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痹络病的病因病机
在《内经》中建立的经络学说不仅提出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而且提出了由经脉支横别出、遍布全身的络脉系统,气血通过经络敷布渗灌于脏腑,脏腑通过经络络属形成相互协调与控制关系,从而建立起能够解释复杂生命现象的完整中医学术理论。络分阴阳,阳络分布于六经皮部,阴络布散于体内脏腑并成为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之气络承接经气并敷布于脏腑组织发挥其正常功能,经气进入气络成为该脏腑络气,络气传入与传出形成脏腑之间的信息传导与调节控制,故称“气主煦之”;脏腑之脉络则使在脉中运行的血液渗灌于脏腑组织,为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脉络的末端发生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等维持生命运动必需的生理活动,也称“血主濡之”。而气血在生命机体中的上述种种重要功能是不可能在线性运行的经脉通道中完成的,必是在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化、遍布全身的网状络脉系统中实现的。
络脉虽然由经脉支横别出而形成,但其结构、循行与功能特点与经脉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其发病及病机演变的特异性。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变的通道,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其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末端完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因此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久病久痛,脏腑气机紊乱,或气血耗损无以荣养络脉致络虚不荣,或气结在经,功能失调,久则入血入络,伤及形质。此外亦有内外各种因素造成络脉损伤,导致络气阻断不通或脉络破损出血。可见由于络脉的结构、循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病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细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