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题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其内涵和外延的多维阐释和全方位审视。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核心价值观的凝聚、提炼、倡导和培育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成果,因而其思想内涵乃至于表达形式内在地包含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精华的转换和传承。从实践意义上来说,由传统价值观视角展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视,不仅有助于发掘核心价值观所内含着的传统价值观要素,也有助于“激活”传统的价值观精华,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时代化的方式和大众化的路径。
(一)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在赞叹中华民族拥有伟大智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让我们的民族坚守这样一片文化疆域?又是什么样的思想魔力,让我们的民族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始终未能抛弃传统的精华?应该说,只有找到文化延续的心理支撑和精神密码,也就是找到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才能解开最终的答案。而这所谓的心理支撑、精神密码和文化根基便是对自然、社会、人世加以综合的观点和信念,即价值观。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道、释三家文化交相辉映,通过广纳博采、汇聚融合众家文化,形成了滋养人文、泽被人世的文化体系。传统价值观即以儒家所倡导的“人伦”为根基,“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举而错之”,形成了观照于自然、投射于社会、对应于人世的一套完备的观念系统,并且在实践中陈陈相因地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培育方法和传递路径。具体而言,儒家一直以来就崇尚理性的力量,相信人自身通过顽强的努力和德行修养的提升进而改变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如果说儒家有信仰的话,那么,儒家信仰的不是所谓的全能的神,而是居于主体性地位的人,而且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向善的、提高自身德行修养的潜在能力。正如孟子所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而这种向善的、能够驱动自我不断进行德行完善的内在动力就是内心之“仁”,而在以“仁”作为普世性原则和人伦起点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每个人都平等地内蕴着向善的动力。因此,在对待信仰的问题上,正如孔子所讲,“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可见,儒家紧紧把握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通过内求便可得到的向善和修身,而不是把自身命运和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交给不可把握、不可捉摸的鬼神或上天。“这种以人世为本、以天道为末的理性意识,正是现代科技理性的前兆和先导,将这一传统结合现代人文科学精神进行转换和提升,是打破迷信、开拓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当然,从阶级性和局限性的角度来讲,儒家对理性的强调也是为了维护传统社会的统治秩序,因而也就在整个社会中划分出尊卑、长幼、贵贱等级森严的统一秩序以维护统一之理性,即内心之“仁”。“相反,道家摒弃了儒家思想中导致成年人的不平等的所有范畴,其结论是,一切人都具有平等的价值,都应该受到宽容,没有人应该受到特别优待。”自然是“无情”的,但自然又是最平等的。自然在对待万事万物时均遵循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不会因为尊卑、长幼、贵贱而有所差别,因而特权的价值观念在自然面前显得毫无意义,自然发挥作用的唯一机制就是“道”。如此一来,只有那些抛弃特权观念、丢掉差别之心、彻底贴近自然的人,才能真切地发现和体悟自然之“道”;也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所具有的包容本性和一视同仁眼光的人,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将道家这种自然平等的理念融汇到现代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和公正思想当中,也必将是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价值资源。在中国传统价值资源当中,释家倡导的“众生度尽方成正觉”正体现了一种佛法无边的慈悲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具有中国化佛教特色的禅宗也积极倡导“众缘和合”的信佛、悟佛和成佛的平等认识。“撷取佛家的平等观念融于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现代伦理原则,也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材料;择取佛家的担当精神融汇于当前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提高和培育之中,也可以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
以上赘述仅仅是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微小部分。“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传统价值观倡导的这种包容而非封闭、开放而非保守、自信而非自鄙的信念,从而在数千年的文化流传过程中,实现了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有容乃大、大乃久的文化格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最柔弱的反而能够战胜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反而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事物。传统价值观的广纳博采反而成就了其绵延时间久、影响范围广的客观事实,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持续向前的宝贵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开发传统价值观资源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尽管存在时间的静默和空间的广袤,但通过传统文化发展、演变路径的考察,我们依然发现,传统价值观的延续和传承,既包括时间上的渐变延续,也包括空间上的拓展延伸。传统价值观的时间流变,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主流价值体系的绵延;传统价值观的空间扩展,是伴随“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扩展而影响深远。时间流变和空间扩展,都预示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敦厚缠绵之力经久不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和文化上的隐喻和启迪。从抽象意义上讲,传统价值观所蕴含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内涵,既包括其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又包括其具有普世性的道德观念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提供有益的精神财富。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和现实困境,很大方面的原因在于人文价值的失守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以儒家伦理观念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当代转换与弘扬,进而重建人文理想和现实关怀,有助于在价值观层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进程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交流、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传统价值观精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着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当代转换,充实着传统价值观的时代内容。如果割裂传统的观念联系,搞纯而又纯的马克思主义,那不仅将会陷入理想主义的狂热而不可自拔,而且可能会因为失掉价值观的自主和依托而最终葬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否认文化观念发展的传承性,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如果没有传统价值观的继承、改造和弘扬,仅仅依靠经济的改革开放以及文化的引进学习,很难想象会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因为有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根基和依托,“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和繁荣,这恰恰说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凭借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可以继承的“思想材料”也可以取得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内在地包含着传统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化。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其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状态。毛泽东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精华,并创造性地赋予其新的哲学内涵,提出了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的中国化解读,又是对传统价值观作出的马克思主义化的转换和提升,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价值观相结合的优秀典范。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之源头《易经》中的变革思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革故方能鼎新,积极倡导改革,全面推行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哲学,“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是宇宙最根本的原理,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接这样的“盛德”,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同时也继承和弘扬了传统价值观中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价值观相结合的又一新成果。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终伴随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转换和提升,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独特的时代化特征,满足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所呈现的大众化要求。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语境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必须服从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能够保证继承传统价值观精华、涤除其糟粕,保证由先进价值观念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传统价值观作为根基和支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转换与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价值观的内部凝聚和外部扩散。“近来出版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西学熟悉。”这说明当前在推进传统价值观当代转换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神本质。因为“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将以儒家伦理观念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热情;只有将以儒、道、释三家价值观念交互演进的传统价值观精华融汇于现时代的各民族优秀思想观念当中,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文化的进步。对传统价值观精华的转换与传承,不仅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也是致力于“和谐世界”的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