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云间华亭
江左有孝廉,号为涂巨孝,此名在中平年间,曾经煊赫一时,经历三年沉淀,名声是越来越大了。
哎,别小瞧这民间孝子,在大汉孝顺、廉洁这是步入仕途名义上的硬指标。
整个东汉,孝子贤孙数之不尽,可拥有‘巨孝’这个头衔的,一共就俩。
其一是二十四孝之一的江革,江巨孝。
其二,便是涂巨孝。
这名头是怎么来的,不好说……但涂镐赶上了好时候,三年丧期结束,正是二月,举孝廉。
时机把握的好,名声抬举起来,今年入京为官有望。
“大争之世,出仕为先,混出名堂,才好享受啊!”
躺在胡床上的少年,翘着二郎腿,品着香茗。
身旁的几名侍从却为了今日的日程安排,忙的不可开交。
“余杭凌氏,派出了凌操来帮郎君撑场子。”
涂镐随口问道:“乌程严氏呢?”
“严舆来了!”
“吴县朱家的人呢?朱叔廉何在?”
“马上就到,马上就到。”侍从看了看天色。
“哎呀,辰时都快过了,明廷怎么还不来啊?他不到位,我们这些大老粗怎么安排得了这么大的场面?”
“来了,来了,明廷来了。”侍女闯入屋门,刚汇报完毕,却见偏门外一男子踱步而来。
来者个子不高,容貌端正,只穿着一身简谱的黑色袍服,头顶一梁进贤冠,且颌下无须,也正二十出头。
此人正是魏晋八君子之一的顾雍,表字元叹,乃是江左名士,娄县县令。
涂镐所居的这华亭啊,也就是后世的松江府,便隶属于娄县境内,又叫云间。
“路上出了点小麻烦,还好及时赶到,差不多要开始了。”
侍女为气喘吁吁的顾雍递上了茶水,他来不及喝,道了句谢后,便放下茶器,重新与众人部署起来,商议片刻后,顾雍拿定了最终方案。
“涂郎听好,我这根据参会的士人名策,已经连夜排好了座次,按照我这个名单就坐便好,配合咱们演戏的士人必须得坐在第一排。”
“没有受邀而来的那些士人多半是看戏的,不用理睬。”
“等到巳时,我会从大门进,带着郡中小吏先来参拜请涂郎出山,按照规矩,你不得立刻出门,得三请三拒,估摸着气氛到位了,再出门……”
涂镐点了点头:“元叹兄做事儿,我放心。”
汉代民间为孝廉造势,就跟搞运动会一样,闹出的场面越大,越容易出圈,还得提前彩排。
顾雍这个总导演已经定好了剧本,涂镐照着演就行了。
“好了,诸事都安排妥当,各位都把顾某写好的文书再看两遍,切记不能错词儿,也不能丢面儿。”
“今天来的可全都是吴郡的贵客。”
涂镐看着顾雍精神紧绷,笑着给他端了杯茶,顾雍还是没来得及喝,稍稍整理了一下衣冠过后,又从后门出去了。
临行前他紧握着涂镐双臂,再三嘱咐:“举孝廉事关重大,无论如何,涂郎今岁必须当上孝廉!切记,切记!”
众人各自散去,只留下涂镐一人独自琢磨怎么把这场戏演好。
侍女则收拾好满屋子的零碎,轻悄悄的关上了屋门,她走至廊外时余光瞥见远方已有人影。
屋外约莫半里处,华亭边游士云集。
亭下摆满坐榻,几个侍从正引着士人按照规矩就坐。
有一身形魁梧的游侠立于人群之中,他的双眼深邃,声音洪亮,清了清嗓子后,便开始带头宣传起来了:“这涂巨孝何人?凌某生平未闻江左有涂镐也?”
朱叔廉站在他身后,恭敬的答道:“凌君有所不知,这涂镐,字少游,出自扶风涂氏,祖先为扬州涂山氏,其家善治《古文经》与《毛诗》也算是经学世家,可惜新莽之乱后……没落咯。”
“不查祖辈籍贯,谁知道他们两年前又迁回扬州来了?好在我圣朝素来以忠孝治天下,只要有了巨孝的名头,哪怕是出身寒素也有机会能名扬天下,更何况啊,这涂巨孝名动三吴,今岁举孝廉,我猜必有其人也。”
汉代乡土习惯很重,尤其在江南。外地人在本地被视为侨民,不能与当地大族联姻的话,往往受排挤。
这些请来的演员,对涂镐的评价还算公正,可后来的吴地游士听了,便在外围露出不满了。
“一介扶风寒门跟吴人争孝廉?只怕难度不小,要用些手段吧。”
另一吴地口音的短髯士人笑道:“当然,北方来客为了在士林中造势,当本郡的孝廉,那自然就少不得做些表演,大汉孝子们这些年为了出名费尽心思,谁还不作秀呢。”
“有搭台唱戏的一方,自然就得有捧场的一方,就是不知今日来捧场的又是何方子弟?”
一人昂首示意道:“瞧见没,那云间小筑的牌匾外,竹林的尽头,净坐着看客呢,倒也不是都来看他涂巨孝,来的多是陈留名儒蔡伯喈的记名弟子,悄悄道一句,涂少游啊,他也是蔡公弟子。”
确实如此,那舍前左右僮从侍立门前,拼命阻拦着那些前来拜访的蔡邕门生,热情的拦都拦不住。
现场人声鼎沸,各有诗云:“江左但有不平事,直去云间找涂郎……”
“平生不识涂少游,纵使英雄也枉然……云云。”
当然不止是同门师兄弟捧场,也有不少慕名而来却躲在轺车中不露面的官家小姐。
仿佛这些贵女一来,整个竹林都香腾了起来。
某些来看戏的吴地士人,倒也不是冲涂镐来的。
而是冲着蔡邕的两个女儿来的。
“蔡家双姝国色天香,大女儿精通琴棋书画,芳名远播,小女儿善鼓瑟吹笙,机灵古怪,而且和涂少游私交都不一般,就是不知道今日能否有缘邂逅了。”
“哪怕仅是得见芳容,也是好的。”
众人朝着外围的鹿车瞧了一眼,目前还没看到蔡家的车马,官家的车队倒是来了不少。
这些人等了好久还没看到蔡家闺女,心中烦闷,便不禁言辞酸涩道:“那涂少游倒是运气好啊,拜入了蔡公门下,得以大饱眼福,亲近伊人。”
“据传嘛,那涂家郎君,俊爽风姿,倾动三吴。”
“就连蔡公也常云:涂郎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对其满口夸赞,以至盛名满江左。”
“今日来此我倒要看看,他究竟是何等模样。听闻关西汉子素来粗鲁,就怕涂少游名不副实,让轺车里的诸位姑子们见笑了,哈哈哈。”
另一人摇头道:“我看未必,蔡公素来有眼力,他能称赞的人,必然是海内俊杰啊。”
一阵言谈声过去,不知不觉间有一辆轺车扬尘而来,未多时,却听华亭外,小吏喊道。
“娄县明廷到!”
车架停下,骑吏开道,人群分离。
县令缓步下车,行动拘谨,动作刻板。
随着骑吏清场,众人的目光便抛在顾雍身上。
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其实士人们也猜得到个七七八八,无非是屡见不鲜的街头表演,但也有事儿令人意外。
“瞧见没,抛头露面的净是蔡公门下的记名弟子。”
“只是没想到啊,这回竟是大名鼎鼎的顾元叹来给孝子捧场的。”
有人问道:“哦?顾元叹有何特殊?”
“元叹可不是一般的记名弟子,他是入室弟子,得了蔡公真传的。”
“当然他还有另一层身份,涂少游的同门师兄……”
屋外人声嘈杂,涂镐并未理会,就静静地坐在榻上,品茶看书。
俄顷,侍女来报:“郎君,明廷到了。”
“按规矩,请孝廉先得从县令开始,县令推举,郡里的人再来考察,如果过了这一关,郎君的孝廉基本就稳了。”
“好。”涂镐眼神黯然:“那就按计划行事吧。”
……
《三国志·顾雍传》: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
《三国志·凌统传》: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父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
朱叔廉:《长兴县志》云:朱城在县束南二十五里,舆地志云,昔乌程严白虎遣女婿朱叔廉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