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 甲骨文
远在三千余年前的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先民非常迷信,相信上天主宰一切,因此无论大事小情,如出外田猎、操戈征伐、设祭祈年,甚至生育、病痛、做梦,都要卜问于天,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当时占卜的材料主要是甲骨。甲就是龟甲,主要为龟的腹甲;骨就是兽骨,主要为牛的肩胛骨。占卜前,甲骨要经过刮削、磨光等工序的修整,使其平整、变薄,易于钻刻、见兆。而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凿出若干椭圆形或丁形凹槽。接着大声地向祖先和神灵喊着占卜的问题,同时将燃烧的木头或烧红的金属棒抵住凹槽进行烧灼。因为凹槽的形状反过来能决定裂纹的方向和形状,所以烧灼时需要很高的技巧,最重要的是不能穿透骨面,宜至最薄处。甲骨急剧受热,会出现各种不同方向和形状的裂纹,并发出噗噗的清脆响声,汉字中的“兆”字、“卜”字(读音模仿甲骨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字形则像兆的样子),其造字源泉皆为这种裂纹。占卜者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显隐以及方向等来判断吉凶祸福,进而将占卜的时间、地点、卜问之人、事件、依兆得到的吉凶、应验情况等契刻在甲骨正面卜兆的近处。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甲骨文”实际上是占卜这一特殊文化的特殊产物,故也称为“甲骨卜辞”或“卜辞”。又因多为刀刻,还谓之“契文”。这些刻写着卜辞的甲骨,被当成档案妥善地放到窑穴中,从而得以保存下来。目前我国出土的甲骨文可分为殷商和西周两个时期,广义的甲骨文包括这两个或更多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狭义的则专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龟腹甲。商代的人认为,龟有灵性和可以看到未来的眼睛,就把卜辞刻在龟甲上。这块龟腹甲正面刻有卜辞,以及烧灼后产生的裂纹。这些不同方向和形状的裂纹古人叫作“兆”,意思是神祖显灵在告诉人们未来的事件是否吉利。反面有钻凿和烧灼的若干椭圆形或丁形凹槽。

在中国文字史上写下带有传奇性篇章的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王懿荣。1989年中国发现甲骨文90周年之际,山东省文物局、烟台市福山区人民政府在他的家乡建立了“王懿荣纪念馆”。

殷墟出土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局部)。原骨板巨大完整,每个字都是一幅漂亮的简笔画或写意画,随意活泼,简单务实。令人伤脑筋的是,同一块甲骨,异体字较多,如“车(车)”有两种不同的字形,而“兹(茲)”与“丝(糸)”几乎无别。
甲骨文的发现颇有传奇色彩。据传,19世纪末清朝晚期,河南安阳洹河畔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时挖掘出许多甲骨碎片,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大多被当作垃圾扔掉,也有人发现它的碎末儿能止血,便收集了一些,作为中医的“药引子”卖给商家,美其名曰“龙骨”。大约在1899年,当时“皇家大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金石学家王懿荣患了疟疾,久治不愈,家人及其朋友从京城一家药店为其买来中药。王懿荣以高度的职业敏感,惊喜地发现这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隐约刻有“日”“月”“山”“水”“雨”,以及商代几位国君的名字,这位大学者被“雷”到了!从此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并第一个确定了这是早于钟鼎文的文字,认为借助它可以读出那些在历史的尘埃中湮没已久的秘密,世人尊称他为“甲骨文之父”,1899年也由此被认定为“甲骨文发现之年”。令人唏嘘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王室及文官武将纷纷敛财逃命,王懿荣临危受命,担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北京的防守。7月20日,八国联军攻入东便门,这位刚刚受命的铁血鸿儒率队奋勇抗击,怎奈不敌侵略者,又不愿弃节投降,于是选择投井殉国,结束了年仅56岁的生命和对甲骨文的追寻与研究。
20世纪初,由于商家为了继续垄断财源,仍然秘而不宣甲骨的出处,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罗振玉便用高价买到甲骨出土地的信息,殷墟(河南安阳是古代殷都的遗迹,故名,墟是遗迹的意思)从此引起世人注目。之后考古学家又陆续在陕西、山西、北京等地发现了300多片西周时期的甲骨文。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从不同的遗址发掘出近15万片的甲骨,可整理出5000多个单字。上面刻有甲骨文5000余个。这些甲骨上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括政治、军事、农业、宗教、社会习俗,而且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医药等科学技术,既为后人打开了研究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窗口,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从能够识别并得到公认的约1500个单字看,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和用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面貌,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

左为甲骨文中“五十”的合文。右为同一个“卜”字的正书、反书。合文,就是把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形体上合而为一在一起写。金文中的合文比甲骨文减少许多。以后文字定型化,逐渐消失。
由于甲骨文以刀为刻写工具,以坚硬的龟甲兽骨为载体,刻写的人想把字刻写得简单些,因此字体本身特点十分鲜明。具体来说就是:①不具有后世毛笔字的笔法和笔画结构,刻写十分用力,只能刻出细瘦的直笔,而且折笔处往往刻成两刀,几乎没有转弯的,形成了“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字体风格。②注重实物的图画特征,尤其是一些早期的象形字非常逼真。另外,字形和字义的对应关系直观形象。就“六书”而言,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形声字优势还不很明显,数量远不及前两者;而指事字最少,只有4%左右;转注字刚刚萌芽;假借字有一定的普遍性。③形体结构处于不定型阶段,自由度较高。同一个字有时正反向背无别、笔画繁简不一、偏旁部首位置能移易,异体字相当普遍。甚至还出现了不同的字同形、合文等现象。这也是甲骨文难认的原因之一。但不管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独体字的代表性特征始终不变,合体字必有一个母体保持不变;同时偏旁部首移易,前提必须是不能和其他字相混。例如,“幺”“玄”“糸”“丝”在甲骨文中基本是一个字,写作“糸”或双“糸”形,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逐渐分化成表小的“幺”(yāo)、表远的“玄”、作偏旁的“糸”、独用的“丝”等。④行款排列理念尚未形成。在同一块甲骨上,虽然以竖行为原则,但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而且字体大小、分行布白,或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密密层层古朴多姿,皆无固定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