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民族大迁徙

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交往

日耳曼人已适应了农耕生活,但因技术不高,又接受了耕地轮休的方式,故而不得不时常迁徙。公元前2世纪末后,日耳曼人越过多瑙河或莱茵河,劫掠罗马人和高卢人的城镇。双方对峙时有发生。

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发生在公元前113年。两支生活在北海沿岸的日耳曼部族基姆布利人(Kimbern)和条顿人(Teutonen)越过莱茵河,攻入罗马行省诺里库姆(Noricum,今奥地利地区),引发罗马人的一阵恐慌。不过两支部族并未趁势南下,而是折向西,越过莱茵河,侵入高卢地区。10年后,他们又折返,与马略(Gaius Marius,前157—前86)率领的罗马军团大战于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最终,日耳曼人败退,罗马确保了边界安全。

公元前58年起,恺撒在高卢用兵。他不仅征服了越过莱茵河的日耳曼部族,还亲自渡过莱茵河,击败右岸的日耳曼人,确立了莱茵河一线为罗马和日耳曼人之间的界限。公元前16年后,罗马统帅奥古斯都(Augustus,前63—14)为征服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部族,设立“大日耳曼尼亚”行省(Magna Germania),并沿莱茵河与多瑙河设置了拥有50多座城堡的边境防线,即著名的“国界墙”(Limes)。据此,罗马人既可防卫,又便于进攻。到公元6年,罗马人终于征服了一部分大日耳曼尼亚地区。

罗马人的征服,既为日耳曼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新颖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不甘失败的日耳曼人始终筹划着东山再起的方案。而这一天很快到来了。

地图1.1 国界墙。该墙北起北海,南到莱茵河上游,全长548公里。256年,阿勒曼人破坏了大部分防线。到406年,该墙被彻底废弃。国中地名均为今天的德国城市名。

插图1.1 条顿堡森林中的赫尔曼纪念像。该石像于1875年完成。在德意志社会,赫尔曼的故事妇孺皆知。到19世纪民族主义历史学家的笔下,赫尔曼更成为第一位民族英雄。不过实际上,英雄的一生并不顺利。其他日耳曼部族当时根本不理解他的举动,甚至同罗马将军合作,抗衡赫尔曼。他的妻儿被送往罗马,自己也英年早逝。

公元9年,日耳曼部族舍鲁斯奇人(Cherusker)赫尔曼(Hermann,拉丁名字是阿尔米尼乌斯[Arminius],约前17—约21)联合其他部族,引诱罗马驻日耳曼尼亚军队总司令瓦鲁斯(Publius Quinctilius Varus,前47/46—9)率军误入崎岖难行的条顿堡森林(今德国奥斯纳布吕克附近),并成功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役震惊罗马,奥古斯都大喊:“瓦鲁斯,瓦鲁斯,还我军团!”

随后数年间,日耳曼人逐步收复了莱茵河以东地区,再次确定了莱茵河—多瑙河一线为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的天然界限。

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小王国的建立

公元3世纪起,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加等原因,日耳曼人再次跨过莱茵河与多瑙河,入侵罗马帝国。此时的帝国已日薄西山,不可与恺撒和奥古斯都时代同日而语。达西亚省(Dakien,今罗马尼亚)被哥特人攻陷,罗马人还被迫允许日耳曼人以“同盟者”身份进入帝国境内。罗马军队的“蛮族化”既加速了帝国的衰亡,又增强了日耳曼人的势力。恰在此时,一股意想不到的东方旋风席卷而来。

公元1世纪,匈奴人在东汉军队的打击下,南北分裂。北匈奴向西迁徙,越过中亚,渡过伏尔加河,于4世纪中叶进入欧洲。375年,匈奴人在黑海击败并收服东哥特人,逼迫西哥特人向东逃亡。这便引发了日耳曼人雪崩式的迁徙运动,即“民族大迁徙”(Völkerwanderung)。它加快了日耳曼人取代罗马人的步伐。

地图1.2 民族大迁徙。黑线为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界线;(1)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2)法兰克人;(3)苏维本人;(4)勃艮第人;(5)汪达尔人;(6)西哥特人;(7)东哥特人;(8)匈奴人的迁徙路线。

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日耳曼各部族在罗马帝国境内大规模移动,不仅摧毁了帝国的统治基础,还顺势建立了数个小王国。

与此同时,莱茵河以东地区的日耳曼人也发生了重要变动。迁入罗马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留下了广袤的地理空间。一些没有西迁的日耳曼部族彼此联合,又同剩余的凯尔特人、罗马人和斯拉夫人融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批新部族,如弗里斯人、萨克森人、法兰克尼亚人、图林根人、阿尔萨斯人、士瓦本人、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地区将是未来德意志的据点,而这些部族便成为德意志民族的直接来源。

地图1.3 日耳曼小王国。这些小王国包括:③西班牙半岛的苏维汇王国(411年)、⑥南高卢和北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419年)、⑤北非的汪达尔王国(439年)、④以里昂为中心的勃艮第王国(457年)、②高卢北部的法兰克王国(486年)、⑦意大利北部的东哥特王国(493年)和伦巴德王国(568年)。另有①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渡海进入不列颠岛,建立了七个小王国。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塞(Odoacer,433—493)废黜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461/463? —476后),并以东罗马帝国皇帝代理人之名执政。

罗马崇拜与基督教化

在民族大迁徙中,日耳曼人取代罗马人,成为欧洲的新贵。不过在莱茵河西岸,日耳曼社会的罗马化却日益显著。每一支踏上罗马土地的日耳曼部族的首领都臣服于东罗马皇帝,并以后者的代理人自居。他们移植了罗马法的某些条规,并将之同日耳曼习惯法融为一体,以便能驯服仍具野心的族民。在城市管理、政教关系,乃至葡萄栽培、建筑形制等方面,日耳曼王国均有意识地承袭了罗马模式。

原始文献

日耳曼国王们对东罗马皇帝的敬意

日耳曼人虽然推翻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却未结束古罗马帝国的历史。这是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敬畏。他们希望得到东罗马皇帝的敕封,以便名正言顺地统治帝国的西部。君权神授的思想深刻影响着日耳曼人。当时的共识是:具有神力者才能担任皇帝。因此,日耳曼人虽占据了西罗马帝国的疆土,却无自信继承它的皇冠。这一缺憾不得不等待几百年后由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来克服。


勃艮第王国国王西吉斯孟德致东罗马皇帝的信:“我的人民即你的人民,统治他们不如为你服务更使我愉快;我族对罗马的世代忠贞使我们认为,你的军事称号所表示的那些是最大的荣耀;我们总是把皇帝给予的看得比我们祖先所能留下来的一切更重要。在统治我们的国家时,我们仅是把自己视为你的将领:你的神授君权普及海内,你的光辉从博斯普鲁斯照耀到遥远的高卢,你雇佣我们来管理贵帝国的边陲;你的世界便是我们的祖国。”

《神圣罗马帝国》,〔英〕詹姆斯·布赖斯著,赵秉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7页。

※ 勃艮第国王的信透露出当时日耳曼人怎样的心态?

在精神世界中,日耳曼人也逐渐吸纳了基督教思想,放弃了万物有灵论。正因如此,他们不再害怕利用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更加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他们住在罗马城市中,饮食习惯、服装首饰也向罗马人看齐。约翰·巴勒克:《西方社会史》,第1卷,霍文利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2页。与罗马人略有不同的是,日耳曼人信仰的是基督教中的异端阿里乌派,即不接受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说,而认为圣子(即耶稣基督)是一位具体的、有形的神。这种教义十分适合当时刚刚放弃自然神崇拜的日耳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