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在线教育的发展与青年思想教育的变革——以MOOC为例
一、在线教育的发展史——从OER到MOOC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又称慕课。维基百科对MOOC的最新定义为“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在线课程。MOOC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发展而来,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1]
在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的时代特质影响下,MOOC热潮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早在上个世纪,软件领域开放源代码运动开始向其他领域延伸,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OER)代表了互联网和教育结合的范例。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了开放课件项目,将2000多门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共享。以此为起点,开放教育资源实践呈星火燎原之势,2010年前后,哈佛大学“幸福”、耶鲁大学“哲学·死亡”、普林斯顿大学“人性”等世界名校精品开放课引发热潮。
MOOC的概念最先由加拿大学者于2008年提出,他们最早用MOOC来指一门叫“连通主义与连通性知识”的课程,该课程的内容都可以通过RSS订阅免费获取,在线学习者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协作工具参与到课程当中。此后,MOOC逐渐在北美发展起来。几乎与此同时,2007年,美国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形成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接下来,他们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开辟出课堂时间来让学生完成作业或实验,并为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这就是翻转课堂。2009年,“可汗学院”成立,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并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受此启发,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将“人工智能”课程搬上互联网,获得极大成功。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MOOC平台开始运作,MOOC承接网络视频公开课,成为在线开放教育领域的新热潮。据调查,2013年美国在线教育注册用户数高达710万人,占全美高校学生数的33%。
在强大的MOOC浪潮裹挟下,北京大学于2012 年9月首推四门课在Edx 平台正式向全球开放。随后的几个月,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国内多所高校纷纷尝试部分课程上线,向全球开放,各类华文MOOC平台也纷纷建立。2013年被各界媒体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除高校MOOC课程和平台建设外,各类商业性的在线教育产品与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有大量资本进入,如多贝网、沪江网校、粉笔网等。
二、MOOC对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大学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影响
1. 对教育本质的冲击
MOOC创造了一种基于网络的知识生产、传播和习得方式,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在网络时代,知识呈动态化存在、观点多元化并存的特点,每一位参与者在网络媒介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借助媒体生产知识,创造和交流观点,展示自己和表达思想。MOOC要求的“大规模”对于实现一定规模的自组织频繁交流很重要,各种信息分享流动汇集形成大范围的多样性观点,那些在分享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重要思想或知识要素进入网络传播的通道,参与者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由于传播平台的转变,将主要的教学内容放在网络上,由学员自由地组织学习,促使学员与教师一起创造知识、生产知识,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类接受知识的习惯,即由系统化的知识讲授到可重复的、片段化的知识建构。
2. 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直接讲授、单向传递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并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而“在线开放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基于问题、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在MOOC的影响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学习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通常而言,混合式教学要求:①在教学形式上,传统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②在教学技术上,基于Web技术,结合视频、音频、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多媒体技术;③在教学手段上,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④在教学目标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⑤在教学评价上,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3. 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不论高校教师是否接受MOOC,MOOC所代表的教育潮流都将对教师主体地位、教学技术和手段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教授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对多的形式,而翻转课堂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生可以掌控自己看教学视频的进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从而获得了学习上的主动权,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说,亦是对教师课程内容建设的有益推动。另一方面,对于参与MOOC建设的教师而言,他们将面临新教学技术与手段的挑战、国内外著名高校名师的竞争以及复杂多样的学习者。北大艺术史著名教授朱青生曾结合个人开展MOOC课程的实际,指出在初始阶段MOOC课程时间、精力投入量大,课程录制中存在着“表演”与“授课”的冲突,不同教师对MOOC的理解及预期与实际效果也可能存在差距。
4. 对学生角色的影响
MOOC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允许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学习者自由注册使用,它既能提供在线交流论坛,又鼓励学习者通过Wiki、博客、社交网站等工具以小组活动等形式参与学习。不少学者认为,MOOC模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通过MOOC进行学习能够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权利,通过在沟通交流而非单向接收中习得的知识将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MOOC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自主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有可能有助于提升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能无法对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产生吸引。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打游戏、看电影、购物,而搜集资料、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的学生较少,尤其对于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欠缺。大多学生仍有着“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学习意识,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而自主学习,或者不会去思考自己应该学习什么。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资源始终是社会稀缺性资源,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数量与质量不一,接受高等教育也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因此,MOOC所强调的大规模、开放、网络、共享理念,或将对教育资源分配格局产生颠覆,使得高等教育资源成为普惠性资源,并进一步弱化阶层因素、强化个人能力因素对受教育程度、知识技能水平的影响。
具体而言,MOOC将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成本过高的问题,为弱势群体家庭带来福音,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其可以有实现向上流动的资本。MOOC将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能力资格与其实际进入的高校招生要求之间的匹配不当问题,方便较差高校的弱势群体学习到优质课程,继而提升自身。MOOC将有助于解决就业难问题,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MOOC平台与其他在线教育平台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有一套完整的网络评价体系,学员通过平台上的各种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证明,而这也证明了学生具备相应的自控能力、学习能力、规划能力。
在知识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知识环境中,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状况、城乡等背景的人,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和机会的差距很大。MOOC这种教育形式向有意愿的广大群体提供了获得大量免费优质知识资源的机会,有可能为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发挥革命性作用,促进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化,有利于解决由于资源匮乏带来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推进真正的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对MOOC的反思与展望
(一)MOOC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2017年,教育部启动“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并于2018年1月15日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相关人士表示,未来教育部将围绕提高质量、推进公平两项核心任务,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为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
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认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常态。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低成本实现有效的在线教学活动;二是在线(混合)教学将会广泛融入到大学教学活动中,无论现在是否刻意推动。如果能够实现足够多的优秀课程的组合,中国便有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机遇。[3]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于2016年3月发布《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国内14个MOOC平台、1388门课程和22952名学习者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了中国MOOC建设与发展的十大特点和八大挑战。十大特点包括: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深度参与;突破传统定位,以MOOC促进整体变革;MOOC组织模式多样化;以MOOC推进学分互认制度创新;MOOC课程丰富,基本覆盖全体系;单一化教学模式有待突破,亟须促进深度学习;学习者学习意愿强烈,但学习完成率低且学习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学习支持服务整体薄弱,缺少实时的个性化支持;利用MOOC变革高等教育仍需努力;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八大挑战包括:支撑自适应、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的创新;“互联网+”模式的突破;推进在线学习理论创新;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分认证与质量保证制度仍需完善;课程知识产权问题亟待解决。
(二)“互联网+”教育的预测与反思
根据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的调查,2030年的学校将呈现以下六大特征:创新是未来教育的主题、教师传统角色将消解、教育语言走向全球化、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专业资格认证和技术能力将挑战传统学位、基于公共和私人资助的混合模式将是教育最优的选择。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MOOC具备受众面广、资源共享、教学互动、知识载体丰富、提供异步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开展学习)等优势。而相比于传统教学,MOOC也要存在着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宜应用于面向学科的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等劣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MOOC仍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从MOOC的应用效果看,MOOC针对短期培训,或者面向具体知识点的培训具有优势,而对于面向学科的、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养成,则以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更有利。
互联网的先驱之一钱伯思早在1994年预言,互联网影响最大、受惠最大的将是教育领域。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互联网已经渗透甚至颠覆了很多行业,但教育并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被彻底渗透或者颠覆。这既与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等问题密切相关,更是由教育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互联网+”并不能颠覆教育,对于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等问题,则需要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尝试。
四、MOOC对高校青年思想教育事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MOOC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情境性,这个特点能在价值观教育上发挥巨大积极作用。MOOC的学习过程均设置了课程讨论环节,青年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课程问题或思想困惑与人在线交流,网络的虚拟特征使得学生更有勇气提出他们的质疑,从而在交流和辩论中形成观念和态度。与此同时,课程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着课程讨论区,做好学习者和主讲老师之间的纽带,从而使得授课老师能针对自由讨论中暴露出的学生思想问题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传统思想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而MOOC教育模式在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上较为欠缺,教师能否持续发挥思想引导作用,就取决于课程管理、教学内容调整以及教师本身的网络素养等多方因素。因此,在MOOC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中,需充分尊重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改变单向度的教育指向,推动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双向度沟通和交流;采用线上授课与线下辅导结合的教学方式,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学生发展的个体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关照。这样才能真正促使思想教育的MOOC教学取得实效性。
思想教育需要有更为大量、广泛、有说服力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而MOOC教育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使教师能够迅速搜集一切有利于思想教育的资源,能够有效凝聚、增强教育力量。以MOOC来推动思想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关键在“精”不在“多”。MOOC与思想教育课程的结合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一方面在于其新颖的授课形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思想政治MOOC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观看授课视频,结合生动真实的图片、录音、电视纪录片等资料,并灵活穿插了小测验、互评、在线讨论和答疑等互动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MOOC的辐射面广,成果能为校内外学生所共享,因而对于课程质量的要求更强。对于北京大学等学科实力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而言,具备了建设高水平思想政治MOOC的基础,为此还需建设一批主讲教师团队、资源建设团队于课程管理团队。
[1]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GIOL].维基百科,2017(20171214)[2017-12-14].https://zh.m.wikipedia.org/wiki/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
[2] 芥末堆看教育.上线三年,中国大学MOOC未来如何发展[EB/OL].[2018-02-05].http://www.sohu.com/a/220953027_115563.
[3] 王左利.北京大学李晓明:以慕课为基础的教学将是未来常态[EB/OL].[2017-04-10].http://www.media.edu.cn/zcjd/fmbd/201704/t20170410_15052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