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数字化时代组织效率的本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观察到的现实

在万物互联时代,社会的交易成本急速下降,与此同时效率来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将管理效率的来源由内部转移到外部,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企业如小米、阿里巴巴、海尔、7-Eleven等都是在系统效率上更胜一筹。

正如《维基经济学》(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的序中所指出的,“向外看,而不仅仅是向内看,将是一场管理思维上的大跃迁。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自20世纪早期通用汽车发明公司概念以来最大的跃迁。”唐·泰普斯科特,安东尼·D威廉姆斯.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M].何帆,林季红,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的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与安东尼·威廉姆斯(Anthony D. Williams)所著的《维基经济学》,其目的就是要揭示“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维基百科是一个网络百科全书,并于2018年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维基百科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只有5名需要工资的员工,而大部分工作由志愿者执行。《自然》杂志比较了维基百科和《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42个科学条目的对比,发现区别竟然是微不足道的。近乎达尔文的进化过程,体现在每篇文章上平均被编辑20多次,从而维基百科具备了别样的优势,就是维基百科可以轻松捕捉错误和纠正,而《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错误依然存在。对于其可靠性的争论,我们在此暂不做深入判断,但这种方式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如何向外获得系统效率,在这方面维基百科无疑是做得很好的。

维基百科全书网站获得的巨大成功所依靠的就是系统效率。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Donal Wales)的初衷是,“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这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免费得到人类的全部知识。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在1988年创建Nupedia初期,其允许任何人提交文章和内容,需要进行7个步骤的评价和批准,但是一年花费12万美元,只发表了24篇文章,于是创始人决定放弃。之后创始人在雇员的推介下开始使用Wiki,允许任何喜欢参与的人加入,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出版了200篇文章,第一年文章数量即达到18000篇。维基百科同时涵盖了200多种语言的400多篇文章,成为访问数量最大的站点之一。这就是当组织进行转变,向外寻求效率突破时,所带来的巨大系统效率的跃迁。维基百科Wikipedia[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B4%E5%9F%BA%E7%99%BE%E7%A7%91.

以大众广泛接触的手机行业为例,诺基亚将手机做到全球第一,以“科技以人为本”的技术理念和业务模式,奠定了划时代的伟业。甚至在2008年时,诺基亚人可以骄傲地说,“此时此刻,全球9亿人因为诺基亚沟通无障碍。”作为行业成功者,诺基亚无疑是当时全球手机品质最好的公司,物美价廉,稳坐行业价值链顶端。但是当苹果手机出现,那些原本诺基亚的忠实用户有机会接触到苹果手机后,就放弃了诺基亚手机,究其根源是诺基亚在行业边界重新塑造之时,没有赶上时代的步伐,于2013年第一季度被三星手机超过而开始滑落。在同一时期,苹果公司在手机理念、技术和品牌内涵上,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和解读。苹果将手机核心理念从通话质量和耐摔,重塑为功能和时尚并重;将手机的核心技术从通话,重塑为人与人的链接;更重要的是开放了自己的代码给予每一个在苹果手机上的开发应用商,创造了一个为顾客创造全新价值的苹果系统,从而将手机行业带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手机成为智能终端。苹果这样一个移动手机的新进入者,借助于行业边界重塑,最终成了诺基亚手机神坛的终结者。

其实,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判断,诺基亚的CEO早在2006年就曾准确预言,“互联网与手机的未来将融合在一起”,诺基亚要成为“真正融合互联网和移动性的公司”。评论:诺基亚不是被乔布斯击败的[EB/OL].[2014-6-6].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t/2014-06-06/17289421945.shtml.令人叹息的是,微软以5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曾经的世界巨头,最终以无奈且波澜不惊的方式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了。

华为公司公布了2018年的财报,其中销售收入达到7212亿元人民币,华为2018年年报[R].华为官网.https://www.huawei.com/cn/press-events/annual-report/2018.这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入千亿美元俱乐部。2017年,全世界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公司只有61家,中国有14家公司入榜,除平安银行一家民营企业之外,另外13家都是国企。而更让我们对华为年报所披露的数字感到惊喜的是,它的消费者业务达到48.4%,这意味着华为已经有能力进入终端业务并让自己的业务结构更加稳定,具有抗风险的能力。在这份年报中,我们看到华为将“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作为最高纲领,华为倡导并践行在创新中构筑安全,在合作中增进安全,共建可信的数字世界。”华为2018年年报[R].华为官网.https://www.huawei.com/cn/press-events/annual-report/2018.这就是华为基于契约信任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组织内部员工还是组织外部合作伙伴,以及客户,都形成一个基于契约的信任体系。华为与逾18万员工形成共赢模式,华为2018年年报有这样一句话,华为百分之百员工拥有。华为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推动无处不在的联接,和全球182家运营商开展5G测试,全场景智慧生态与150多家厂商合作,覆盖700多个城市,211家世界500强企业和48家世界100强企业选择了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这一系列数字,可以说明华为的价值创造以及获得价值绩效的真正驱动因素。

我们再看看小米公司,8年前没有人想到如今的小米会成为市值如此之高的企业。小米为什么可以创造奇迹?就是因为:小米的经营逻辑是“不控股”,作战逻辑是“单品精准推送”,竞争逻辑是“共生”,商业落实是“设备互联”,最终形成竹林共生的生态逻辑,与其他生态企业在共生中协同发展。

世界上只有两种企业:一种是适应时代趋势而长足发展的企业,另一种则是在时代洪流中被无情颠覆的企业。数字化时代最大的挑战是,企业要具有与不确定性共舞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抓住由“分”到“合”的价值创造转换的本质规律,开放组织边界从“竞争逻辑”向“共生逻辑”的转换,既要确保自身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探寻到适当的“共生空间”,又要企业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能力。其根本的核心就是:真正具有“协同”能力的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系统效率”,才可以避免在新技术浪潮中被颠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