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汉字结构特点的基本知识
“六书”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必备的一把快速识字的金钥匙。《说文解字·叙》(又作《说文解字·序》)记载,周朝的小孩子8岁上小学,就是以“六书”作开端识字的。由于“六书”重在追溯汉字起源,告诉学习的人每个汉字为什么要写成这样(字形),它的一笔、一画都代表了怎样的含义(字义),十分有趣而又系统地反映了造字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学习起来不但轻松愉快,且好懂易记,事半功倍。例如,“見(见)”的构形上为“目”下是“人”,表达的意思显而易见:一个人(儿)睁大眼睛(目)看世界,即看到、看见。倘若再浏览到它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原貌,哪怕只一眼,相信无论教者还是学者,都立刻会被它鲜活的形象所吸引,同时深深地爱上它。遗憾的是,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设计似乎很鼓励教者绕过事物本源直接跳到支流和末节,同时教材、教学也往往不能让学者感到学习汉字的快乐,无奈之下教者和学者只好彼此“乖乖”地配合着,在令人乏味、窒息的教学模式中反复地狂写、拼命地死记,好像在彼此折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沉沦,从根本上看,完全是淡忘了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六书”。
“六书”指的是汉字构造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依据传统文字学的观点,“六书”可分为“四体二用”,即前四者为造字方法,后两者为使用方法。下面便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带您去领略它们的前世今生,进而在汉字的王国“诗意地栖息和远行”。

左为河南殷墟出土的商晚期一名睁大眼睛正在看的石跪坐人。右为“见(见)”的甲骨文、金文。两者有几许偶合,又都有着独自的生命质感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