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景泰开始中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5章 景泰朝的大礼议,落

王直整理好官帽之后,看向了胡灐,说道:“老尚书之深明远见,着实让我等后辈汗颜啊!”

“王尚书谬赞了,老夫已是行将就木之人,这朝堂以后就要仰仗诸位了。”

胡灐满脸春风地回了王直一句。

两人话语虽然说得隐晦,但之前明哲保身,处于观望的人却必然也懂。

没错,胡灐就是继王文之后,第二个投效朱祁钰的文官。

王文是胡灐一手提携起来的后进,二人私下里以师徒相称,王文得知朱祁钰一心要尊生母之后,就第一时间将此事告知了胡灐。

胡灐一开始也在犹豫要不要站队朱祁钰,在看到“朱祁镇亲自写的禅位诏书”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没有自己在王文为背书,王文就算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也不敢在新朝初立之时,硬怼内阁大佬。

结党营私,实乃为官大忌。

但他不在乎。

要做大事,焉能惜名,惜身?

胡灐历仕六朝,揣摩上意的功夫早已炉火纯青,自己学生都能发现众人推上去的新君有太宗宣宗之风,他还发现不了吗?

什么大宗小宗,嫡子庶子,愚人之见!

他胡灐跟学生王文一般不是只会空谈的清流文官,他们师徒俩是干吏。

能做事,还能挽天倾的干吏。

为此,他不惜伪造上皇书信,连夜修改年号的意义,就像他年轻时为太宗皇帝四处寻访建文帝的下落一般。

他害怕,他怕这大明继太祖、太宗、仁宗、宣宗五位之后的圣君,被礼法大义禁锢,像太宗皇帝一般一生所干之事,都旨在证明自己。

此时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国力急转直下,再也经不得大动刀兵了。

将近耄耋之年的他已经不再年轻,连年衰退的记忆告诉他,这是最后的机会。

身后事,身后名?江山社稷危在旦夕,他顾不得这么多了。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要让大明朝在新圣君的带领下重现洪武、仁宣之治,他得趁着自己尚能办事的时候,为朱祁钰扫清路上的障碍,甚至是付出他的生命。

他相信,大明必会在朱祁钰的手上实现中兴!

陈循轻抚胡须,目光在二位老臣身上流转,片刻后,他开口道:

“二位尚书半生沉浮,胸中丘壑自是常人难及,只是这社稷之重,终须我等勠力同心啊!”

说罢,他抬起茶盏呷了一口,润了润嗓子后接着说道:“只是这礼法根基若动摇,恐后世生非议,还望二位深思。”

王文听着这话,虽有几分怒意在胸中升起,却碍于身份只得连连叹气。

这就是他们师徒俩与陈循的区别了——陈循太保守了。

换句话说,陈循就是两边都想下注,无论哪方赢他都稳坐中堂那种。

他师傅胡灐是想让朱祁钰继位天子一事名正言顺,无懈可击没错,甚至现在连王直这种死守礼法的老顽固都选择妥协了,但他们俩又还有几年可活?

但陈循可不这样想,他才六十有四,尚可活个十多年,前任首辅曹鼐在土木堡殉国后,他好不容易进位,自然想重现三杨辅政时的荣光了,新君太强,他还怎么发挥,巴不得皇帝垂拱而治。

简直是离天之大谱。

他不知道陈循想做到什么地步,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

若是真像这般,内阁联合六部架空皇权,但凡君主不是三岁幼童,都会仪仗司礼监疯狂反噬,上皇与王振不就是前车之鉴乎?

此时的大明,再也经受不住第二场土木堡了。

可惜,王文心知自己说服不了陈循,胡灐与王直的暗示都已经如此之明显了,他却还是之前那般姿态。

不禁在心里暗骂,大家读的都是圣贤书,你陈循的学问全都做到哪里去了?

就在大家为了如何拿出一个让朱祁钰满意的决策而叹气连连时,一向极少发言的陈镒开口了。

“诸位,陛下之立,非私天下也,实以社稷为重。圣母诞育圣躬,夙夜教诲,使陛下仁孝闻于天下。今若不隆其号,是使陛下有以庶夺嫡之嫌,而启天下议礼之端。”

“至于慈寿皇太后,母仪天下,德冠六宫,自当崇奉如旧。此举非欲贬嫡而尊庶,实欲使两宫并尊,各安其分,以彰陛下孝悌之德。昔宋英宗朝,曹太后与高太后并尊,亦无嫌隙,可为明证。”

“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诸臣细细品着陈镒的提议,俱都连连点头,表示陈御史这话乃老成谋国之言。

这话若是其他人来说,他们可能还会辩驳一番,无非就是换汤不换药罢了,也是两边都讨好的骑墙派。

但这陈镒可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按律其可无需确凿证据,即可风闻奏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不入流的小吏都可以弹劾。

陈镒做为风宪大臣弹劾在座的各位更是不在话下,而且督察院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这种风闻奏事的言官不仅武官勋贵怕,同为文官的他们更怕,每六年一次的京察(考核京官)和每三年一次的大计(考核外官),均由督察院和吏部共同组成,左都御史拥有对官员黜陟的实际建议权。

若是让他一时不愉快,他能让你一辈子不愉快。

“赞同!”陈循率先开始表决,分析一番当下的境况后,他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可是这徽号如何定呢?”王文有些反感陈循做法,我等为了这事费了半天口舌,您老倒是先赞同上了。

您赞同了,陛下可还没赞同呢,不加个徽号还是低孙太后一等,毫无意义可言。

这……

诸位大臣又开始犯难了起来,加吧礼法就乱了,不加吧,陛下又不满意。

王文和胡灐师徒二人互视一眼后,目光齐齐看向了于谦。

于谦心里也明白之前朱祁钰给他做的那些工作,就是为了告知他,自己继位可以,但北边那位他是必定容不下的。

王文和胡灐负责拱火,于谦负责收尾正好不过,有功大家一起分,至于这过么,只要北边那位回不来,那有什么过。

“于圣母吴氏徽号上加‘圣慈康靖’,称‘康靖皇太后’,与慈寿皇太后并尊,待将来,再行累加,既合礼制,又显圣恩,如此,则陛下孝名播于四海,而祖宗之制亦无乖违。”

众人闻声看去,说话之人正是于谦,又是一番深明远见、老成谋国之词夸赞。

于谦并未有所回应,只是脸色潮红,他只希望自己这次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朱祁钰带着成敬在外边转了几圈后,盘算着诸位应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了,于是回到了文华殿。

见王文频频点头,就知大事已定。

……

“准奏,着令礼部详议典礼,具仪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