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通常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在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失调时,六淫之邪袭人肌表,并按阳络—经脉—阴络的顺序传变。阳络循行于皮肤或在外可视的黏膜部位,将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敷布于六经皮部,成为卫外抗邪的第一道屏障,发病时则首当其冲。六淫外袭,必首犯阳络,正不胜邪,邪气将顺次传入,由表入里,由阳络传至经脉,再传至脏腑,最终深入脏腑之阴络。《灵枢·百病始生》对六淫伤人致病的传变过程作了具体描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
六淫外邪是痹络病的外因。《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论,并认为,虽然是三气杂至,但因受邪次序有先后,感邪程度有轻重,发病后的症状则不尽相同,即所谓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引起肢节疼痛。风邪善行数变,故行痹表现为关节游走疼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寒气胜者,气血凝滞不通,发为痛痹,表现为关节冷痛。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阻碍气血运行,故着痹表现为肢体重着,痛处不移。以上所说的三痹,只是三气杂至一气偏胜的典型病证,如若三气之中两气偏盛,表现出的症状就复杂了。例如风邪与寒邪两邪偏重的情况下,表现为风寒痹阻证候,关节不仅呈游走性疼痛,同时伴有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再如,寒邪与湿邪两邪偏胜,则表现为寒湿痹阻证候,即关节肢体不仅冷痛,同时伴重着、肿胀。当然也可能出现风、寒、湿三邪邪气相当合而为病的情况,形成风寒湿痹阻证候,则具有关节冷痛、游走不定及沉重、肿胀等三邪致病的表现。由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络病,除见于行痹、痛痹、着痹外,多见于漏肩风、肿股风、肌痹、骨痹、历节风、尪痹等病中。
论湿邪有寒、热之别。古人论痹主要是以寒湿为主,这可能与痹证以关节冷痛为主要表现有关。实际上,不仅寒湿可引起关节痛,湿热同样可以阻滞经脉,引发气血不通而致痹痛。仲景对湿热之邪致痹即有一定认识,其所论及的“湿家病身疼发热”“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湿家身烦痛”以及对发热的描述为“日晡所剧”等,颇似湿热痹证,亦似今日西医之“风湿热”症状。当然,湿热为痹的观点真正得以发挥,还是在清代温病学派出现之后。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指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这是对湿热致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具体描述和介绍,所以叶天士曾说:“从来痹症,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于暑暍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明确指出了寒湿与湿热的不同。
湿热痹阻,或由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外受风湿之邪入里化热,或为风寒湿痹经久不愈,蕴而化热,或湿热之邪直中入里,均可使湿热交阻,气血瘀滞经脉关节,而出现关节肌肉红肿灼痛,屈伸不利。热为阳邪,故可见发热;湿性黏滞,故病程缠绵难解。历节风、骨痹、皮痹、肌痹、脉痹、寒热痹均可见湿热痹症状,而西医所称之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皮肌炎等均有湿热痹阻的表现。
后人论痹病,受《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影响,主寒者多而主热者少。随着人们对痹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结合大量临床观察,我们认识到,痹病属寒者固多,而热者近年来日益增多,特别是风热之邪及火热毒邪致病者。热痹成因一般宗《内经》强调体质因素,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素问·痹论》指出:“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因生活环境和气候的变迁,饮食谱的变化,导致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从而发生热痹。清·顾松园指出:“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顾氏医镜·症方发明五·痹》)说明痹病中,有一部分表现为火热之证,究其因,一是外感风热淫邪,二是阳盛之人感受外邪后,由于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可出现热证甚至毒热之证。朱丹溪论痹证病因时,就提出过“风热”侵袭。而火热毒邪引发痹病,在宋、明时期即有过记载。“风毒走注”作为痹证病因已为不少医家认可。如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体外门》中记有:“风流走不定,久则变成风毒,痛入骨髓,不移其处,或痛处肿热或浑身化热。”《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诸痹源流》对热毒致痹的表现描述得相当具体:“或由风毒攻注皮肤骨髓之间,痛无定处,午静夜剧,筋脉拘挛,屈伸不得,则必解结疏坚,宜定痛散。或由痰注百节,痛无一定,久乃变成风毒,沦骨入髓,反致不移其处……”自唐以后有些医家则强调外受热毒的作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对热痹症状有过具体描述“热痹之证,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随着对现代疾病的病因及原理认识的深化,我们认识到部分痹病属于现代医学所谓代谢性疾病,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太过精美肥甘则易于内生热毒。另外,长期食入饮食中各种化学添加剂和残留农药等,也会使毒热之邪自内而生,流入四肢关节而发为热痹证。结合古人的认识,分析今日之痹病,认为痹病缠绵难愈,久之,脏腑受损,易生寒热之变。加之邪气蕴蓄难解,久而成毒,则生热毒之痹。运用清热解毒之剂治疗痹病不仅论之有据,且已有大量成功经验。
风热之邪外侵,病邪在表,则阻塞经脉,发热,畏寒,身痛肌酸,皮肤肿胀,甚则筋脉干涸失养,张口困难,五指难展,中医谓之皮痹,西医学之全身性硬化病,可用此病机解释。若素体阳盛之人,风热入里化火,火极生毒,热毒交炽,燔灼阴血,瘀阻脉络,伤于脏腑,蚀于筋骨,热毒伤及血络者,则血热外溢,凝于肌肤则见皮肤红斑,热毒阻滞经络关节则关节红肿热痛,内攻犯脏者,则五脏六腑受累,心、肝、肾、脑受损,可见于中医之骨痹、周痹,西医学之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及皮肌炎、硬皮病、成人Still病等疾病中。
关于燥邪导致痹病,古代医家少有论及,现代中医有“燥痹”之称。燥邪之由来,或外受,或内生。如风燥之邪由外而入,或风热之邪伤人后,燥热耗伤津液,津液干涸而经脉痹阻,其症可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口干唇燥,口疮唇疡,目干泪少,苔干脉细;或肝肾虚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津液枯燥,经脉气血痹阻,口眼干燥,少泪少唾,少涕少汗,目红咽红,干咳少痰,肌肉酸痛。以上两种病因所致的病证,中医均谓之燥痹,与西医之干燥综合征颇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