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血火宝山路
晨雾中带着硝烟的焦灼气味,税警总团工程兵少校孙立人的德制蔡司望远镜镜片上,突然映出一道转瞬即逝的橘红色闪光——虬江路口,日军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口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格外刺目。
“炮袭!隐蔽!“孙立人的吼声刚落,第一发70毫米炮弹已尖啸着砸在街垒三十米外。爆炸气浪将“大上海酱油厂“的霓虹招牌掀上半空,破碎的玻璃管如血色冰棱般扎进沙袋,在晨光中折射出诡异的光晕。
“小鬼子学精了。“税警总团中校联络处处长张远南吐掉嘴里的碎石渣,眯起眼睛观察弹着点。炮弹落点呈精确的之字形分布——显然日军已测绘过街道剖面图。但宝山路的天然弯曲救了守军,大多数炮弹撞进两侧骑楼,将“先施百货“的英文广告牌炸成燃烧的拼图。
“三百米...两百米...“机枪连少尉周翰的食指紧扣扳机,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发白。他身旁的观测员楚孝儒突然压低声音:“不对劲!他们在用路缘石当踏步基准!“只见日军士兵每前进二十米便停顿三秒,军靴后跟精准卡进花岗岩路缘的凹槽,如同踩着无形的舞步线。
孙立人从三楼的制高点俯瞰战场,日军散兵线始终与街道弯曲弧度保持平行,完美规避直射火力。他抓起野战电话,声音冷静而急促:“温公,建议让德国教官训练的狙击组开火。“
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吉田中队。钢盔下,中队长吉田龙介的疤痕脸微微抽搐——这道从眉骨划至嘴角的刀痕,是去年在台湾镇压雾社起义时,被一名赛德克族战士用猎刀留下的“纪念“。他低伏在排水沟内,左手紧握南部十四式手枪,右手向身后打出战术手势:散兵线推进,保持间隔,利用街道弧度规避直射火力。
“前进!“吉田低声命令,日军士兵如鬼魅般沿街缘石匍匐移动。二等兵森田健太的皮鞋跟又一次精准卡进路缘石凹槽——这是出发前工兵队用白漆标记的“安全步距“。森田能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但训练有素的身体仍按节奏前进。一百五十米,守军阵地仍无动静。
“支那军怯战了?“军曹小林觉冷笑,他曾在满洲用一挺十一年式轻机枪压制过整排东北军。但下一秒,永安公司顶楼突然闪过六道微弱的枪焰——
“狙击手!隐蔽——“
小林觉的警告被毛瑟步枪的爆鸣声撕裂。7.92毫米钢芯弹穿透他的眉心时,他最后的意识是疑惑:为什么中国狙击手能打出如此精准的齐射?
当吉田中队踏入最后百米直线街道时,税警团的狙击组开火了。六发子弹几乎同时出膛,日军前排六名士兵的头盔在同一瞬间迸出脑浆与碎骨。
“机枪组,自由射击!“孙立人的命令通过野战电话传遍防线。二十四挺捷克式轻机枪从骑楼窗口探出,7.92毫米弹雨将街道变成死亡走廊。吉田龙介眼睁睁看着部下如镰刀下的麦秆般倒下,他挥舞军刀嘶吼着“板载冲锋“,却被预埋在排水沟的氯酸钾炸药包炸飞半截身子——他的军刀插进柏油路面,刀柄上的樱花缠绳仍在燃烧。
宝山路第二道防线·临时指挥所。徐长卿单膝跪地,将作战地图铺在弹药箱上,手指划过虬江路与宝山路交错的街巷:“日军吃了步兵亏,必用战车强攻。“他的指尖在几个关键节点重重一点:“这里、这里,还有四川北路转角——八九式中战车只能走这三条通道。“
梁思忠抓起望远镜观察远处腾起的烟柱:“温公调来的美制M2穿甲弹还剩多少?“
“十二箱,够改装三十发集束手榴弹。“张远南快速清点着爆破组装备,“但日军若用步兵伴随战术,我们得先解决‘跟车蚂蚁’。“
孙立人突然用钢笔在地图上画了个红圈:“把鬼子战车放进来打——宝山路这段宽18米,八九式车体宽2.18米,两辆并行就会卡死。“他抬头看向徐长卿:“你的迫击炮连能封锁这个路口五分钟吗?“
徐长卿摸出西点军校的测距仪计算仰角:“85mm迫击炮最大射速每分钟20发,形成弹幕需要...“
“四门炮交叉火力,三分钟足够。“梁思忠直接接过话头,两人目光一碰,当年西点战术课的默契瞬间复活。
上午10:17·日军战车中队进攻阵位,战车小队长佐藤武夫少尉用棉纱擦拭着八九式战车的观察窗。昨夜工兵用焊枪在装甲上切出的射击孔,此刻正渗出细密的油汗——这是他在上海战役第一次指挥实弹突击。
“全车注意!“耳机里传来中队长嘶哑的命令:“步兵第三中队已占领两侧制高点,战车纵队以‘箭矢阵型’突破!“
五辆战车同时轰鸣,柴油机的黑烟笼罩了街道。二等兵森田(幸存于上一战)蜷缩在伴随步兵队列里,突然发现路面有新鲜挖掘的痕迹:“工兵曹长!这里土壤——“
警告声被爆炸吞没。首辆战车的履带碾上氯酸钾炸药包,75毫米厚的侧装甲像纸板般被撕开。森田看见战车长佐藤从炮塔爬出半截身子,火焰瞬间吞噬了他挂着护身符的脖颈。
“距离350,方位角27-40,三发急速射!“徐长卿的吼声淹没在炮弹出膛的闷响中。四门82mm迫击炮以每分钟15发的极限射速泼洒弹雨,爆炸冲击波将日军伴随步兵压趴在柏油路上。
张远南的爆破组趁机从下水道钻出。中士王铁柱扛着捆有M2穿甲弹的集束手榴弹,狸猫般窜到瘫痪的战车残骸旁。他听见车内日军用扳手砸舱盖的哐当声,冷笑着拉燃引信:“送你个铁棺材!“
孙立人却在制高点发现异样:“第三辆战车在倒车!他们要绕四川北路!“
梁思忠立刻抓起信号枪打出一发绿色信号弹——这是预留给温应星预备队的紧急信号。
三分钟后,日军第三辆战车刚拐入四川北路,迎面撞上税警团隐藏的德制37mm战防炮。钨芯穿甲弹连续洞穿炮塔与发动机,车组人员浑身着火跳车时,又被埋伏在“瑞蚨祥“布庄二楼的神枪手逐个点名。
硝烟稍散,徐长卿与孙立人汇合在残骸旁。
“伤亡?“孙立人用绷带缠着被弹片划伤的手臂问道。
“阵亡九人,重伤十四。“徐长卿踢开脚边的日军钢盔,“但干掉四辆战车,值了。“
梁思忠突然指着东南方:“虹口码头方向!“——那里腾起更大的烟柱,日军舰炮开始无差别轰击。
三人对视一眼,同时说出那个最坏的判断:
“日军要总攻了。“
上海英国总领事馆·顶层观察哨
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少校阿尔弗雷德·考文垂的指尖轻轻敲打着黄铜望远镜筒,镜片里映出宝山路升腾的硝烟。他刚刚目睹了那场教科书般的反坦克伏击——中国军人用德制37mm战防炮精准狙杀日军战车的全过程。
“老天,这些税警比我们印度营的老兵还老练。“他低声对身旁的通讯官布莱克中尉说道,“看看他们的火力衔接,完全是西线堑壕战的风格。“
布莱克快速记录着战场细节:“日本人损失了四辆战车,伴随步兵几乎全灭。要发报给伦敦吗?“
考文垂摇头,从胸袋抽出一张密码本:“用‘远东特别观察’频道,标注‘中国军队战术素养远超预期,疑似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系统训练’。“他顿了顿,又补充:“加一句——建议重新评估对华武器禁运政策。“
窗外突然传来爆炸声,日军舰炮开始轰击闸北。考文垂皱眉:“该死的,日本人要扩大战火了。“
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威廉·霍华德的柯尔特手枪就摆在观测笔记旁,保险栓开着——这是他从尼加拉瓜平叛战场带回来的习惯。他刚刚用莱茵金属测距仪测算出中国迫击炮连的弹着点散布,数据精确到米。
“见鬼,他们的炮兵观测员绝对受过专业训练。“他冲身旁的海军情报处中尉理查德·梅森吹了声口哨,“每分钟15发的迫击炮速射,还能保持这种精度?我在弗吉尼亚军校都没见过几个军官能做到。“
梅森正用微型相机偷拍中国军队的防御工事:“更奇怪的是他们的爆破组——那些集束手榴弹的改装方式,明显参考了我们陆战队的M2穿甲弹技术。“
霍华德突然举起望远镜:“等等……那个军官!“镜头里,徐长卿向炮组下达修正指令。
霍华德猛地拍了下栏杆,“这人绝对在美国军校待过!“
法租界公董局作战室,法国外籍兵团中校路易·杜兰德的马靴重重踩在《字林西报》上——头条标题《日军“惩戒行动“遭遇顽强抵抗》被他碾出一个鞋印。
“这些中国疯子!“他用法语咒骂着,将红酒泼在作战地图上,“他们居然在距租界300米处埋设炸药!“
情报官勒克莱尔少尉默默递上最新报告:“中校,日本领事刚刚抗议我们允许中国军队通过法租界运输伤员。“
杜兰德冷笑:“告诉日本人,除非他们能证明伤员携带武器,否则红十字标志受国际公约保护。“他忽然压低声音:“但给巡捕房密令——但凡发现穿税警制服的人进入租界,立刻以‘非法持械’逮捕。“
窗外,日军“出云“号巡洋舰的主炮开始转向。杜兰德盯着炮口指向,突然抓起电话:“接霞飞路哨所!立即疏散比利时商会大楼!“
德国视角军事顾问团上尉埃里希·冯·施陶芬的钢笔尖正在《上海日报》边沿写满暗号式批注。报纸头版刊登着温应星视察前线的照片,但他真正关注的是照片角落——几个税警士兵手持的毛瑟步枪,枪托上隐约可见德累斯顿兵工厂的验收钢印。
“汉斯,“他对助手国防军中尉克劳斯·沃尔夫说道,“查查1928年那批‘农业机械’的出口记录。“
沃尔夫翻动档案的手突然停住:“上尉,这里写着——‘出口至智利的拖拉机液压部件’,但序列号和税警团的步枪对上了。“
施陶芬露出罕见的微笑:“给柏林发报,用‘向日葵’密码:中国学生已掌握课程,建议追加‘农具’供货。“
日本视角海军武官佐藤信介少佐的军刀深深劈进办公桌,刀锋卡在《租界观察报告》的装订线上。报告里英国武官的评语“日军战术僵化,遭遇现代陆军即显颓势“还在刺痛他的眼睛。
“八嘎!“他对情报课长小林浩二中尉怒吼,“为什么没人报告税警团有德制战防炮?!“
佐藤突然冷静下来。“给东京发绝密电:上海战局需重新评估,中国军队税警团核心指挥官大部分有留美背景。“
窗外,黄浦江上的“出云“号正在装填下一轮舰炮。佐藤的刀尖慢慢划过地图上的闸北火车站:“通知第三特别陆战队——总攻提前到明日黎明,不留活口。“