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铁手搓米格战斗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1章 突破毫米级

“老板,我跟安尔萨一起学习下造鲁格手枪?单个人还是有点懵。”

“你们两个先合作造出样品来看看,反正还有三天的时间,只要你们在比赛的时候能够造出来鲁格手枪,质量不是太差,

估计名次也不错的,你们要知道今天一个上午我才把肘击机构的零部件造出来,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布托知道这个年代数控起步也没有多少年,只有在米国等发达国家才有,而且还不是很全面。

并且这类机器对外国都是绝对保密的存在,想要进口到巴铁还是很困难的。

一般进口的也都是传统模式的手动车床,而且都是各个国家淘汰的机器才会像是丢垃圾一样给你。

但是里面的技术还是很先进的,足够发展中的国家学习几十年了。

所以说发达国家的技术总是超越发展国家几个阶段不是假话,没有弯道超车的决心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以赶上人家的发展。

这里面有许多方面的差距,核心还是技术上的壁垒,要突破技术上的封锁往往需要先辈们花费无数的心血来攻克。

“是啊,手搓的难度太大了,要是能用上先进的车床,那么效率就快了。”

“车床肯定也是要用的,可是不论是修尔所谓先进的机床,还是我们这里老掉牙的车床,都是无法精准车削的,还是要看技术和经验!”

枪管膛线和一些零部件都是需要车削的,因此也不算是纯手工。

毕竟造枪属于工业产品,那么就必不可少的就是机器的辅助。

只是在关键时候手搓调整精度就行了,毕竟没有数控机床的存在,只有依靠人工进行修正。

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匠人来说,他的眼睛和手达到的平衡能够把误差控制在毫米的存在!

“老板的技术太厉害了,我看这个误差应该是小于0.05毫米的!”

“要是老板能够保持这个水平,第一名又是稳拿了,我看我们还是先开始把枪机给造出来吧。”

“是啊,都看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了,老板说的很详细,故意也放慢了速度,可是我还是听得迷糊啊。”

“做起来就不懵了!我们两个要”

安尔萨和穆德在那聊了一阵子,连中午饭都没有吃了,开始按照布托的方式在制作着鲁格手枪的零部件。

虽然他们的先后程度跟布托不一样,但是都是在充分利用作坊的机器在造枪。

原先作坊的机器经过这些日子的维修和保养,还是能够正常使用的。

反正只要不是超负荷的运行,只是车一些零部件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且在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手法,并且每一个车削下来的零部件都要经过锉刀的一顿打磨才能符合要求!

“你这个零部件的差距太大了,超过1公分以上了!”

“啊?这么大的差距?”

“是的,你要注意手法,不要一直在测量,越是测量心里面越是没有底,就算失败了,再重新车就行了,反正这里的材料你们随便用!”

布托在下午的时候又来指导了一圈安尔萨和穆德,他们两个人合作的效率还是很快的。

一个负责车削零部件,一个则在用锉刀在修正着精度。

不过此刻眼尖的布托一下子就看到了安尔萨手搓的零部件精度差距太大了,至少要保持在毫米级别的差距。

而他直接跳到了厘米级了!

这个差距直接让布托都无语了,不过对于第一次打造鲁格手枪的两人来说,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已经很难得了。

估摸着其他人连鲁格手枪如何造都不知道,或者只是造一个大概,外观看上去是差不多,实际上却只是一个模型!

“好的,老板,我会注意的!”安尔萨他们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在练习之中还能够消耗这么多老板的材料和机器。

如果是以前的老板,估计早就骂得他们两个狗血淋头了,对于布托来说,员工的技术增加了,对他来说才是财富。

要知道后续兵工厂的建立,各种机器虽然也会更新换代。

可是绝对没法像是后世一样拥有全自动数控的车床或者什么3D打印机之类的,还是要有专业的巴铁匠人进行手搓。

而现在的布托因为有匠魂传承的被动技能加持,在进行锻造的时候,额外讲解下锻造的过程也是能够增加不少的经验。

加上安尔萨和穆德跟他一样都要参加比赛,提升下自己核心班底的技术水平和比赛的一个名次,对于布托来说还是很有用处的。

虽然两人手搓的精度还是达不到毫米级别的,可是多练习的话在赛场上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所谓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布托的指导之下,安尔萨和穆德至少在造鲁格手枪方面有了一个方向。

不至于在比赛的时候像是无头苍蝇一样,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给三天的时间不是拿来给选手休息的,而是想看看通过他们自己的人脉关系和能力。

看看能不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鲁格P08手枪的制作方式,不管会不会,只要能够知道制造的一个方式,然后复刻出来。

就说明他的手搓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不错的,这种提前开卷的方式也是让大家有一个心理准备,而且还是抽签的。

只是箱子里面的武器都是按照长老们的喜好,都是二战时期盟军、德军常用的武器,也算是一次检验他们对于几十年前武器的一种回顾。

只有知道了枪械的历史,对于每一个年代的枪械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就能在不同环境下手搓出合格的武器。

巴铁因为条件有限,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锻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因为在巴铁的小作坊内接到的各种维修就是修复。

没有像是其他国家直接更换新的零部件,一来新的零部件运输的时间长。

没有这个时间等待,加上进口的东西价格贵,所以修修补补又是几年。

这才让巴铁的匠人在修复和废物利用上颇有建树,这完全是被逼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巴铁匠人也是如此,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修复,就是要有胆大心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