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医疗技术及中成药用药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电针技术

电针技术,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低频脉冲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儿科常用于:原发性遗尿(遗尿)、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功能性腹痛(腹痛)等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选穴方法

1.选穴时可按传统针灸理论,循经选穴或辨证选穴。每次治疗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即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一般多选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2.结合神经分布选穴,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也可用阿是穴作为电针刺激点。

(二)基本操作方法

使用电针仪前,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针刺穴位得气后,再将电针仪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如果在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可将两根毫针之间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最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通电时调节刺激量旋钮,使刺激电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使用的电刺激强度以患儿可接受为度。

1.波形的选择 电针仪的波形有疏波、密波、疏密波、连续波等,儿科疾病主要选用疏密波及连续波。

(1)疏密波 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其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可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常用于小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小儿功能性腹痛。

(2)连续波 亦叫可调波,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的波形。其兴奋作用较为明显,刺激作用强,常用于治疗遗尿、脑性瘫痪。

2.电针强度 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如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会突然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强度因人而异,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其差异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在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脉冲电流的“痛阈”强度因人而异,在各种病态情况下差异也较大,一般应以患儿能耐受的强度为宜。

(三)治疗时间

通电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具体可根据患儿病情酌情调节通电时间。

(四)电针仪种类

电针仪种类繁多,如蜂鸣式电针仪、脉冲式电针仪等,由于蜂鸣式电针仪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易学,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此种电针仪。

蜂鸣式电针仪是一种利用电铃振荡原理,将直流电转换成脉冲电流。这种脉冲电流波形较窄,如针尖状,且不对称。(图1-9)

img

图1-9  蜂鸣式电针仪

二、禁忌证

1.心脏附近应避免使用电针,特别是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更应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横跨脊髓及心脏通电,以防损伤脊髓甚至发生脊髓休克。

2.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3.小儿年龄小于3周岁或3周岁以上但不能清楚表达针感刺激强度者禁用。

4.有明显出血倾向者,如小儿紫癜禁用。

5.小儿胸背部由于重要脏器居多,皮肤薄弱,禁止使用电针。

6.儿童及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患者禁用。

三、注意事项

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仪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故须事先告诉患儿家属,让其思想上有所准备,以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电针刺激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不要突然加强,以免出现晕厥、弯针、断针等异常现象。

3.在头针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使用电针,如出现一侧感觉过强,这时可以将左右输出电极对换。对换后,如果原感觉强的变弱,而弱的变强,则由于电针器输出电流的性能所致,如果无变化,则由于针刺在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引起。

四、适用的常见儿科疾病

(一)原发性遗尿(遗尿)

【适宜证型】

1.肾气不足证 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2.肺脾气虚证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3.肝经湿热证 尿少色黄腥臭,外阴瘙痒,性情急躁,面赤唇红,手足心热。

【穴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百会、关元、气海等。

【辨证加减】

1.肾气不足证 加命门、太溪。

2.肺脾气虚证 加脾俞、足三里。

3.肝经湿热证 加行间、阴陵泉。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百会穴沿头皮向后斜刺0.5~0.8寸;关元、中极针尖稍向下斜刺1-1.2寸,使针感放射至阴部,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中等量刺激,每次20~2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天。

(二)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

【适宜证型】

1.肝肾不足证 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目无神采,面色不华。

2.心脾两虚证 精神倦怠,发稀萎黄,四肢痿软,流涎不禁,食少,便溏。

【穴位】百会、四神聪、风府、夹脊、悬钟、足三里、合谷等。

【辨证加减】

1.肝肾不足证 加肝俞、肾俞。

2.心脾两虚证 加心俞、脾俞。

3.局部取穴 上肢瘫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取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颈项软瘫取天柱、大椎。腰背软瘫取命门、腰阳关、肾俞、脾俞。智能低下取四神聪、智三针(神庭、双侧本神)。言语障碍取哑门、舌三针(上廉泉、廉泉左、廉泉右)。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四肢穴接低频脉冲电治疗仪,用疏波,缓慢增大电流量,刺激强度以患儿能耐受的最大限度为限。背俞穴用电极贴敷代替针刺,每次45~60分钟。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周。

(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

【适宜证型】

1.肝肾阴虚证 腰酸乏力,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

2.心脾两虚证 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纳少,面色无华。

3.痰火内扰证 胸中烦热,纳少口苦,便秘尿赤。

【穴位】四神聪、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太冲等。

【辨证加减】

1.肝肾阴虚证 加肝俞、肾俞、行间。

2.心脾两虚证 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3.痰火内扰证 加丰隆、曲池。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选2~4穴接电针治疗仪,予以疏密波,弱刺激,患儿能耐受为适中,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天。

(四)功能性腹痛(腹痛)

【适宜证型】

1.饮食积滞证 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吐泻后痛减。

2.脾胃虚寒证 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纳少便溏,面色无华。

【穴位】天枢、关元、足三里等。

【辨证加减】

1.饮食积滞证 加梁门、下脘。

2.脾胃虚寒证 加脾俞、胃俞、神阙。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予以疏密波,腹痛发作时足三里可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殷英.电针治疗仪[Z].CN201356921: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9.

[2]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6-160.

[3]王频,杨华元,胡银娥.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部分:电针》研制体会[J].中国针灸,2010,30(5):4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