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王国的奥妙:常见易错易混字详说细解(插图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分”字上面的“八”为什么不能写成“人”?“精炼”与“精练”缘何不能混用?在论及捆起来的鲜花或稻草时,为什么用“束”这样的量词,而论及帽子的数量却用“顶”?汉字是不是也像理工科的定理、定律一样,有其特定的形体演变规律和构字原理?

“禾”缘何比“木”多出一撇?由这两个形似偏旁部首组成的“秆”与“杆”、“稿”与“槁”、“积”与“枳”、“稍”与“梢”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能否运用偏旁部首中蕴藏的类属规律“学一个得一串”,进而举一反三批量地学习和识记汉字的形、音、义,并有效地避免写错别字?

……

诸如此类的问题,曾常让我冥思苦想,有时想得“脑皮都快破了”,但依旧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别提进入阅读和教学中那种“有诗和远方”的美妙境界了。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就读的大学图书馆里,接触到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方面的专著,并开始研习。谁知,随着岁月的推移和这些专著的滋养,上述各类问题在不知不觉中逐一化解。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每每打开用汉字书写的书籍,迎面扑来的不再是一个个僵硬的方块字,而是有形有体、有情有义,深藏哲学思想、人文关怀甚至科技发展知识的小精灵。这些富有营养和智慧的小精灵不断欢快地跳跃着引导我,于喧嚣、浮躁的都市中觅得静静的一隅,使我悠然徜徉在博大精深、洋溢着文采精华的各类美文和著作里,让我不知不觉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修身心,养浩然,立德,增智,体验向上、向善、向学的别样美好人生,在茫茫人海中留存一份平凡而不平庸的心灵。

正如刘湛秋在美文《我爱你,中国汉字》里所说的那样:“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大概源于这种挚爱,以及身体里流淌的教师血液,我体会到有必要将生活中常见而易混易错的偏旁部首及其流衍,让初学者和朋友们了解得更清楚,并透过它们背后的文化和道德的浸润,传承这个社会中的正能量。于是我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把获得的一些规律性的汉字造字原理与文献资料、考古研究相结合,进行梳理、归纳,并配上具有趣味性的图片,给接触到的学生、同人以及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做了有限的释疑,结果收到良好的效果。这让我产生些许感动,梦想着把它们汇编成册,出一本较通俗的插图本普及读物,与更多热爱汉字和国学的人们分享,也算我此生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编著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王绍武先生的热心指点和真诚帮助。王先生与我在书店邂逅。当时他已七十余岁,正在研读音韵学方面的专著。我主动趋前问候并求教,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完稿后,又得到了辽宁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金铁纯先生、沈阳第124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马荻女士细致的指导、增补和校验。我的忘年交金长章、儿子刘世达在绘画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书画艺术家田野先生题写了书名。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业余时间有限,所以尽管秉承“工匠精神”坚守了十余年,但书中内容难免挂一漏万,甚至有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师友不吝赐教。

马玉茹
2016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