。就在这时,突然听人喊:“万岁出巡视察大运河了,快去看啊。”此时的杨广生活在洛阳,正督促修建大运河。
隋炀帝巡游江都
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人潮朝洛阳城外涌去。世民和无芳夹在人群中,也被带到城外。这里正是大运河刚刚修建完毕的一段工程。说起大运河,许多人都不陌生。它贯穿南北,是中国古代一条重要的经济运输通道。杨广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继位不久,以方便南北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为名,开始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这条亘古至今最为浩大的人工河渠。谁也没有料到,大运河在修建完工以后,却成为杨广巡幸江南的便利通道,并且因此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这与修河之初的愿望大相径庭,成为杨广走向失败的一个原因。
再说李世民,他随着人流来到运河边上,只见河道开阔,水波荡漾,引来的黄河之水有着孕育万物之灵性,即将奔流南北,连接东西,确实是一条承载和传递着华夏文明的纽带。河面上,一艘巨大的楼船装饰华丽,丝竹之声委婉动听,显示着一派盛世景象。浩大壮丽的场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似乎沉迷其中,而忘却其他。这时,楼船轻轻启动,岸边鼓乐齐鸣,百姓欢呼,预示着运河初期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李世民见此情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大丈夫为国为民,就应该这么做!”
杜无芳扯扯李世民的衣襟说:“公子,请当心。”
这可是天子脚下,如果一言不慎,会招来杀身大祸。世民刚才说的那句话与当年汉高祖刘邦见到秦始皇巡幸时说的话非常相似。要是追究起来,岂不是惹祸上身?世民激情昂扬、热血澎湃的一句话,正反映出他的志向和抱负,以及肯为百姓着想的性格。后来,他做了皇帝,曾说:“天下非一人所治,理应代天下人寻找能人治理天下事。”可见他不仅抱负远大,还有一颗宽大的胸怀,这正是他千百年来被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世民随父远迁,一路上增长知识,抒发胸怀,开阔了视野,这段经历将为他以后的人生之路积累非常宝贵的财富。来到荥阳后,这里是关东富庶地带,文化发达,名士聚集,地理风貌、人文特色与关中大有区别,这对于酷爱骑马、不喜欢读书的世民来说,会发生哪些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