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王国的奥妙:常见易错易混字详说细解(插图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4 隶书

作为官书,小篆尽管已经线条化、简化了,甚至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型了,但笔画依旧有些弯曲甚至繁复,刻写起来还是太花费时间。而此时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秦朝,扩大的疆域带来了更繁重的国事和不计其数的来往文书。《史记》等典籍说,秦始皇每天要处理的文书堆积如山,不得不用秤称量,以便合理地规划出批阅的时间和进度。皇帝尚且如此,传送这些公文的官员就更苦不堪言了。所以,统一后的秦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盼望比小篆更简省的新书体诞生。

相传,与秦相李斯同时期的文字巨匠程邈(miǎo),起初在一个县衙里当狱吏,因为性情耿直得罪秦始皇被关进狱中。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程邈的前身是狱吏,深知弯曲的小篆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公务,于是在被关押的10年里收集整理了流传在民间的简体字和俗体字,潜心研究,逐一删繁就简,创造出另外一种识读率更高、书写速度更快的3000个新书体——隶书,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后十分高兴,不但允许这种新书体在日常生活和公文中普遍使用,而且把程邈从监狱里放出来,提升为御史。如同“君臣”的相互配合,汉字发展史上也由此诞生了一种极有意思的“双胞”现象:伴随着在少数正规场合使用的官方统一文字小篆,作为民间使用的简便辅助书体——隶书,不但与官体小篆并存,而且更流行、更受欢迎。这就是“隶书”的由来。所谓“隶”,即程邈这类掌管文书的下层佐隶或刑徒。但近几年来,也有学者认为《说文》把“隶”释为“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成隶属的“属”,隶书的意旨当为小篆的的辅助书体。

左为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事标识。云梦秦简是两千多年前一些下层官吏用民间通行的书体书写的文字记录。这些无名氏的笔墨真实地展现了篆书隶变的过程。而奥运标识中的2008,古朴、率真中透露着动律的神韵,是今人用敦煌汉简书法形式的再创造。

传说毕竟是传说。关于程邈造隶的记载,至今未有可靠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印证。实际上,程邈只是对这些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规范,谈不上是创造。近几年,从挖掘出的大量文物看,隶书的形成时期应是战国晚期或更早。例如,四川出土的青川木牍早于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和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80年,属战国中期文物。这三者呈现的字迹皆带有隶书的基本样态,只是没有代表性的“波磔(bō zhé,参见下文‘蚕头雁尾’)”,算不上成熟的隶书,一般谓之“古隶”或“秦隶”。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汉字需要以更高的传播速度在边疆扎根。大约到了汉武帝晚期,时人在秦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简省、完善速度,隶书开始形成一种带有共性的特殊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撇、捺和长横,起笔时逆锋切入,转笔回锋向右稍作下顿,形如“蚕头”,十分凝重;收笔时笔锋开张,像雁的尾巴向上挑起,非常轻疾,呈现出水波一样的起伏之状。而且为保证字的美观,一个字中“蚕头雁尾”这样的点画只能出现一次。世人用一句很美的话概括为:“蚕头雁尾,蚕无重(chóng)卧,雁不双飞。”由于这种特殊笔法写出来的隶书,面貌宽扁,笔画向左右两旁伸展,好像“八”字分散的样子,所以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叫作“八分”。一般认为,“八分”是隶书成熟的标志,“波磔”“蚕头雁尾”则是隶书舞蹈性、音乐性的美学特征,因汉代达到顶峰,谓之“今隶”“汉隶”,或“八分隶(书)”。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美誉。今天,我们能够欣赏到的汉隶主要是简牍和墓碑碑刻,代表作品有《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

由篆书变为隶书(文字学上把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称为“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接地气、最草根儿的一次变革,它以简化提速为驱动力,使汉字自此接近于现今所用的汉字,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经典地叙述为“隶书者,篆之捷也”。具体而言,变化有三点。①笔画上,除了具有起、行、收的“波磔”之美,由篆书的点、直、弧3种基本笔画拓展为“永”字八法中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8种基本笔画;线条上呈现出变圆为方、变曲为直、变连为断等特点,并且有了粗细变化,彻底地“革”了篆书弯曲缠绕的“命”。②结构上,由篆书的竖长方变为扁方,最终形成了雄阔严整又舒展灵动的八分格局,以及方块字的外形特征。③形体构造(字形)上,在兼顾了汉字构形理据和可解释性的同时,摆脱了以象形为主的随物体形状描书(随体诘屈)的桎梏,改观不小:或删并,即直截了当删减、合并小篆字形的某一部分,如“大”“无()”;或分流,即同一个偏旁部首分为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部首等不同写法,如“除”“汉(漢);或入简,即把生僻或繁杂的偏旁部首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较常见的(如“鱼”“燕”)等。隶书的这种巨变,使汉字从随物体形状描画的字符变成平直笔画所组成的简单字符,极大地提高了书写速度和识读率。但也正是自此,汉字的形义对应关系变得复杂、模糊起来。史料记载,经过“隶变”之后,汉代的人们已经不太认识隶书以前的文字了,以至看到“六国”繁杂的文字,还以为是从仓颉时代流传下来的古文字。所以学术界一致评价,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分水岭,它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汉字步入更为定型的今文阶段,进而奠定了方块字楷书的基础,并为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左为秀逸飞动、匀称舒展的《曹全碑》拓片(局部)。相信你的识读率一定很高,因为它们的形体构造已与楷书相差无几了。右为“蚕头雁尾”的图释和清代黄慎的《芦花双雁图》(局部)。字画中的“雁尾”皆张开向上挑起而不分叉,不要误为“燕尾”。

篆书和隶书结构删并、偏旁分化的比对。“大”字表两臂的两笔并为一笔(一),“无(无)”字是全面删并,“除”“汉”(汉)则是独立成字的“阜”“水”与偏旁“阝”“氵”分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