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及中国文化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支撑与原动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个人来讲,文化不仅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讲,文化具有一种牵引力量,可以在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在思想建设中起感召作用,在社会环境建设中具有昭示的作用,在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方面具有熏陶、感染和同化作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依靠国民素质的提升,而国民素质的提升必须依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似乎人人都知道,但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自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仍没有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结论。据统计,目前关于“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这么多的定义似乎说得都有点道理,但似乎都没有说清楚。
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揭示不准确,其外延就界定不清,文化元素就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具有不可知性。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要谈文化问题显然是比较荒诞的。因此,对于文化的了解也好,研习也罢,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文化。
笔者认为,要正确地认识文化,必须立足于两点:一是要将文化现象与文化的本质加以严格区分,二是要对文化载体与文化本身进行严格区分。弄清了文化现象与文化本质的区别,就会明白:虽然文化无处不在,但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够算做文化。例如果农在生产苹果的过程中会采取一些办法,让苹果上“长出”一些吉祥文字来(图1-1-1、图1-1-2)。这样,苹果就有了一点文化价值。但是不能说这样的苹果就是文化,而只是文化的载体而已。弄清楚了文化载体与文化本身的区别,就会明白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都可以成为文化的载体,但却不能称做文化,至少不能都称做文化。认识至此,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文化的本质内涵,给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义。如一个地方的民居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地方文化色彩,但不是这一地方的所有民居都可以称做文化,只有其中具有典范性、代表性的才可以称做“文化”。
图1-1-1 自然生长的苹果
图1-1-2 已成为文化载体的苹果
定义文化的概念,最好的办法是从人们已经公认的文化元素入手,从中概括出它们的共性本质特征,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揭示出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首先,从人们普遍公认的物质文化遗产来看。诸如中国的长城(图1-1-3)、都江堰、秦始皇兵马俑、汉武帝阳陵等,这些都是人们公认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东西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可以作为人类改造自然、优化自身生存环境的见证,既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又表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无止境的向往与追求。这些东西作为文化象征,可以使人们感知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民族自尊、自重意识,唤起人们的创造意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如武侯祠、关帝庙等,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象征。
图1-1-3 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从人们普遍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诸如民族舞蹈、地方戏曲、木偶、皮影等民间艺术(图1-1-4),这些东西不仅具有愉悦人们身心、振奋精神的作用,而且宣传真善美的东西,可以使人的内心更加纯洁,精神更加充实,意志更加坚定。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
图1-1-4 艺术
最后,从现实存在的各种文化元素来看。诸如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剧、戏曲等文化样式的存在,旨在使人们获得审美体验,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更加真诚、宽容、友善,使人与人相处更加和谐,振奋人的精神,使人发奋努力……书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使人们通过阅读,精神更加充实,视野更加开阔,心地更加良善。以物态形式存在的当代文化景象,或给人以精神的支撑、感召与鼓舞,或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大都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由此可见,文化的要义是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与精神涵养,令人产生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纵观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不难发现:一切可以称得上文化的东西,都能够体现出人的创造性,给人以满足和快慰;能激发人的创造欲,催人奋发向上;能凝聚人心,使人团结、协作;能够美化人的生活,使人的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或者使人产生向往和追求;能够增加人的心智,开阔人的视野,振奋人的精神,坚韧人的意志。此外,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从原始人的载歌载舞,到烧火做饭,再到穿上衣服,文化是人类脱离兽性、知耻知辱的东西,使人由野蛮走向文明的东西。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文化元素不论是以物态形式存在,还是以非物态形式存在,都是与人类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对文化可以做这样的描述: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优化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所创造的能够见证人类的成长过程,体现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表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或者能够增加人的心智,使人类懂得美丑与善恶,促使人类自身不断完善;或者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坚韧人的意志,激发人的创造意识,催人奋发向上;或者能够凝聚人心,使人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一切劳动成果。
将以上描述进行归纳和概括,我们可以对文化下定义:文化一方面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优化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所创造的,能够见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体现人类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语言文字和符号象征等;另一方面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其中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和人们普遍认同的公共道德准则等。
上面的定义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内涵。以此来衡量,文化的外延将是十分清晰的。概括来讲,文化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能够使人和谐共处的道德规范;三是人们在改造自然、优化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与文物;四是能够改善人们生存状态的物质创造;五是能够使人精神愉悦、积极向上的一切精神元素。
二、文化对人的意义
通过各种文化现象的透视我们知道,文化总是紧紧地与人的精神连在一起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甚至改变人。概括起来讲,文化对人生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陶冶人的性情
不论是棋(图1-1-5)、琴(图1-1-6)、书、画(图1-1-7),还是音乐、舞蹈,这些文化样式对人的作用首先表现为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心性平和,温文尔雅,为人宽容、仁厚、友善;培养人的志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人始终保持生活的热情。因为热爱生活,便会更懂得生活,生活得更好。
图1-1-5 围棋
图1-1-6 扬琴
图1-1-7 五牛图(局部)
不论是直接的文化体验,还是间接的文化活动,在陶冶性情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直接的文化体验来讲,以听音乐和读书为例,音乐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工作之暇,茶余饭后,静下心来听一首歌,进入歌词的意境,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性情,而且能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使我们身心清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读书能够使我们对诸多的人生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爱情、人生意义等。通过思考,我们就会更加热爱生活,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活得更加充实。不仅如此,书读得多了,见识增加了,人们的心态将更加平和,为人处世将更加沉稳。
就间接的文化活动来看,以郊游活动与养花种草为例,结伴郊游,亲近自然,释放天性,陶冶性情,这是一种能够有效释放精神压力的文化活动,也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有益活动。在庭院中养些花可以陶冶性情。花卉的自然美给人们带来愉悦、活力、美好和希望。忙完了工作、做完了家务,花几分钟时间,给花浇水、除草,欣赏一下花卉的千姿百态、吸着扑面而来的幽香,可以消除疲倦,令人神清气爽。
2.坚定人的信念
信念的特点就是其坚定性。一般来说,信念表明一个人对社会发展方向、自然规律,以及对一种理论观点的稳定的、长期的看法和认可,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深刻的感情。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能够使人认识到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起人创造的欲望,坚定人的信念。与此同时,文学形象的感染与召唤也能够鼓舞人的斗志,坚定人的信念,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这一“硬汉”形象。人生在世,各种困境、磨难总会在不期然之间出现,往往令我们始料不及。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使我们顺利地走出困境或战胜磨难,那就是坚定的人生信念!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勇敢地坦然接受,去面对和征服。
信念既是一种支配力量,也是一种激励力量,同时也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怀有信念的人遇事不畏缩,也不恐惧,就是稍感不安,最后也都能够超越。他们健壮而充满活力,能解决任何问题,凡事全力以赴,最终成为伟大的胜利者。
如果说,信念是人走向成功、获得幸福的力量之源,那么文化就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工具——人们通过对文化的交流和吸收,通过对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就会明确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继而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3.净化人的灵魂
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个人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文明教养以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一个社会的风尚如何,秩序如何,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强调“内省”的修养功夫,要求他的学生曾参每日“三省”自身。孟子进而指出,人们经过坚持不懈、诚心诚意的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尤其在修养方法上强调“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等人则进一步强调“习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在习行中才能迁善改过,达到提高人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在西方文化体系中,道德修养也是核心的内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与心作斗争是很难的”,并说“教养是有教养人的第一个太阳”。德谟克利特进一步提出一个人能在与自己思想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即意味着他在道德上的进步。亚里士多德更是把教育和修养看做是人们能否具有美德的重要条件。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则把道德修养理解为在上帝面前对自己的罪行所做的忏悔。
4.振奋人的精神
精神力量是人们成就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它可以使人克服一切困难,在艰难中崛起;它能够使人战胜一切挫折,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最终走向成功。
在构成文化的诸多元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激励人的斗志、鼓舞人的精神的作用。如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英雄”形象,能够给人以激励和感召,使人精神振奋。
5.增加人的智慧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文化不仅能够使人通于人道,懂得做人的艺术,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自己在茫茫人海之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且能够使人懂得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之道,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能够从自然中获得更多的恩泽和回报。
文化修养好的人,不仅懂得怎样善待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而且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文化修养好的人,心地良善,心境平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会生活得美好。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各族人民在华夏大地上所创造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承载力极强的语言文字,数量可观、思想博大的文化典籍,形式多样、极具魅力的民族艺术,启人心智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的宗教体系,影响深远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让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计数的文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平常人们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向比较明确,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中国文化典籍,三是中华各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四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