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发展情况分析
(一)综合分析
2019年,上海市大数据发展指数为41.06,位列全国第4。其中,基础环境指数为11.98,产业发展指数为14.33,行业应用指数为14.75,如表7-1所示。
表7-1 上海市大数据发展指数

在基础环境指数中,上海市组织建设指数为35.73,政策环境指数为24.13,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指数为43.96,集聚示范指数为57.05,智力保障指数为38.73,如表7-2所示。
表7-2 上海市大数据基础环境指数

在产业发展指数中,上海市产业规模指数为41.87,企业数量指数为49.88,创新能力指数为23.23,数据资源指数为28.37,如表7-3所示。
表7-3 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

在行业应用指数中,上海市政务应用指数为43.88,工业应用指数为58.48,重点行业应用指数为59.80,民生应用指数为31.65,如表7-4所示。
表7-4 上海市大数据行业应用指数

(二)优势与亮点
总体发展水平高,位列全国大数据第一梯队。上海市积极推动大数据发展,从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产业环境、创新大数据应用各方面持续发力。从总体角度看,上海市大数据发展指数达到41.06,位列全国第4,处于全国大数据发展第一梯队,与排名第2的江苏省和排名第3的北京市总指数相差4分左右,差距较小。此外,上海市发展情况优秀,基础环境指数为11.98,产业发展指数为14.33,行业应用指数为14.75,三项一级指标均进入全国前5。
发展环境坚实稳定,基础设施和集聚示范发挥效应。上海市基础环境指数为11.98,位居全国第3。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指数为43.96,位居全国第2。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第22期《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2018年第四季度)显示,上海的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为31.86Mb/s,4G下载速率为25.63Mb/s,分别高于全国固定网络均值(28.06Mb/s)和4G网络均值(22.05Mb/s)的13.5%和16.2%,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为大数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上海市已开始规划5G建设,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加快5G引领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电信2019年将在上海建设超过3000个5G基站,到2021年年底建设超过1万个5G基站;加快推进基于5G的创新和研发平台落户上海,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快5G应用落地,助力上海打造全球领先的5G应用创新策源地;基于5G+光网“双千兆”,构建高速、智能、泛在的应用生态圈,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美丽家园、智慧家庭等领域的智能应用,助力上海打造“双千兆宽带城市”。此外,上海市集聚示范效应不断凸显,指数达到57.05,位居全国第3。上海市既是长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承建区域,又是软件名城城市。同时,还有大数据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类)、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类)等多个国家级集聚示范基地,为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数据产业规模逐渐增大,双创平台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为14.33,在全国位居第5。其中,企业数量指数为49.88,位居全国第3,创新能力指数为23.23,位居全国第4。《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大数据核心产业产值达到千亿级别,建成3家大数据产业基地,培育和引进50家大数据重点企业,形成一批服务经济社会民生的大数据融合发展新业态。目前,上海市有35个双创平台,529家大数据企业。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已超过600家,90%以上为社会力量兴办,覆盖超过38万科技类创业者。众创空间和联合办公空间的数量增长背后,是上海“双创”力量的飞速增长。
大数据与产业深度结合,重点行业应用成“排头兵”。上海市大数据行业应用指数为14.75,在全国位居第3。其中,重点行业应用指数为59.80,位居全国第1。大数据与政务、工业、民生和重点行业结合深度增强,各种应用层出不穷。上海市农业网站、省市级农业大数据平台、应用示范基地和企业应用案例共有9例,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8000万元,第三方支付金融牌照、互联网保险金融牌照等许可共54个。
(三)问题与不足
顶层设计仍有待加强。上海市政策环境指数为24.13,全国排名第15,并且略低于全国平均值24.93。2013—2017年,关于大数据产业相关政策上海市共出台了7条,远低于贵州、福建、广州等省市,缺乏更为细节性的顶层设计,如对医疗卫生、政务数据资源、重点行业,上海市应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政策性文件进行指导。
民生应用仍需继续推进。上海市民生应用指数为31.65,全国排名第26。虽然大数据民生应用整体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但是上海市的民生应用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后,与全市大数据整体发展水平不一致。由于上海市人口众多,人员构成情况复杂,目前上海市社保卡覆盖率仅为65%,电子病历覆盖率为85%,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类民生应用也应积极与大数据相关联,实现快速发展,惠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