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渔父渔父(fŭ):渔翁,捕鱼的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美称。

屈原

【作者小传】

屈原(公元前339? —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在楚怀王时期,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屈原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则举贤授能,改革政治,变法图强。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其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两次被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一生以祖国的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在政治活动中始终与腐朽贵族进行斗争,他的“美政”理想,代表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创立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统。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屈原的骚体诗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有作品25篇,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屈原既放放:流放,放逐。,游于江潭游于江潭:在江边漫游。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与下文“泽畔”为互文。,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三闾大夫:战国时期楚国的官职,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事务。与:即“欤”,疑问词。?何故至于斯斯:这里,指示代词。?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放: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圣人”二句:指圣人对现实形势不固执而能随机应变。凝滞,冻结不流,指固执不变。。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句:为什么不搅起泥沙扬起水波,即推波助澜、随波逐流的意思。淈(gŭ),搅浑。?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bū):食。糟:酒渣。歠(chuò):同“啜”,饮。醨(lí):薄酒。?何故深思高举高举:指超脱,行为高洁。,自令放为为(wéi):句末语气词。?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新浴者必振衣浴:洗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二句:意为怎么能让纯洁的身(心),被外物的污秽(所沾染)呢?察察,清晰的样子,此处指清洁。汶汶(mén),不明的样子,这里指污秽。?宁赴湘流赴:投入。湘流: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质。,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鼓枻(yì):敲打船桨。枻,船桨。,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四句:楚地民歌《沧浪歌》,为隐者之歌。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濯(zhuó),洗涤。;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阅读导航】

本文是在楚国命运危机四伏,屈原政治失意被流放居于困厄的背景下完成的。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以及在矛盾面前最终的抉择。文章凸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文化范形——一个顺应时势,全身远害;一个坚守信念,宁为玉碎。

首先,文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屈原遭“既放”之后,口中念念有词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漫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个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文章的主体,是两种思想的交锋。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不苟合,不妥协,不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理想的决心。渔父则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结尾处对渔父“莞尔而笑”、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也不愠不怒,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他所说的“圣人”是指老子、庄子,其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这篇文章。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思考阐释】

一、本文运用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

二、屈原的执著和渔父的顺应,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三、当你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四、有人说:屈原的骨血之中,承载的是自贵族时代延续下来的贵族风骨与良知,以及以知识与学养淬炼出的对真理、文明的永恒追求。他的自沉,既是对物欲横流功利时代的最后反抗,也是对人格独立的渴望,更是对思想自由的向往,他真正代表着我们民族的“心”。你怎么理解?

五、阅读:刘绪义的《刘绪义读春秋》。


【相关链接】

关于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屈原所创立的一种新诗体;二是汉代刘向汇集的诗歌总集的名称,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被称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鲁迅先生评价《离骚》曰:“逸响伟绝,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也可以看做是《楚辞》的特点和影响。《楚辞》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屈原作品名句

1.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7.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8.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9.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东君》

10.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山鬼》

11.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

1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13.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

14.魂兮归来!——《招魂》

15.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16.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1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18.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9.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2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