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 象形
1.概念
造字之初,汉字的形体构造往往是它所记录的字(词)义的形象化描摹。根据事物的特征,用简笔描画实物,以形状表达该事物的含义,这种造字法就叫“象形法”。以象形法构造的汉字,称为象形字。例如,“山”的甲骨文像三(多)个山峰相连形,完全是“山河”之“山”的写真。金文将山峰填实。小篆逐渐变尖细。隶楷遂作“山”。又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其中的“个”虽然历经时间巨力的磨砺,但只要你插上想象的翅膀,仍会感觉到是青翠欲滴的两片竹叶左右对生形或竹的一半形(见“竹”字条),可谓表示竹子或个体数量的神来之笔。

金代武元植的《赤壁图》和“山”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山”字描摹的正是图中这类连绵起伏的大山,早在殷商时期就存在了,面对它我们不只是欣赏,还有敬仰。
一般来说,象形字是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客观事物所做的简约刻画,凝固着他们生活中能够勾勒的事物,以及包含的人文精神。有的还片段地、零散地反映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甚至创造发明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桑树是一种阔叶乔木,开黄色小花,果实叫桑葚。古人种植桑树的主要原因在于桑叶可用来养蚕。“桑”的甲骨文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微型桑树形。《说文》说“蚕所食叶木”。中国是世界上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从所见的“桑”字甲骨文形态分析,商代种植桑树已相当普遍。恰恰是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中国古代得以发展出领先世界的纺织技术,进而有了闻名于世的纺织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养蚕是一件十分繁杂的事情,需要很多双手采桑叶喂蚕宝宝,小篆以后,字形中的树叶与枝干相分离,叶形讹变成三个又(手),遂作“桑”,原貌略失。

“桑”的甲骨文形体。这个创制于3000年前的汉字,不但活着,而且活得有滋有味,绝对是汉字中的活化石。
象形字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简约刻画,却又不同于图画。其一,写法较图画大为简化,大多是写意性质的。其二,单纯的图画不一定有音能读,所以不能算是文字,充其量只能说成文字的前驱。也就是说,图画只有和语言中表达概念的字(词)结合起来,且读出音,才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象形字。其三,汉字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渐进演化过程,有些象形字已失原貌,但多数留有象形的尾巴,仔细观察、用心体会仍可看出或想象出它原貌遗存的影子。其四,观察的角度不同,也造成了同一事物可能用不同的象形符号表达,如同样是“手”能用“又”“爪”等表示(参见“手”“爪”字条);或同一个象形符号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并不表示相同的事物,如同样是“一”在“土”中表示土地(下面的一横,参见“土”字条),而在“夫”里则表示成年男子头发上插的簪子(上面的一横,参见“夫”字条)。
2.种类与示例
(1)整体轮廓的象形。上文中的“山”“桑”等皆是。
(2)局部特征的象形。例如,“牛”字的上部是向上竖起的两只冲天大弯角,其下为双耳,中间的一竖乃牛面的浓缩,整个字体似一幅构思精美的牛头正视简化图。同样,“羊”字也描摹了一只羊头形象:温驯往下卷的双角、瘦削的长脸、高鼻梁、尖嘴,使人一见便知非它莫属。
以局部特征替代整体形象的造字方法,是象形的主要方法之一。据说,孔子见到这些象形字后,也不由自主地以文字学者的意识和视角,由衷赞叹:“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的犟牛图。图中的题字“牛”传承了甲骨文字形的神韵,且与所描绘的犟牛相映成趣,牛气冲天。

左上为山东博物馆藏的汉画像石羊开泰图。左下和右都是“羊”的金文,尤其是左下的那一个,仿佛一幅充满美善和吉祥(古籍和汉代文物以羊为祥)的装饰画。
(3)附托的方式。一般来讲,象形字都是独体的,即不能拆分成两个构字部件,但有的象形字却需要以另外的形体来衬托,于是古人便采用附托的方式,即合体象形的方法造字。这种方法,都是单画事物自身不容易辨认,而把与之关系密切的物体连带画上。由于被连带画出的事物只起陪衬作用,不是事物本体,故名“附托”。例如,眉毛长在眼睛上面,以眉毛的形状勾勒成文字,很难造出“眉”字,聪慧的造字者以“目”为依托,在它的上面画出“美眉”,从而造出合体的“眉”。甲骨文、金文的“眉”即像目上额下“美眉”形。小篆以后越来越不象形了,不过仔细琢磨仍能看出造字之初的意图。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的商代眉鼎上的铭文“眉”。多潮的一个附托式象形字!大大的眼睛上长着“美眉”,而且略加修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我的学生说:“汉字如果长得都跟这个‘美眉’一样漂亮,小伙伴们一定爱死练字”。
从单纯描摹事物的轮廓,再到借助于某个主体事物以助原有的轮廓表达字(词)义的附托方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它不仅丰富了象形造字的手段,而且扩大了象形造字的范围。不过,毕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用象形,尤其是借助某个主体事物来帮助表达,故附托式象形字为数极少。
3.主要作用
(1)象形字带有较强的图画性,本身所表达的事物具象而细腻,大多数能“见形知其意”。例如,古代童子披发,到了二十岁,要束发加冠,举行“冠礼”,即成年仪式。加冠,先要将头发绾(wǎn)成髻(jì)束在头顶上,然后用簪固定住。发簪作为束发工具和头饰,标志着童子与成年男子的界限。具备了这样的国学常识,只要与“夫”的古文字形对视片刻,就会知晓,它描摹的恰是一个正面站立的大人戴发簪形,应本指成年男子。《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夫”用的就是此解,倘若译成不分年龄、性别的“人”就不准确了。成年男子要结婚,并在婚姻中承担男性的责任和义务,由是引申为丈夫。《说文》说:“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丈夫”本来就是身高一丈的夫,而按周制差两尺才满一丈却夸张地称之为“丈夫”,显然字形中的“大”蕴藏着古人对男性的期盼。即这个字从一开始就注定在理性和秩序之内,具有修持本性和建设家庭、奉献社会的伟力。或许与之相关,充溢着浩然正气的孟子,还总括出如下比“夫”“丈夫”更加激励人心的伟词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春秋战国时大丈夫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铸就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脊梁和希望。

左为宋代梁楷画笔下束发戴冠的李白形象。右为明代金束发冠和西周晚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拓片“大”“夫”。从中可见,“夫”字的创制包含了“大”形,这正是古人造字时所蕴藏的一种暗喻和期盼。
(2)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的字根,指事、会意、形声字大都依靠它的组合才得以建立。所以,掌握了象形字构成的特点和规律,对分析汉字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牢”字是以象形字“牛(甲骨文或羊或马或豕等)”和“宀”为基础创制的会意字。
与之切合的本义有两个,从牲畜角度看,指祭祀用的牛、羊、豕等,古语中的“太牢”“少牢”即源于此;从外边的围栏角度看,指关牲畜的围栏。罪犯同牛、羊一样,也是被拘禁的,由此引申指关押犯人的监狱。古时监狱有各种称谓,“牢”实际上隐含了将人关在狱中等同于畜,带有强烈的侮辱义。还用作形容词,坚固义,“牢不可破”沿用的就是这个意义。又如,“牺牲”是以“牛”为形旁创制的形声字。
“牺”的繁体写作“犧”。从牛、从羲,羲亦声。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不但制定了严格的礼制规仪,而且要求作为祭品的牲畜也必须是完整的、纯色的。“马、牛、羊、鸡、犬、豕”是较早被驯养的动物,合称“六畜”。牛在“六畜”中地位十分突出,除用于耕作,还是重大祭祀活动的主祭品。“牺(犧)”即本指祭祀时毛色纯而不杂的牲畜。“牲”字从牛、生声。本指所用的全牛。后来“牺、牲”连文,泛指动物祭品,包括活人。“牺牲”最初是作祭品的,以舍弃生命而为大家祈福,故转指为了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损害一方的利益等。

甲骨文处在文字不定型阶段,由于造字本义的差异,有时一个字可能有多个异体。这块甲骨上的“牢”字就有两种写法,一个是“牛”在“宀”下,一个是“羊”在“宀”下。

云南省博物馆藏的西汉杀人祭铜柱贮贝(钱)器及其盖上“牺牲”场面的局部放大图。图中一男子反缚于牌上待杀,其他人为祭祀活动的参与者和围观者。
(3)掌握了象形字所表达的具体事物,以及它在合体字中发挥的基础作用,可避免和纠正写错别字。例如,“文身”的“文”,甲骨文、金文像一个袒露胸膛正立之人,胸部刺画着花纹图案,小篆以后才省去花纹写作“文”。本指纹理、花纹。沈括《活板》中“文理有疏密”一句,用的就是这个本字。古代汉字较少,名词用为动词是语法常态,因此作动词,引申指在身上或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进一步拓展,还表示文字、文章、华丽有文采的、遮掩等。后来“文”为引申义所专用,纹理、花纹义便另加形旁“糸(纟)”,写作“纹”来表示。也就是说,“文”与“纹”是孳乳关系,“文”是“纹”的前辈。有的人不了解这个渊源,常误将“文身”写作“纹身”。“文”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而且据相关文献记载,那时的人们便尝试在身体肌肤上刺画飞禽走兽等部落图腾,认为这样可以敬神驱鬼,战胜困难,护佑安康。显而易见,这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动词性义项是名词性的“纹”压根儿无资质承担的。

左为殷墟出土的商代有纹样的玉人。右为模仿这类把人体当画布的“文身”习俗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文”,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体画布“大”。
4.局限
象形要像实物之形,但语言中很多抽象概念是无形可像的。例如,“刀”可像其形,“刀口”的锋利却无法描摹。又如,“舌”可像其形,由它品尝出的“甜”却难以表现。这一局限,制约了象形字的发展。在《说文》9353个字头中,象形字仅有400个左右(不同的研究者确定的标准不一样,统计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在整部《说文》中所占比例较少,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恰恰说明了象形造字法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