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童诗:童诗对对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听说童诗超好玩,真的吗?

“小毛豆”说:

我从 4 岁开始,结识了一个神秘朋友,名叫“童诗”。只要她出现,我就感到兴奋、好奇。她可好玩了,喜欢变成一群词语小人儿,在我脑子里欢蹦乱跳,表演各种节目。

有时一个闪念,一串词语哗啦一下就跑出来了;有时候,小人儿们不讲秩序,一窝蜂往外冲,结果被卡在喉咙,这时“嗯炸弹”趁机跑来捣乱,结果害妈妈录了半天,回头一放录音,简直无法翻译,只好放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小人儿有时像男孩子,他们身手敏捷,一个筋斗就飞出来了;有时像女孩子,因为爱美,想先化一下妆,结果耽误很多时间。

最有趣的是,有一次,我的诗变成了一辆跑车,本来开得飞快,可半路忽然停了下来,原来是没有油了,我只好帮它加好油。然后,把车加大马力,才冲出了我的嘴巴大瀑布。

我的诗品种很多。三步诗、五步诗、自助诗、礼物诗、会飞的、会跑的、胆子小的、怕黑暗的等等。最让人开心的是现烹现煮的诗。记得我 7 岁时和聪善老师一起在微信上烹制了不少开胃菜,现在选出 50 道,组成一桌童诗大餐—《童诗对对碰》。喜欢童诗的新老朋友快来尝尝吧!

“不老葱”说:

新世纪以来,国内多个层面出现了相当活跃的童诗现象,一大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小诗人脱颖而出。其中黄豆逗小朋友无疑是 10 后小诗人队伍中最耀眼的一个。他创作的小诗天然、纯真、新奇、俏皮,风格明朗,品质独特,令很多人读后为之欣喜、惊叹。我和豆在童诗圈邂逅,因为“志趣相投”成了忘年交。又因一次偶然的即兴对诗,在微信上乐此不疲地玩起了“童诗对对碰”。本书记录的就是这段童诗佳话,虽然过去五六年了,仍让我记忆犹新。

什么叫童真童趣?怎样留住珍贵的童年画面?什么叫童诗?为什么稚嫩的孩童能写出令人赞叹的诗作,甚至完胜成人作家?孩子接触诗教有什么意义?怎样引导孩子读诗写诗?……这些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想,再多的论说不如亲身的实践体验。也许我和豆这段美妙的对诗经历,正好可以给喜欢童诗的大小朋友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每个天真稚气的孩子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如果能引导孩子们多读一些纯粹的好童诗,也许他们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脑子里,也住着一群可爱的诗歌小人儿呢。创作童诗很好玩,不信每个人都可以来试试。

豆妈说:

说起豆作诗的事,真是三天三夜讲不完。

记得豆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感冒打喷嚏,他打完一个喷嚏就说一句“哎呀,我的天哪”。他被自己的话逗笑了,又恍然大悟地说:“哈哈,原来豆逗的天躲在鼻孔里,要没这个喷嚏,我的天会在鼻孔里睡到什么时候哇?”豆的话把我逗得大笑,同时觉得这个“天大的发现”太有意思了!于是赶紧把豆的话记了下来。

事后我告诉豆:“你说的话很好玩,我帮你把它记下来,排成一行行文字,可以叫作‘诗’呢。”豆听了很受鼓舞,对如此作诗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至我跟豆之间形成了一个默契,只要豆兴致一来,说“有了”,我这个“记录员”就马上打开手机录音功能准备记录。常常一分钟一首,连说五六首都有。至今总计有 2000 多首了。可以说,每首小诗都有一个故事,都是美好童年的一个珍贵记忆。我为此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可又有什么比诗的陪伴更快乐的事呢?

随着时间推移,豆的诗通过各种分享,得到了很多来自亲友、老师、作家的点赞鼓励,让豆作诗的劲头越来越大。最难忘的是,2017 年暑假,当时 7 岁的豆遇见诗人聪善老师,虽从未见过面,却因诗的缘分一见如故。他们一老一少兴致勃勃地玩起了“对诗”“赛诗”。诗的魅力可见一斑哪!

遇见良师,亦是益友;感念一生,回味悠长!

豆编说: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作为编辑,这是一部让我看到了“成长”“尊重”和“欣赏”的作品。

成长:说起小毛豆,脑海里想象毛豆的样子和读完他诗作之后的样子完全不同。毛豆不就是矮矮的吗?有多矮呢?就像文章标题中“玩”字一样矮;可是,当他张开小嘴,每一个从他嘴里跳出来的字都比我的个子还要高,堆在一起,组成了一首首让我仰视才能读完的诗。读完他的诗,我不禁会捂着肚子笑一会儿。而回首再看那个如字小的小毛豆,他瞬间变成了一个小学六年级孩子该有的大模样。瞠目结舌的我,只有赞叹的份儿了!

尊重:聪善老师在书里自称是“不老葱”,儿童文学圈里的百岁老人不少,希望他像任溶溶老师一样永远不老。他总是自谦地说:“我的诗写得不如小毛豆呢!我的想象力没有小毛豆丰富,是小毛豆给我的灵感!……”作为一位老师、一位诗人,他用老师的耐心和诗人的诗心陪伴了一位小诗人成长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做大教育的人,他并没有把教育局限在他的家庭、他的教室,而是无时无刻不关注广泛视野的儿童发展,这真的很可贵!

欣赏:小毛豆的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一位永远带着“欣赏”目光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我儿时最向往的,也是我作为妈妈最期待儿子遇到的。做教育的人,只有具有“欣赏”的能力,才能发现每一个生命的差异,并微笑着呵护、培育吧!这样的能力是一种能举起人生重量的超能力。如果每一位为人师、为人母的人都具备,那这世界上会挤满了小诗人、小科学家、小生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