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801法学综合二(民法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01法学综合二(民法学50分、刑法学50分、民事诉讼法学25分、刑事诉讼法学25分)
民法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在试卷或答题纸上作答无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王甲有一个8岁的儿子王乙。聪明过人,平时经常帮助王甲买些小商品,从未出现差错。某日,王甲带着王乙,到商场购买一台电视机。因商场人多,两人走散。王乙看到一款正在促销的电视机,款式好看,价格便宜,遂订购了一台。关于该合同的效力,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该合同使王乙纯获经济上的利益,故应认定为有效
B.该合同须经王甲追认后才能有效
C.王乙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该合同应当无效
D.在合同被王甲追认之前,商场可以撤销该合同
2.孙某有一套仿古家具,价值10万元。2007年7月2日,赵某见到该套家具,十分喜欢。孙某谎称该套家具系祖上传下来的。经协商,双方以80万元的价格成交。2008年6月2日,赵某委托某鉴定机构对该套家具进行鉴定,才知道原来是仿古家具,市价仅为10万元。关于本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孙某的行为构成欺诈,赵某有权在2010年6月2日前撤销合同
B.孙某的行为构成欺诈,赵某有权请求法院将家具的价格从80万元减少到10万元
C.赵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赵某有权在2009年6月1日前解除合同
D.赵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赵某可以要求法院撤销合同,但不得请求法院变更合同
3.2011年7月,常某与李某签订一份居间合同,约定如下:由李某帮助常某在即将建
好的滨海商城中租到两个新建的摊位;当李某带常某与滨海商城签订合同时,常某付给李某2万元好处费。2011年12月,常某前去滨海商城,发现其商位系20年的长期租赁,并不像李某当初介绍的那样是短期租赁。因租赁方式不能为常某接受,常某未能与滨海商城签订租赁合同。后因李某向常某索要报酬,双方发生纠纷。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李某有权要求常某支付报酬,因为李某已经向常某报告了订立合同的机会
B.李某无权要求常某支付报酬,因为李某没有促成常某与滨海商城订立租赁合同
C.李某有权要求常某支付报酬,因为是由于常某自身的原因才导致其与滨海商城之间的合同未能订立的
D.李某无权要求常某支付报酬,因为李某并无担任居间人的合法资格,李某与常某之间的合同无效
4.2010年1月1日,钱某与孙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约定钱某租赁孙某的房屋居住,租期三年,年租金6万元。2011年12月1日,孙某将该房屋以200万元的价格卖给赵某。2011年12月30日,赵某通知钱某向自己交付下一年度的房屋租金时,钱某才发现租赁房屋出售的事实,遂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关于本案,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钱某有权请求法院确认孙某与赵某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B.钱某有权请求孙某向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C.如果赵某是孙某的舅舅,则钱某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房屋
D.即便赵某善意购买租赁房屋并已经办理登记手续,钱某仍可以主张优先购买房屋
5.蒋某与陈某分别出资15万元和20万元,共同购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屋,出租给孔某居住。后来,蒋某将自己的共有份额以3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第三人戴某,但未办理变更登记。陈某、孔某知悉此事后,都表示愿意以同样的条件优先购买蒋某的共有份额。关于本案,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陈某作为房屋的共有人,有权以同等条件优先于孔某和戴某受让蒋某的共有份额
B.孔某作为房屋的承租人,有权同等条件优先于陈某和戴某受让蒋某的共有份额
C.戴某与蒋某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戴某应当优先于陈某和孔某取得蒋某的共有份额
D.陈某和孔某有权分别以15万元的价格各自受让蒋某拥有的共有份额的一半
6.2008年7月,甲因房屋装修,欠乙10万元装修费,未设任何担保。同年10月20日,甲向丙借款10万元,约定将甲的房屋抵押给丙,但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同年12月1日,甲又向丁借款20万元,约定将该套房屋抵押给丁,并于次日共同到房产登记机关办理了抵押登记。合同还约定,甲到期不向丁偿还借款的,房屋即归丁所有。2009年1月12日,甲又向戊借款20万元,约定将该套房屋抵押给戊,并于同日办理了抵押登记。后甲因病死亡,除了该套房屋之外,没有留下其他财产,也无其他债务。该房屋经过拍卖,获得价款50万元。这50万元在甲的四个债权人之间进行分配的顺序应当是( )。
A.乙10万元,丙10万元,丁20万元,戊10万元
B.乙0万元,丙10万元,丁20万元,戊20万元
C.乙5万元,丙5万元,丁20万元,戊20万元
D.丁独得50万元,乙、丙、戊均为0元
7.根据我国《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债务人放弃其未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债权担保的,债权人无权提起撤销权诉讼
B.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时,转让价格须达到交易时交易地的市场交易价的50%,才可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
C.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有权提起撤销权诉讼
D.债务人向其近亲属赠与财产的,债权人无权提起撤销权诉讼
8.关于侵权责任的构成,下列表述中正确的( )。
A.甲、乙两人共同殴打丙,致丙伤残,甲、乙应当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分别对丙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B.16岁的甲教唆9岁的乙放火烧毁丙的柴草垛,丙只能要求甲独自承担赔偿责任,不得要求乙或者乙的父母承担赔偿责任
C.甲、乙二人在马路边向马路上的行人扔石子,其中一粒石子砸中丙的脑袋,虽然丙无法证明该石子是甲还是乙扔的,但丙有权要求甲、乙二人承担连带责任
D.甲、乙二人分别实施侵权行为,对丙造成同一损害的,甲、乙二人应当对丙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9.以下关于产品责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请求赔偿
B.因运输者、仓储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无权要求运输者、仓储者承担侵权责任
C.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D.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10.关于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当事人可以在一审期间或者二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B.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但不得约定缩短诉讼时效期间
C.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应当依职权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D.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债务人自愿履行义务后,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
二、简答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的异同。
2.简述可撤销法律行为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的区别。
3.简述行纪合同与委托合同的异同。
三、论述与分析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共60分)
1.《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请结合我国现行法及相关、民法理论,谈谈你对此一规定的理解。(20分)
参考答案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01法学综合二(民法学50分、刑法学50分、民事诉讼法学25分、刑事诉讼法学25分)
民法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在试卷或答题纸上作答无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王甲有一个8岁的儿子王乙。聪明过人,平时经常帮助王甲买些小商品,从未出现差错。某日,王甲带着王乙,到商场购买一台电视机。因商场人多,两人走散。王乙看到一款正在促销的电视机,款式好看,价格便宜,遂订购了一台。关于该合同的效力,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该合同使王乙纯获经济上的利益,故应认定为有效
B.该合同须经王甲追认后才能有效
C.王乙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该合同应当无效
D.在合同被王甲追认之前,商场可以撤销该合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民事行为能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本案中,王乙时年八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且其购买彩电的行为不是纯获益的行为,因而该合同行为应当是无效的。
2.孙某有一套仿古家具,价值10万元。2007年7月2日,赵某见到该套家具,十分喜欢。孙某谎称该套家具系祖上传下来的。经协商,双方以80万元的价格成交。2008年6月2日,赵某委托某鉴定机构对该套家具进行鉴定,才知道原来是仿古家具,市价仅为10万元。关于本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孙某的行为构成欺诈,赵某有权在2010年6月2日前撤销合同
B.孙某的行为构成欺诈,赵某有权请求法院将家具的价格从80万元减少到10万元
C.赵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赵某有权在2009年6月1日前解除合同
D.赵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赵某可以要求法院撤销合同,但不得请求法院变更合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民事行为的种类。
【答案】B
【解析】孙某谎称该家具是祖传家具,从而使赵某愿意出80万的高价购买该家具,孙某的行为构成欺诈。所谓重大误解,依《民通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欺诈和重大误解的区别主要在于当事人陷入错误的原因不同,重大误解一般是行为人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误解,而欺诈则是因对方的故意行为而陷入误解。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受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可变更和可撤销的合同。A项,孙某的行为构成欺诈,但是,赵某行使撤销权的期间是1年,本案中,赵某从2008年6月2日起知道欺诈事实,因而其最迟应当在2009年6月2日前撤销合同。B项,孙某的行为构成欺诈,赵某有权请求法院变更合同。CD两项,赵某的行为不属于重大误解。尽管其在家具的性质和价值问题上确实存在错误,但是,该错误是由孙某的欺诈行为导致的,因而应当认定为欺诈而不是重大误解。
3.2011年7月,常某与李某签订一份居间合同,约定如下:由李某帮助常某在即将建
好的滨海商城中租到两个新建的摊位;当李某带常某与滨海商城签订合同时,常某付给李某2万元好处费。2011年12月,常某前去滨海商城,发现其商位系20年的长期租赁,并不像李某当初介绍的那样是短期租赁。因租赁方式不能为常某接受,常某未能与滨海商城签订租赁合同。后因李某向常某索要报酬,双方发生纠纷。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李某有权要求常某支付报酬,因为李某已经向常某报告了订立合同的机会
B.李某无权要求常某支付报酬,因为李某没有促成常某与滨海商城订立租赁合同
C.李某有权要求常某支付报酬,因为是由于常某自身的原因才导致其与滨海商城之间的合同未能订立的
D.李某无权要求常某支付报酬,因为李某并无担任居间人的合法资格,李某与常某之间的合同无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居间合同中的报酬问题。
【答案】B
【解析】根据《合同法》第427条规定:居间人未促成合同成立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但可以要求委托人支付从事居间活动支出的必要费用。根据常某和李某的约定,在李某帮助其签订合同时,才支付给李某报酬。由于常某并未与商城签订合同,所以其无权要求取得报酬。
4.2010年1月1日,钱某与孙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约定钱某租赁孙某的房屋居住,租期三年,年租金6万元。2011年12月1日,孙某将该房屋以200万元的价格卖给赵某。2011年12月30日,赵某通知钱某向自己交付下一年度的房屋租金时,钱某才发现租赁房屋出售的事实,遂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关于本案,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钱某有权请求法院确认孙某与赵某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B.钱某有权请求孙某向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C.如果赵某是孙某的舅舅,则钱某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房屋
D.即便赵某善意购买租赁房屋并已经办理登记手续,钱某仍可以主张优先购买房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司法解释关于房屋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规则。
【答案】B
【解析】根据《合同法》第230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孙某未通知钱某,剥夺了钱某的优先购买权,但是否应当因此认定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曾经是理论和实务界莫衷一是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7月30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未在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或者存在其他侵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情形,承租人请求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请求确认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C项,上述司法解释第24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承租人主张优先购买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二)出租人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的;……”。
5.蒋某与陈某分别出资15万元和20万元,共同购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屋,出租给孔某居住。后来,蒋某将自己的共有份额以3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第三人戴某,但未办理变更登记。陈某、孔某知悉此事后,都表示愿意以同样的条件优先购买蒋某的共有份额。关于本案,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陈某作为房屋的共有人,有权以同等条件优先于孔某和戴某受让蒋某的共有份额
B.孔某作为房屋的承租人,有权同等条件优先于陈某和戴某受让蒋某的共有份额
C.戴某与蒋某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戴某应当优先于陈某和孔某取得蒋某的共有份额
D.陈某和孔某有权分别以15万元的价格各自受让蒋某拥有的共有份额的一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共有人与承租人房屋购买权的顺序。
【答案】A
【解析】因为房屋属于蒋某和陈某共同出资购买,二者构成按份共有关系。根据《物权法》第101条规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转让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因而陈某具有优先购买权。根据《合同法》第230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孔某也具有优先购买权。BD两项,按照上述司法解释第24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承租人主张优先购买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一)房屋共有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陈某作为共有人,其优先购买权优于孔某作为承租人享有的优先购买权。C项,戴某不经登记、仅凭与蒋某的合同不能取得不动产物权。
6.2008年7月,甲因房屋装修,欠乙10万元装修费,未设任何担保。同年10月20日,甲向丙借款10万元,约定将甲的房屋抵押给丙,但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同年12月1日,甲又向丁借款20万元,约定将该套房屋抵押给丁,并于次日共同到房产登记机关办理了抵押登记。合同还约定,甲到期不向丁偿还借款的,房屋即归丁所有。2009年1月12日,甲又向戊借款20万元,约定将该套房屋抵押给戊,并于同日办理了抵押登记。后甲因病死亡,除了该套房屋之外,没有留下其他财产,也无其他债务。该房屋经过拍卖,获得价款50万元。这50万元在甲的四个债权人之间进行分配的顺序应当是( )。
A.乙10万元,丙10万元,丁20万元,戊10万元
B.乙0万元,丙10万元,丁20万元,戊20万元
C.乙5万元,丙5万元,丁20万元,戊20万元
D.丁独得50万元,乙、丙、戊均为0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动产抵押的生效,担保权的次序。
【答案】C
【解析】根据《物权法》第187条的规定,不动产抵押权自抵押登记时设立。甲为丙设定的抵押权因未登记而未设立,甲与丙之间的债务仍然是普通债权债务。甲与丁之间的办理了抵押登记,因而丁享有抵押权,其有权在其债权范围内优先受偿。甲与戊之间的签订了抵押合同,并且办理了抵押登记,因而戊也享有抵押权,但是由于戊的抵押权成立在后,所以丁的抵押权优先于戊。甲乙之间的债权债务没有担保因而是普通债权。综上,50万元价款分配如下:丁的债权应当首先得到受偿,然后是偿还戊的债权,乙、丙的债权均为普通债权,在同等条件下,平均受偿。
7.根据我国《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债务人放弃其未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债权担保的,债权人无权提起撤销权诉讼
B.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时,转让价格须达不到交易时交易地的市场交易价的50%,才可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
C.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有权提起撤销权诉讼
D.债务人向其近亲属赠与财产的,债权人无权提起撤销权诉讼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债的保全。
【答案】C
【解析】债权人撤销权的法理基础在于使债务人有害债权的行为归于消灭,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而合同法解释扩展了有害债权行为的范围。《合同法解释二》第18条规定:“债务人放弃其未到期的债权或者放弃债权担保,或者恶意延长到期债权的履行期,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AD两项的限制没有法律根据。B项,《合同法解释二》第19条规定:“对于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人民法院应当以交易当地一般经营者的判断,并参考交易当时交易地的物价部门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结合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予以确认。转让价格达不到交易时交易地的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七十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对转让价格高于当地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高价。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参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予以撤销。”
8.关于侵权责任的构成,下列表述中正确的( )。
A.甲、乙两人共同殴打丙,致丙伤残,甲、乙应当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分别对丙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B.16岁的甲教唆9岁的乙放火烧毁丙的柴草垛,丙只能要求甲独自承担赔偿责任,不得要求乙或者乙的父母承担赔偿责任
C.甲、乙二人在马路边向马路上的行人扔石子,其中一粒石子砸中丙的脑袋,虽然丙无法证明该石子是甲还是乙扔的,但丙有权要求甲、乙二人承担连带责任
D.甲、乙二人分别实施侵权行为,对丙造成同一损害的,甲、乙二人应当对丙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侵权责任的认定。
【答案】C
【解析】A项中,甲、乙构成共同侵权,因而甲乙对丙应当承担连带责任。B项中,甲未满18岁,因而不适用教唆侵权的规则,另外根据侵权法的规定,被教唆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说不得要求乙或者乙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说法太过武断。C项中,甲、乙实施了共同危险行为,虽不能确定石子到底是谁扔的,但按照《侵权责任法》第10条规定,甲乙应当承担连带责任。D项中,甲、乙构成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1、12条的规定,如果两人的侵权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如果能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D项未明确二者侵权的具体情况,因而甲乙未必要承担平均责任。
9.以下关于产品责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请求赔偿
B.因运输者、仓储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无权要求运输者、仓储者承担侵权责任
C.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D.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产品侵权。
【答案】D
【解析】A项,《侵权责任法》第43条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B项,《侵权责任法》第44条规定,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从该条可知,被侵权人只能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能直接要求运输者、仓储者承担责任。C项,《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D项,《产品质量法》第45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是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该项是将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情形与《民法通则》136条规定的适用一年诉讼时效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的情形混淆了。
10.关于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当事人可以在一审期间或者二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B.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但不得约定缩短诉讼时效期间
C.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应当依职权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D.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债务人自愿履行义务后,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诉讼时效。
【答案】D
【解析】A项,根据《最高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时效若干规定》)第4条的规定,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因而,当事人原则上只能在一审中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B项,根据《时效若干规定》第2条的规定,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根据该条规定,当事人不能在合同中延长诉讼时效。C项,《时效若干规定》第3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因而,法院不应当依职权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D项,《时效若干规定》第22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简答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的异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的区别作为侵权中的难点,需要考生加深理解。主要从主观、客观及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联系三方面入手回答。
答:(1)概念
①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需对损害后果负连带赔偿责任的加害行为。
②共同危险行为是指是指数人均实施了危及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但无法确定谁是真正加害人,则将该数人判断为均是造成危险的人,由其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2)二者的相同点
①构成要件。两者都要求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客观存在。
②责任基础。两者都按照过错责任原则归责。
③承担的责任形式相同。二种侵权行为均承担连带责任。
(3)二者的区别
①主观过错不同。共同侵权行为的行为人过错内容一般相同或相似。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之间没有共同的主观过错,即行为人的过错具有独立性。
②行为的紧密程度不同。共同侵权行为中行为人的行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各行为紧密结合促成危害结果的发生。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独立性,一般而言每个行为人都独立完成了危险行为。
③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不同。共同侵权行为是数个行为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而共同危险则是不能确定哪个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换言之,如果能够确定谁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就不再成立共同危险行为。
2.简述可撤销法律行为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的区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无效法律行为、可撤销法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一直是民法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本题的考查比较基础。本题两者的区别主要从行为的效力状态、产生原因、相应的权利以及立法目的四方面进行回答。
答:(1)概念
①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
②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是指由于法律规定的某种原因,法律行为既非有效,也非无效,其效力有待于第三人的确定。
(2)二者的区别
①两种行为的效力状态不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之前是有效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则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即非有效也非无效。
②两种行为产生场合不同。一个民事行为之所以是可撤销的,一般是因为在作出当事人作出行为时,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情况。效力待定的行为发生在无权处分、无权代理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实施的法律行为。
③法律赋予行为人的权利及其对行为效力的影响不同。对于可撤销和可变更行为,法律赋予行为人撤销权和变更权,该权利是一种形成为权适用1年的除斥期间,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的不得在请求法院撤销或者变更合同。对于效力待定的行为,法律赋予对方当事人以催告权,即其可以催告真正的权利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对行为进行追认。法律赋予了真正的权利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以追认权,效力待定的行为经过追认的的自始有效,权利人拒绝追认的自始无效。
④立法目的不同。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目的是补救意思瑕疵,决定权交给私法主体;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是补救行为能力与相关权限。
3.简述行纪合同与委托合同的异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考查有名合同的异同是法大出题的特点,因此复习时需要把有相关内容的合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行纪合同与委托合同都由受托方完成一定事务,具有相似性,其区别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适用范围、合同主体、合同标的、报酬、费用承担。
答:行纪合同是指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委托合同是指受托人为委托人办理委托事务,委托人支付约定报酬或不支付报酬的合同。
(1)两者的相同点:
①成立基础。两者都以双方主体的信任为基础。
②法律性质。两者都是双方法律关系,都适用合同的一般规则。
③合同内容。两者都需要受托方完成一定的事务。
(2)两者的不同点:
①适用范围不同。行纪合同适用于代销等商事领域;委托合同则广泛适用于民商事领域,包括各种可以委托的事项。
②名义不同。行纪合同的名义人是行纪人,应当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合同;委托合同的名义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本人,如果以自己的名义则有披露义务。
③合同的标的不同。行纪合同的标的是行纪人为委托人进行一定的法律行为。委托合同的标的是一般劳务,既可以是劳务,也可以是法律行为。
④报酬制度不同。行纪合同是有偿合同,经委托人同意,或双方事先约定,经纪结构可以以低于(或高于)委托人指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并因此而增加报酬。委托通常是无偿的,也可约定有偿。
⑤费用承担不同。行纪人处理委托事务支出的费用,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应自行承担;委托合同的受托人的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三、论述与分析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共60分)
1.《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请结合我国现行法及相关民法理论,谈谈你对此一规定的理解。(20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是物权法定原则的系统论述,回答此题先详细答出该原则的含义,然后回答物权法定的内容。之后需要考虑到理论上自由主义与法定主义的界分,故而有违反物权法定的后果以及对该原则的灵活应用的两个问题。
答:《物权法》第五条是确立了物权法定的原则。
(1)物权法定原则的含义
物权法定原则又称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的种类及其内容等均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新物权或变更物权的法定内容之原则。关于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的创设问题,历史上有放任主义(自由主义)与法定主义(限制主义)两种作法。近现代以来绝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采行或者在解释上承认物权法定原则,诸多国家或地区的民法中明确规定:物权,除本法或其他法律规定者外,不得创设。物权法上采行物权法定原则的理由及原因,概而言之,系由于物权乃绝对权,得对抗任何人,具有极强的效力,对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都有直接关系,只有以强行性规范规定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变动等,才能使物权的存在明朗化、物权的变动公开化,才能既保障物权人的利益,又不至于发生当事人任意创设新的物权种类或滥用权利而损害第三人利益、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现象。同时,实行物权法定主义,对物权的类型进行系统的整理,还有利于维护一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防止对物权设定过多限制,促进物之经济效用的充分发挥。
(2)物权法定的内容
①物权的种类法定。理论上称此为“类型强制”,即物权的种类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得以协议的方式创设法律所不认可的新类型的物权。例如,当事人不得创设我国法律所不认可的不动产质权。
②物权的内容法定。理论上称此为“类型固定”或“内容固定”,即物权的内容由法律明定,当事人不得创设与法定物权内容不符的物权。例如,当事人协议设立不移转占有的动产质权,或约定设立无须登记的不动产抵押权,均因与法律规定相悖而不被承认。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还兼及物权的效力、公示方法、取得方式等事项的法定性。
(3)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
①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物权的设立应属无效,不能发生物权法上的效果。但其他法律上如有特别规定的,不属于违反物权法定原则,而应从其规定。
②部分违反物权法定原则,但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可有效。例如,关于担保物权实现方法的“流质约款”,因违法而无效,但抵押权、质权的设立如果符合法定要件的,仍为有效。
③物权法上无明确规定的事项,应推定为禁止。当事人约定的有关物权的事项在物权法上无明确规定时,视同违反法律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并依相应的规则处理。
④物权虽然归于无效,但当事人的行为若符合其他法律行为(如合同行为)的生效要件时,仍可产生该法律行为的效力。例如,租赁合同的当事人约定承租人享有能够对抗任何人的具有物权效力的优先购买权,此在物权法上并无依据,但仍可认定该约定具有债权的效力,出租人违反约定时,应负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责任。
(4)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学说一般认为,物权法定原则所言之“法”,系指狭义上的法律(民法典及其他法律),法规、命令等不包括在内。国内学者一般也采此主张。但是,再完备的法律也难以穷尽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且在法律颁行后,社会生活还要有新的发展,而法律又不能时时更新,因此如何避免物权法定主义的过于僵化和可能出现的限制社会发展之弊端,是物权法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近代以来,学说及实务上曾出现有多种学说观点,以期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题。最值得赞同的观点是:民法之所以采物权法定主义,其目的非在于僵化物权,阻止法律的发展,而旨在以类型之强制限制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避免当事人任意创设具有对世效力的新的法律关系,藉以维持物权关系的明确与安定,但此并不排除于必要时得以补充立法或法官造法之方式,创设新的物权,盖法律必须与时俱进,始能适应社会之需要。依我国学者的一般认识,物权法定主义并不意味着物权法是一成不变的封闭性立法,而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变化,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物权法定主义进行目的性扩张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