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王国的奥妙:常见易错易混字详说细解(插图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5 转注

转注是“六书”中争议最多的一个概念,《说文》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所谓“建类一首”,指的是同一部首的字;“同意相受”,指部首相同的同义字之间可互相解释。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看,“老”和“考”都在“老”部,这就是“建类一首”;“老”字的训释是“考也”,“考”字的训释是“老也”,这就是“同意相受”。事实上,除了许慎说的这两种情况,“考”和“老”还是叠韵,读音十分接近。

左为清代黄慎的《盲叟图》(局部)。右为“老”的甲骨文和“考”的金文。古时男女皆蓄长发,长者发长。“老”和“考”字形契合度很高,均是一位面朝左长着长发、背部微驼、手柱拐杖的老人,而且读音相近,自然可互训。

由此可见,转注字和本字部首相同、意义互训、读音相近是转注必备的三个条件,但其中的音近最重要,因为音同没有必要用转注字,要转注是为了使文字反映语音古今的变化、方言的殊异等。例如,“豕”本指猪。大概与猪的尖叫声或爱吃屎的习性相关,这个字通常读作shǐ。不过,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有的地方也读如“希”,于是加声旁“希”写作“豨(xī)”。“豕”是本字,“豨”则为“豕”的转注字。

但严格来讲,转注的目的在于解释字义,作用在于汇通不同形而同义的文字,实质上是重复,并非造出一个新的字。因此,转注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释字法。

左为汉画像砖中侧面竖起的猪形图。右为“豕”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像一只长嘴短腿、肚腹肥圆、细尾下垂的侧面竖起的猪形。金文稍讹。小篆和隶楷完全符号化了,已看不出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