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意义
在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浪潮中,中国的发展相对滞后了一步。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在先行国家的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我们在奋起直追的道路上,是否可能避免同样的困境和难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问题。事实上,发展问题本身也是一个价值观问题。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始终离不开价值观的引导,以儒家伦理观念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无疑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资源。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也是将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既不能抛弃传统之精华急于挺近“纯粹”的共产主义,也不能一味迷恋传统,忽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生根、能否得到中国人民文化心理认同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呈现出来的优越性就在于在理论上澄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和大众化之间的关系,澄清了继承中国传统之精华与开拓创新、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朝气四溢的外在活力和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
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指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样也不可能离开对传统价值观精华的提炼整合、转换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语料库”和民族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客观现实也推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当代转换的进程。通过分析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通过发掘传统价值观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精华成分,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指导之下,澄清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实质内涵和当代意义;继承传统价值观精华,探索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路径,更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原动力支持。
(二)实践意义
人类社会由蒙昧野蛮到文明进步的发展过程,也是人对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价值的不断认识过程,即人类价值观念的变迁过程。中华民族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也是一条价值观念走向现代化、价值取向走向社会化、价值认同趋于民主化的道路。普遍的共识是,经济发展状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价值观的更新与进步状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基本的社会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和文化取向。在此意义上,文化是软实力,价值观也是软实力,是社会主义展示其超越于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我们坚决抵制腐朽价值观、积极倡导先进价值观、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传统思想宝库中积极有益的价值观念很多,需要进一步发掘、提炼、整理和转换。在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继承、借鉴传统价值观中的有益成分,提炼、更新其精华所在,不仅不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的负担和包袱,而且会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持续性动力。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价值观的态度,也是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又是正确对待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联系的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有部分是价值观念的问题。破解和消除目前的发展困境,需要改革的持续深化。但从价值观念上来讲,需要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出发来弥合当前的缺失和断裂。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念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独特优势,让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价值观念不仅具有中国范围的意义和效应,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谐和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作出的巨大贡献。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倡导、培育的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强势文化侵入、扩散、传播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发生碰撞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发掘和提炼,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营养;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当代转换与传承,也是我们应对西方强势文化价值观念挑战的有力意识工具和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