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劫至死方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诗劫至死方休

“李季兰,你的诗能杀人。”

那支蘸着胭脂的笔,在宣纸上洇开最后一滴血。

湖州诗会上,我写下“至忠至奸朝堂,至生至死君王”,满座哗然。节度使之子崔执的折扇抵上我的喉咙,玉骨冰凉如刀。他袖中密函滑落,朱砂写就的“诛兰”二字刺进眼底——那是我名字,也是催命符。

后来我才知道,这场杀戮始于更早。

七岁那年,游方道士在我掌心写下“此女当诛”;十五岁及笄,我的诗被抄录成杀人密码;二十四岁这年,崔执亲手烙瞎我右眼时,烙铁上的梅花纹里藏着军情密符。

他们要我死。

可我要这满朝权贵记住——诗能诛心,亦能弑君。

“崔执,你且看着。”我在刑架上咬断舌尖,血溅诏书,“我李季兰的命,要由诗来断。”

1

我蘸着胭脂写完了《八至》的最后一笔。

“至忠至奸朝堂,至生至死君王。“

笔锋划过宣纸的声响,在满座寂静中格外刺耳。湖州知府的脸霎时青了,他身旁那位着绛紫官袍的大人——据说是什么节度使家的公子——突然轻笑一声,玉骨折扇“唰“地展开,扇骨边缘寒光凛冽。

“李道长的诗,总是这般......“扇面缓缓下压,抵住我的喉结,“大逆不道。“

冰凉的玉质贴着脉搏,我看见他袖口滑出一角密函。“朱泚“二字墨迹未干,下面紧跟着“诛兰“——我的名字。

“崔大人若觉得逆耳,“我仰头让扇骨陷进皮肉,“不妨把'朝堂'改成'闺阁'?“手指蘸了残酒,在案上重写:“至媚至悍罗裙——“

折扇突然翻转,扇缘在我颈侧刮出一道血痕。他俯身时,佛珠串擦过我的锁骨,檀香里混着铁锈味。“李季兰,“热气呵在我耳畔,“你以为女冠的身份,真能护住你这根舌头?“

席间已有文士跪地求情。我盯着他腰间玉佩,水头极好的翡翠上刻着个“泚“字,刀工狰狞如伤口。

“护不住。“我舔掉颈间血珠,“但足够我写完《八至》的第九重——至贱至贵,崔郎君的心。“

满座哗然中,他突然用扇骨挑起我下巴。佛珠坠子晃进我衣领,冰凉如蛇信。“好诗。“他眼底映着我骤然收缩的瞳孔,“不如随我回府,慢慢写满一百首?“

侍从架起我时,我瞥见那封密函飘进炭盆。火舌卷过“诛兰“二字,化作他袖口一片烫金的影。

2

我被囚在了崔府西厢。

说是厢房,实则连扇窗都没有。四壁挂满名家字画,案上却只给一支秃笔、半块残墨。崔执的侍从每日辰时推门进来,在青石地上铺开十张雪浪笺,什么也不说,只是盯着我。

我知道他们在等什么。

“今日写什么?“我蘸了墨,笔尖悬在纸上,“《子夜四时歌》?《长恨曲》?还是......“

“情诗。“崔执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今日换了件鸦青襕衫,腰间玉佩随着步伐轻响,“要艳的。“

我嗤笑一声,落笔写下:“罗襦宝带为君解——“

“重写。“

他忽然伸手按住宣纸,我笔尖一顿,洇开一团墨痕。

“太俗。“他淡淡道,“李道长就这点本事?“

我盯着他指节上的茧——那是常年握刀的手,却偏要来糟践我的诗。

“崔大人想要什么样的艳?“我慢慢卷起袖口,露出腕上镣铐磨出的红痕,“‘鸳鸯瓦冷霜华重’够不够艳?‘翡翠衾寒谁与共’够不够——“

“我说了,重写。“

他忽然一把扯过我写好的诗笺,转身走向门外。我以为他要撕,却见他随手递给了一个侍从。

“垫膳盒。“他头也不回,“今日的鲥鱼腥,别污了本官的紫檀案。“

侍从低着头接过,我看见我的字迹被折成四折,塞进了食盒底部。墨迹未干的“君“字正好贴在鱼鳃上,沾了一片猩红。

我猛地站起来,镣铐哗啦作响。

“崔执!“

他已经走到了廊下,闻言回头,唇角微勾:“怎么,李道长嫌辱没了你的诗?“暮色里他的眼睛黑得瘆人,“那明日写二十张。一张垫膳,一张擦靴,剩下的......“他顿了顿,“本官如厕时用。“

我抓起砚台砸过去。

他没躲。

砚台擦着他额角飞过,在门框上砸得粉碎。一块碎片溅回来,在我手背上划出条血口子。

“可惜了。“他看着地上的碎砚,“听说这是你师父传的松烟墨?“

我低头看着血滴在最后一张白笺上,慢慢晕开成残梅的形状。

“崔大人。“我忽然笑了,“您知道我最擅长写什么吗?“

他挑眉。

“悼亡诗。“我舔掉手背的血,在染红的纸上写下第一行,“比如——‘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3

三更梆子敲响时,崔执带着一身血气推开了我的房门。

满地碎砚映着月光,像散落的黑玉棋子。他靴底碾过那些碎片,每一步都带着松木香与铁锈味交织的气息——是刚从诏狱回来的味道。

“装睡?“

玉簪被抽离的刹那,我的长发如泼墨般铺满枕席。他的手指突然插入发间,狠狠一扯!

“疼吗?“

铜镜里映出他腕间佛珠,十八颗乌木珠子泛着血光。最末那颗刻着“泚“字,朱泚的泚。

“崔大人连礼佛都要带着叛贼名讳?“我盯着镜中他冷笑的唇角,“还是说...“猛地抓住他手腕,“这就是你们暗通款曲的信物?“

佛珠“咔“地裂开细缝。

他眸色骤暗,却忽然从怀中抽出一封密函。火漆印上是熟悉的笔迹——“诛兰策“。

“明日午时。“他松开钳制,一缕断发垂落在我锁骨,“会有人来取你的命。“

我攥紧那缕青丝:“为什么告诉我?“

铜镜突然被扳转。他强迫我看向镜中——他正将我的发丝缓缓缠上自己脖颈。

“因为...“佛珠压住我喉结,与白日折扇抵的位置分毫不差,“我要你亲眼看着...“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瓦片碎裂声。崔执的佩刀瞬间出鞘,斩落三支淬毒的弩箭。箭尾绑着的,正是《青溪集》残页。

4

五更鼓响,他们已在院中搭好焚诗台。

崔执的刀尖挑开最后一捆诗稿时,我看见了七岁写的《春莺啭》。金粉墨迹在晨光中闪烁,像极了阿娘临终时散落的金线。

“李道长可知罪?“

他执火把立在阶下,玄色官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我赤足踏上焦黑纸灰,灼热从脚底窜上心口。

“罪在...“我拾起半页《捣衣曲》,“用'长安一片月'影射宫闱?还是...“

火把突然捅进诗堆!热浪中,《青溪集》扉页的“诗骨天成“四字扭曲成灰。崔执掐住我后颈,逼我直视烈焰:

“罪在你总以为...“他的拇指摩挲着我颈侧动脉,“诗能救人。“

喉间腥甜上涌时,我瞥见他袖中滑出《相思怨》末章。就在火舌即将舔舐纸页的刹那,那页诗突然消失在他襟口——紧贴心口的位置。

暴雨来临时,我在他书房发现了更骇人的秘密。

紫檀匣里的画像上,十二岁的我执笔立于青溪畔。画师题跋“此女当诛“的字迹,与七岁那年游方道士的批命符如出一辙。

暴雨冲刷着未冷的纸灰,蒸腾起呛人的烟雾。我攥着那张“此女当诛“的画像,指节发白。

“找到了?“崔执的佩刀抵住我脊背,刀鞘上还沾着昨夜弩箭的毒液,“那是我父亲的手笔。“

一道闪电劈落,照亮他左手新添的伤口——那是为我挡箭时被《青溪集》残页割出的伤痕。血珠顺着刀纹滴落,在青砖上绽开细小的红梅。

“巧得很。“他的呼吸喷在我耳后,带着松烟墨的气息,“他正是当年那个...“

“道长!“小道童突然撞开门,道袍上全是泥水,“朱泚的使者到山门了!“

崔执的刀尖猛地一颤,在我背上划出细痕。我转身时,正捕捉到他眼中闪过的阴鸷——就像那年青溪决堤前,上游突然消失的鱼群。

5

镜湖的水面结了一层薄冰。

朱泚的使者就坐在我对面,指尖敲着白玉杯,杯底压着我刚写的诗笺。“李道长,“他咧嘴一笑,露出镶金的犬齿,“大帅说您若肯写首《贺燕京平叛》,便饶您全观道女性命。“

冰棱从檐角坠下,在我脚边碎成晶亮的渣。我瞥见崔执立在朱漆柱旁,佛珠在掌心转得飞快。

“拿笔来。“

使者大喜,忙呈上紫毫。我刚写下“燕台“二字,崔执突然按住我手腕。

“韵脚错了。“他声音很轻,手指却狠戾地掐进我骨缝,“该用'阳'韵。“

剧痛炸开的瞬间,我听见指骨“咔“的脆响。紫毫脱手坠地,溅起的墨汁像一滩血。他竟借着扶笔的姿势,生生碾碎了我右手无名指的关节。

“崔大人教训得是。“我咬牙重写,“燕台歌舞......“这次我故意把“颂圣明“写成“送幽冥“。

崔执突然夺过笔,在“幽“字上重重打了个叉。墨汁渗透纸背,在青石砖上洇出个狰狞的鬼脸。

“李道长醉了。“他拽起我流血的手按在诗笺上,“您说呢?“

血掌印正好盖住“幽冥“二字。使者大笑:“好!血书明志!“

宴散时下起暴雨。我蜷在回廊暗处,看见崔执与朱泚并肩立在湖心亭。他递去一卷竹简,朱泚却突然暴怒,一拳砸在他腹部。佛珠串崩断,乌木珠子滚进雨里,每一颗都沾着血。

最骇人的是,崔执在笑。

他抹着唇边血渍低笑,那神情我在青溪畔见过——野狼咬断猎物喉咙时,就是这般餍足又残忍的笑。

6

他们剥了我的道袍,只留一件素纱中衣。

刑室没有窗,四壁挂满刑具,炭盆烧得正旺。崔执背对着我,用铁钳拨弄火中的烙铁。那烙铁打成梅枝形状,枝头一朵五瓣梅——与节度使府邸的徽记一模一样。

“认得这个纹样吗?“

他忽然转身,烙铁尖端已烧成妖异的橙红色。热气扑面而来,我睫毛发出细微的焦糊声。

“《咏梅》第七首。“我哑着嗓子背诵,“‘冻蕊凝香色’——崔大人是要我即兴赋诗?“

铁钳猛地卡住我下巴!

“李季兰。“他第一次完整喊我名字,“你可知叛军细作的下场?“

烙铁逼近时,我闻到自己发丝烧焦的味道。右眼最先感到灼热,然后是剧痛——像有人把滚烫的铜汁灌进眼眶。

“啊——!“

惨叫冲出喉咙的刹那,他捂住我的嘴。掌心抵着我的牙齿,我狠狠咬下去,血腥味在口腔里爆开。

“忍一忍。“他声音压得极低,唇几乎贴上我溃烂的耳垂,“此眼看了太多不该看的诗。“

烙铁“嗤“地离开皮肉。我瘫在刑架上,听见他朝门外高声道:“拖去水牢!“

侍卫架起我时,我透过完好的左眼看见——烙铁冷却后的梅枝纹样里,藏着道极细的刻痕。那是陇西军的密符,三年前师父教过我认。

崔执用沾血的手指抚过烙铁,正好盖住那道刻痕。

“对了。“他在我耳边丢下最后一句,“你师父的《青溪笔谈》,烧得可还痛快?“

7

水牢里没有光。

污水漫过腰际,泡烂了烙伤的皮肉。我摸到右眼结痂的伤口,指尖沾了脓血,在墙上划出第三十七道竖线。

吱呀——

铁门开了一条缝,扔进来的不是饭食,而是一卷防水的油布包。

《诛兰策》。

崔氏家传的锦缎封面,内页却用我的诗做了密码本。《春江花月夜》的“江畔何人初见月“对应御史大夫的流放路线,《长干行》的“苔深不能扫“竟是陇西军布防图!

最可笑的是扉页题跋——

“李氏女诗才天成,宜为刀俎。“

落款是崔执的父亲,日期在我十岁那年。原来早在那时,我的诗就已被标好价码,等着有朝一日成为杀人的刀。

“哈......“

我笑出声,惊动水底的老鼠。它们啃过我泡烂的脚趾,此刻又聚拢过来,等着分食更鲜美的血肉。

墙角有块未燃尽的炭。

我抓起炭块时,它们一哄而散。多聪明的小东西,知道活人烧焦的滋味不好受。

“至贱至贵......“我在水墙上写,炭块刮擦砖石的声响像鬼哭,“至痴至妄......“

写到“崔“字时,炭块突然崩裂。碎渣刺进掌心,我索性咬破手指,用血补完最后半句——

“至死不见。“

血字被污水浸染,化作缕缕猩红的丝,像极了出嫁时用的茜纱。

铁门再次开启时,我正把滚烫的炭块塞进喉咙。

8

琉璃笔躺在锦缎上,笔管里凝着未干的墨。

崔执站在铁栏外,官服下摆沾着血,不知是谁的。他隔着牢栏看我,目光落在我缠满腐布的右手——那三根被他自己亲手碾碎的手指。

“写首诗。“他声音嘶哑,“我放你走。“

我盯着那支笔。西域进贡的琉璃,笔管中空,日光下会透出孔雀蓝的光。十五岁那年,我在御赐的诗会上见过一支相似的。

“写什么?“我哑着嗓子问。喉咙里还卡着炭块的灼伤,“《悼亡诗》?《绝命词》?“

他忽然伸手穿过栏杆,指腹擦过我结痂的右眼:“写你最后想说的话。“

我忽然笑了。

抓起琉璃笔的瞬间,他眉头微松——直到我将笔管狠狠砸向石墙!

“咔嚓——“

琉璃碎裂的声音清越如铃。第一下,我砸碎食指指骨;第二下,中指指甲掀翻;第三下,无名指关节彻底变形。

血溅在崔执脸上,他竟没躲。

“李季兰!“他一把攥住我手腕,“你——“

碎开的笔管里飘出一角黄绢。

我认得那质地。

七岁那年,阿娘就是捧着这样一道黄绢,在祠堂前呕血而亡。

“......建安七年,陇西李氏通敌案......“

碎绢上的字迹被血晕开,但足够看清最后一行——

“诛九族,女眷赐鸩酒,幼女季兰没入道观。“

崔执的手突然松开。

“你父亲临刑前,“他声音很轻,“托我护你。“

9

刑场选在朱雀街口。

他们剥了我残破的道袍,只给一件素白中衣。雪粒子砸在裸露的烙伤上,像无数细针往溃烂的皮肉里钻。

崔执端坐监刑台,朱红官服外罩着白狐裘——那是他父亲猎了三百只雪狐才凑成的裘衣。刽子手磨刀时,他正用绢帕慢条斯理地擦手。

“李季兰,叛国通敌,凌迟处死。“

宣判声里,我数着刑台边的乌鸦。七只,正好对应我被灭门的七口。

第一刀落在锁骨时,崔执突然起身。

狐裘扫过积血的刑台,他抽出佩剑——却不是为我,而是割断了官服下摆。

“咚!“

半幅猩红袍角坠在雪地里,很快被血浸透。这是士大夫最决绝的割袍断义。

刽子手掰开我的嘴检查齿间藏毒。我趁机咬住他手指,在他惨叫时猛地撞向刀架!

“拦住她!“

混乱中我咬断了自己的舌尖。

热血喷在崔执脸上时,他瞳孔骤缩。我望着他笑,血沫从嘴角溢出来,在雪地上溅成歪斜的梅枝——像极了他烙在我眼上的纹样。

“大......人......“

我含着半截舌头,声音混着血泡咕噜作响。

刽子手掰开我血淋淋的嘴,却见我对着崔执做了个吞咽的动作。

他脸色突然惨白。

因为只有他知道——

那支琉璃笔的碎片,我一直藏在舌底。

10

尸体在雪里埋了三日才被发现。

他们说是野狗撕开了裹尸席,啃得只剩一副挂着碎肉的骨架。焦黑的右手却完好,五指死死蜷着,像抓住某种不肯瞑目的执念。

崔执踩着子时的更声来验尸。

月光照见骨缝里一抹纸灰——是没烧尽的诗笺。他掰开焦指时,碎骨簌簌掉在雪上,那截焦掌心里露出半行字:

「至死」

夜枭在枯树上尖笑。崔执突然扯开尸体的衣领,锁骨处本该有烙铁留下的梅花印,此刻却是一片平滑的焦炭。

“大人!叛军攻破东门了!“

亲卫的惊呼声中,他捏着那片残纸站起身。火把照出纸上另外半句被血晕开的诗:

「不见陇西月」

雪粒突然变得锋利。

这不是情诗。

七年前陇西军哗变,正是用「月」字作攻城信号。而「至死不见」四个字,在师父传我的密码本里,对应着朱雀坊的布防图。

崔执突然笑了。

他解下狐裘盖住焦尸,转身时靴底碾碎了一根东西——那是琉璃笔的碎片,本该藏在我舌底的东西。

“传令。“他的佩刀割开雪幕,“全军退守朱雀坊。“

最后一粒雪落下时,乱葬岗的枯树后闪过道白影。

那是个穿丧服的人,右眼蒙着白纱。

11

地牢里的铁锈味比上次更浓了。

我贴着石壁行走,白纱覆住的右眼隐隐作痛。三日前那场假死足够骗过所有人——除了此刻钉在刑架上的崔执。

朱泚的亲卫正在往他肋骨间钉铁签。

每根签子都刻着我的诗。

“‘夜台无晓日’......“亲卫狞笑着将铁签锤进第三根肋骨,“崔大人可知这是哪位的手笔?“

血从崔执嘴角溢出来,他却盯着阴影里的我笑。

铁签突然被烧红!

“啊——!“

崔执的惨叫撞在石壁上,惊起一群蝙蝠。我攥紧袖中匕首,看着他被烙红的铁签烫出焦烟。

“李道长。“朱泚突然转向我的藏身处,“不看看你的诗怎么杀人吗?“

白纱被扯落的瞬间,崔执瞳孔骤缩。

我的右眼结了狰狞的疤,但足够让他认出——我没死。

“李季兰......“他每说一个字都咳出血沫,“你押错韵了......“

铁签突然全部震动!

那些刻着诗的铁签,在火光下显露出凹凸的纹路——根本不是我的诗,而是用阳文反刻的陇西军密符!

朱泚的刀抵住我后心时,崔执突然挣断镣铐。

染血的铁签从他肋骨间迸飞,每一根都精准钉进亲卫的咽喉。

“看清楚了......“他掐着朱泚脖子把我护在身后,“这才是《青溪殁》的......正确韵脚......“

12

青溪的桃花开了。

我站在自己的衣冠冢前,碑上“李季兰“三个字被雨水泡得发胀。崔执竟给我立了碑——用他祖坟的汉白玉,就挨着他母亲的墓。

锄头挖到第三下,撞到了硬物。

是个鎏金药盒,宫廷御制的款式。掀开盒盖,里面躺着半枚干枯的紫河车,旁边蜷着团棉布包裹的......

胎儿。

不到巴掌大,已经风化成琥珀色的标本。

我跪在坟前突然干呕起来,喉管里翻出三年前的记忆——那碗掺了藏红花的参汤,崔执捏着我下巴灌下去时,说的是“替你清淤血“。

墓碑突然被人从身后抱住。

崔执的下巴抵在我肩头,双手覆住我抓着小尸骸的手。他的官服沾满血,是刚从诏狱逃出来的模样。

“建安九年冬。“他声音哑得不成样子,“你流产那晚,我偷了胎尸。“

月光照见胎儿蜷缩的指节,那上面套着枚银环——是我及笄时戴的缠丝戒。

“为什么......“我的指甲陷进他手背,“不让我死干净?“

他忽然掰开我掌心,将小尸骸连同那包流产药一起按进我血肉。

“因为我要你活着恨我。“他舔掉我指缝里的血,“就像我恨自己,没能早点认出你是恩师的女儿。“

坟茔突然刮起旋风。

多年前那个游方道士的判词,原来还有后半句——

此女当诛,诛者,朱也。

朱泚的朱。

13

我遇见崔执那日,青溪正在泛滥。

暴雨冲垮了上游堤坝,混浊的洪水裹着断枝残碑,将道观门前的石阶啃噬得斑驳。他撑一柄二十四骨油纸伞立在雨幕里,绛紫官服下摆溅满泥浆,腰间鎏金带钩却亮得刺眼——钩头上雕着衔珠的睚眦,正咬住我写满密文的诗笺。

“李道长。“他踩着漫过脚踝的积水走来,伞沿雨水串成珠帘,“你师父临终前,可曾教你《八至》的第八种解法?“

我反手将笔架山上的松烟墨砸向他面门。

墨块在官服前襟炸开,像极了师父咽气时咳出的血斑。他竟不躲,反而擒住我手腕按在案上,指尖蘸着溢出的墨汁,在我掌心写了个“诛“字。

“朱泚三日后屠城。“他突然撕开我左袖,露出臂内侧的朱砂痣,“这颗守宫砂,本官今日来取。“

雨声骤然轰鸣。

他咬破我颈侧时,洪水正冲开经堂的门。案上《青溪集》的书页疯狂翻卷,墨迹被溅湿成模糊的泪痕。最痛的那刻,我抓裂了他后背的孔雀纹补子,金线缠着血丝勒进指缝,像极了师父临终前塞进我手里的琴弦。

事后他跪在积水中为我绾发。

铜镜映出他左肩的齿痕,新鲜的血珠顺着肌肉纹理往下淌,滴在我散开的衣带上。我忽然发现他腰间玉带上系着个锦囊——露出半截焦黄的纸边,正是我十四岁写的《采莲曲》。

“为什么?“我盯着锦囊上“诗祸“二字。

他拔下我发间的银簪,突然刺穿自己手掌!

“因为...“血顺着簪尾滴进砚台,他竟用这血墨续写《八至》的下半阙,“我要你活着恨我。“

簪尖划破的宣纸下,露出密旨一角:

「诛李氏女,取诗胎为引」

我发现自己有孕时,青溪已恢复了澄澈。

崔执站在下游漂满碎纸的浅滩里,正一片片打捞我被洪水冲走的诗稿。他官服下摆沾满泥浆,怀里却抱着个滴水不沾的漆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相思怨》的残页,每张都衬着素绢。

14

烽火台燃起第三道狼烟时,我正在破译朱泚的调兵密函。

「燕台望断楚云深」——这是要调弓弩手去南门。

我蘸着血在绢布上改写,将「深」字描成「沉」字。笔锋转折间,听见崔执的脚步声停在帐外。

他身上的血腥气比昨日更重。

“南门。“我头也不抬,“弓弩手换成长枪营。“

布帛被猛地抽走。

“你改错了。“他呼吸喷在我后颈,“‘沉’字是仄声,会暴露密码规律。“

我盲写的笔迹歪斜如虫爬,却不妨碍我摸到他腕上新添的箭伤。三寸长,横贯脉搏——是替我挡的那一箭。

“崔大人。“我忽然笑出声,“你当年批我诗作‘平仄不通’时,可没这般讲究。“

火把突然爆了个灯花。

他沉默太久,久到我以为他走了,却突然被扯进怀里。

“你......“他喉结在我掌心下滚动,“长胖了些。“

我右眼的纱布被血浸透,却依然能想象他说这话的神情——定是拧着眉,嘴角却上扬,像当年在焚诗台前说我“矫情“时的模样。

帐外传来集结的号角。

他松开我时,将改好的密函塞进我袖中。指尖相触的瞬间,我摸到他掌心用刀新刻的字——

「至」

而我的袖里,藏着未完的下半句——

「死方休」

15

我拨断了第五根弦。

焦尾琴的残音在军帐里震颤,像极了那年焚诗台上,师父的《青溪集》在火中爆裂的声响。

崔执的刀架在案头,映着我蒙着白纱的右眼。

“最后一夜。“我摩挲着琴尾的焦痕,“崔大人想听什么?《广陵散》?《胡笳十八拍》?“

他忽然拿起我的诗笺。

那些被朱批改得面目全非的诗稿,此刻正躺在他染血的战甲旁。最上面是《相思怨》的残篇,他当年从火场抢出来的那页。

“弹你七岁写的《春莺啭》。“

琴弦猛地割破手指。

那是我为阿娘写的诗,而他在我灭门那日,就站在抄家的金吾卫队伍里。

“崔执。“我扯下眼纱,露出狰狞的烙伤,“我这一生最恨写诗。“

铜镜里映出他骤然苍白的脸。

梳齿插入发间时,我以为是错觉。直到闻见焦糊味——他竟在用烛火燎我的断发。

“我知道。“

灰白的发丝在他掌心蜷曲成灰。他忽然俯身,将那些灰烬混着诗稿残片咽了下去。

喉结滚动的声音,比断弦更嘶哑。

“就像我恨这双手。“他掰开我流血的手指,舔去琴弦勒出的血痕,“当年用它执笔写灭门诏书。“

帐外传来火炮的轰鸣。

我们头顶的营帐被气浪掀开,露出满天血色的烽火。

16

烽火映红了崔执半边脸庞,他忽然抓住我的手腕:“密码本在哪?“

我望向被炸开的营帐缺口,远处铸剑炉的火光若隐若现。三日前我偷换的军报应该已经生效——朱泚的大军正朝错误的方向行进。

“在它该在的地方。“我挣开他的手,从琴腹抽出一卷泛黄的纸,“这是《青溪密码》的最后一页。“

他展开纸页的手在发抖。那是他父亲的字迹,记载着如何用我的诗作传递密令,如何借诗会之名行构陷之实。最下方赫然写着:“李氏女诗稿尽毁后,当以身为引,铸剑为符。“

“你早就知道......“他的剑哐当落地。

我拾起他的剑,剑身映出我们交叠的身影:“现在你明白,为何我师父临终前要我背下整部《青溪集》了?“

黎明前的风卷着火星掠过帐内,点燃了散落的诗稿。火光中,我们同时望向铸剑炉的方向。

17

铸剑炉的火光映红了半边长安城。

我站在炉口,怀里抱着那本浸透鲜血的《青溪密码》。滚烫的气流掀起我残缺的衣袍,露出锁骨下那朵永远无法消退的烙梅。

崔执的剑尖抵在我后心。

“下来。“他声音嘶哑得不像话,“密码本我不要了。“

炉火吞噬了密码本的第一页。火光中,“至死不见“四个字正在卷曲成灰。

“崔大人。“我向后仰倒,任火光吞没视野,“你可知铸剑师为何要跳炉?“

坠落的感觉像极了七岁那年,从祠堂台阶滚下去时的眩晕。只是这次没有阿娘接住我,只有崔执撕裂般的吼声——

“李季兰!“

他的剑突然刺穿我左肩,借着这股力将我挑向炉壁。但我们都知道晚了——密码本已化成青烟,而我的素纱衣摆正燃起幽蓝的火。

最后一刻,他竟徒手探入炉中!

血肉焦糊的味道盖过了檀香。他抢出来的不是人,而是一块刚凝的铁锭。

月光照见铁锭上天然形成的纹路——是个歪斜的“兰“字。

三个月后,新帝在御案发现一页诗笺。

「至火不熔」

「至寒不凝」

朱批的笔迹像极了崔执,而诗风......

内侍总管发誓,那分明是李季兰的手笔。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